科学“度”的把握
最近在和三年级的同学学习《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在教学中遇到了这样的一些问题。
在讨论校园里有哪些植物的时候除了法国梧桐、雪松、桂花等植物外,一个同学提出,灵韵溪里的青苔也是一种植物。这一说法遭到了大多数同学的反驳,他们认为青苔和我们平时见到的植物很不一样,没有枝干,没有叶,不开花。那只是一些脏东西的沉积,是水里的石头发霉了……事实上,这个孩子说的一点也没错,青苔是一种苔藓植物,虽然低等,但确实是植物大家庭的一份子。类似的还有海带、紫菜等孢子植物,它们看起来和我们常见的绿色开花植物也有很大的不同。那么怎么办呢?仅是《植物学》就有很厚的一本书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想要说清楚是不容易的。那么,就引导学生从植物的本质去分析——需要阳光、空气、水;会长大、会繁殖、自己制造营养、不会主动运动……当学生发现前面几种特殊植物确实具备以上特征时,他们的疑惑也就得到解决,并且对植物的概念加深了认识。
在观察蜗牛的时候我们又遇到了问题。有的学生是从花坛中挖的蜗牛,而有的同学是在超市里买的食用蜗牛。在观察外形的时候,学生发现了差异:挖来的蜗牛壳呈扁螺旋形,身体呈黄褐色;而买来的壳是尖螺旋形,身体呈乳白色。这究竟是蜗牛本身的个体差异还是什么原因呢?经过资料查询我们发现,买来的俗称白玉蜗牛,是玛瑙螺科的动物,而挖出来的是真正意义上的蜗牛,蜗牛只包括蜗牛科和大蜗牛科的动物。它们有着相似的外表,但却只是柄眼目下不同科的生物而已。弄清楚了这一概念,我们就要明确此次观察的重点 是普通蜗牛,对于白玉蜗牛,我们可以作为比较生物来进行观察。
三年级的同学刚接触科学,对于一些科学概念处于似是而非的状态,教师不能也以一种含含糊糊的状态来进行教学,而应从科学的本质上帮助学生厘清科学概念,辨明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