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茉莉”
——理解学生闪躲眼神的背后
在学完《爱如茉莉》这篇课文的两个月后,我随意翻开小鲍的周记,被这样的文字深深打动:“在放下了偏执后,我开始用心体会父母爱我的每一个瞬间,开始学着适应“姐姐”这个身份——爱,如茉莉。”
案例背景:
两个月前,我和孩子们欣赏了《爱如茉莉》这篇温情的课文,并布置孩子们一项实践作业——“用一周的时间,用心体会、记录自己与家人相处的温馨片段或细节,挑选你印象最深刻的,写下来”。时隔一周的作业检查,当我翻开小鲍的作文本时,不敢相信平日乖巧的小鲍交来的是一片空白。
“忘记写了吗?”我用平静的语气说着,在给小鲍解释的机会。
小鲍怯怯的眼神从我脸上一扫而过,这眼神让我想起,这学期偶尔几次课堂上的眼神交流都是这样的闪烁、躲避,而原来课堂上的她,总是向我投来坚定而自信的眼神。班主任的直觉告诉我,她一定是遇到了什么事。几次尝试和她交谈,却总感觉她欲言又止,为了维护她的自尊心,我决定从旁默默关注她,帮助她。
伴随课堂上那闪躲眼神的,是小鲍课堂参与度的下降——上课时她似乎总在想心事。和她妈妈的交流中,我捕捉到她多了一个家庭成员——1岁多的妹妹,而这,是小鲍和我、和同学们的交流中从来不曾提到过的。本以为这是件喜事,可为什么她秘而不宣呢?
案例描述:
为了了解小鲍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课后我趁同学们不在的时候拉住她,面对面地和她聊一聊。
我:最近学习上有什么困难?(我尽量保持平静的口吻)
小鲍:(面无表情地摇摇头)没有。
我:老师发现你最近似乎有些变化哦,课堂参与少了,似乎也不像以前那么爱笑了。
小鲍:(不说话,低头抠着指甲盖。)
我:老师了解到你多了一个妹妹哦,是不是最近的变化和她有关?
小鲍:(不做声,抿着嘴,眼眶开始红了)
我深知“妹妹”一词触动了她心里的那根绷得很紧的弦,于是便不再追问,“没关系,不方便和爸爸妈妈说的,可以和老师聊一聊。”许久,她断续和我说起了几个细节:
细节1:自从妹妹出生以来,妈妈大部分精力都转移到妹妹身上,除了关心小鲍的学习,很少有时间和她说说话。
细节2:妹妹的一举一动,家人都大为赞赏,而小鲍成绩稍微下降一点,妈妈就批评她。
细节3:家人经常带妹妹出去玩,小鲍也想出去 ,可总被家人以复习为由拒绝。
和小鲍聊完,我找到了她最近的微变化的根源——爱的缺失。从她妈妈和我的交流中不难发现,她家人很爱大女儿,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现在的问题是,父母有没有通过一些方式让她感受到爱?也许爱无法量化,也无法均衡化,小的孩子肯定是会多得到些关注,但是对于此时的“老大”来说,心里的不平衡感只会与日俱增。家长可能会忽略“老大们”的感受,但他们其实也还是孩子啊!
带着我的思考,我和她的妈妈再次交流,希望他们能够多关注大女儿的生活,不仅仅是成绩和作业,带小女儿出去的时候可以邀请大女儿一起,共享亲子时光……她妈妈欣然接受。
隔了一周 ,我特意问了小鲍周末如何度过的,她开心地告诉我,妈妈带她和妹妹一同去商场,还给她买了件新衣服。听到这里,我虽然感到欣慰,可是也明白,父母做出变化,只是单方面的,关键还在于小鲍本身。父母的爱,她是否感受的到?是否由于介怀妹妹而忽视了父母对她的爱?如何解开心结,尝试慢慢接纳妹妹?
我认为,要让“姐姐”的家庭角色树立起来。小鲍当惯了独生子女,唯我独尊,一时间难以接受这种当“姐姐”的感觉,只觉得妹妹的到来,让她在这个家庭里变得无足轻重。对于小鲍来说,一旦当姐姐的责任感和自豪感萌发,一切就迎刃而解。
如何培养小鲍作为“姐姐”这一角色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呢?我和小鲍妈妈进行了沟通,给她提出了以下建议:
1、多给小鲍一些承担责任的机会。
小鲍已经是12岁的女孩子了,让她承担一些帮助妹妹的责任不是不可以。比如帮助妹妹穿衣服、冲泡奶粉、和妹妹做游戏、教妹妹认字等等。这样不仅增强小鲍的责任意识,还可以增进姐妹俩的感情。
2、在家多给小鲍“强势”的机会。
小鲍的家长在夸赞妹妹的时候往往会忽略小鲍的感受,其实大可告诉小鲍,你小的时候比妹妹还聪明、能干呢!适当地“贬”妹妹,“抬”姐姐,会让小鲍心里平衡些。还可以把一些“教育”妹妹的机会放手让给小鲍,让她深深体会当姐姐的自豪感。
3、增加亲子沟通的机会。
亲子沟通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一定是坐下来聊天。可以是一次户外活动、一次家务劳动或者简单的拥抱,这对于孩子来说,是最易“补充爱”的方式。
后来,我并没有再刻意找小鲍聊天。只是从她上课时的眼神中清晰地知道,那个坚定而自信的女孩子又回来了。
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幸福地孕育家庭的第四个成员。在班级中,渐渐开始出现了这么一批学生,他们享有了十年左右的独生子女的“特权”,却在没有做好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被动接受”自己的弟弟或妹妹。于是,学生的变化便随之而来——消极、被动甚至愤恨。
孩子毕竟是孩子,还难以处理家庭给自己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一定会把这样的情绪带到课堂上来。作为任课老师,在课堂上要先从理解学生出发,才能促进教学,而对于班主任来说,更应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帮助学生建构平稳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状态。
一、做个敏感的“融合型”教师。
这里的“融合”指的是任何任课教师不能单纯只是某一学科的授课者,而应具有班主任的敏感度,善于捕捉孩子课堂上的微变化,进而理解孩子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等影响课堂表现的特殊情况,从而从根本上帮助孩子,提高课堂的效率和学习能力。在我们的心中,上完课就夹着书走出教室的往往是大学老师,小学老师无论是不是班主任,都应该具备班主任的敏感度,对于课堂上出现的一些小细节,课后和相关的学生聊一聊,谈一谈,如果孩子有身体上的不适,可以及时发现,与班主任沟通,如果发现孩子有心理上的难题,也可以适当开解,帮助其以全新的状态投入下一门课的学习。
二、做个爱生的“研究型”教师。
近年来经常能看到“科研型教师”这样的字样,但这里的“研究型”教师研究的对象并不单纯是课堂教学,而将关注点放大,研究学生。“新三学”中提出,“理解学生”是“为促进学习而教”的基础,而理解学生首先要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成长规律;研究当代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的变化对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方式的影响。
爱生的“研究型”教师,在课堂上,除了关注孩子的智力活动外,也要关注孩子的肢体语言。肢体语言往往能折射出孩子的心理状态,而孩子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他的听课效果和思维敏捷度。有一次课堂上的自主学习环节,一个聪明的男孩总是“摊”在那里,软绵绵的。我迅速捕捉到了他的肢体语言,上前摸着他的头询问。原来,他家昨天傍晚停电,没法做作业,只好凌晨爬起来写,觉没有睡够,所以提不起精神来。遇到这种情况,就不能单纯责怪他偷懒或思想不集中,应给予他多一些理解。在这点上,教龄长的老教师往往做的比较好,年轻的老师容易忽略。
三、做个善思的“沟通型”教师。
学生的生理或心理状况,多半都和家庭或学生的同伴交往有直接的关系。孩子涉世未深,与同伴、与父母的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尚弱。这时,一名“沟通型”教师能快速捕捉到问题的症结,通过周密的思考和理论支持,对症下药,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让孩子和家长找到沟通的支点,及时与家长沟通,及时站在教育者的角度给予家人更多的建议和帮助。除此之外,还要对产生问题的孩子进行“跟踪沟通”,以对他的现状有清晰的了解。
四、做个温婉的“共情型”教师。
孩子就是孩子,他们如果不犯错误就不是孩子了。遇到孩子犯错时,很多老师会立刻“火冒三丈”,新帐旧账一起翻出来算。可批评完后,孩子除了委屈,更是没有得到良好的情绪梳理,导致变本加厉。这时,老师的情绪要调整好,做孩子的“共情者”,和孩子坐下来好好聊聊天,放下架子温柔地为孩子擦拭眼泪,让孩子在同伴或家庭中的情绪得到良好的排解。再将疏导孩子的道理娓娓道来,相信孩子一定更能接受。
“理解学生”,不是单纯的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而应将视野放宽放远,理解关于学生情绪背后的故事,将教师的爱融入“理解”,让“理解”中渗透教师对学生丝丝入扣的关怀。
小鲍周记的最后,写了这么一句话:老师,您对我的关怀,也如茉莉,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