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3454
post:493454

全敏的期初论文

  • 发布时间:2012-02-13 17:09
  • 作者:全敏
  • 点击量:

“汉奸”与“公仆”

南师大附小 全敏

2010年6月9日,郑渊洁在博客上以“郑渊洁:小学班干部制度是在培养汉奸”为题发博文,说小学班干部制度是在培养汉奸,并列举汉奸三个特点:1.为强权效力;2.告密;3.奴役同胞。微博还称,发达国家小学没有班干部制度,建议取消该制度,让所有孩子平等成长。近期,这个话题再次引发热议,也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

一、我国班干部制度的建立

传统的班干部制度,最早来源于前苏联。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学校的集体教育成为了前苏联教育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马卡连柯创立了班级集体理论,后来,苏霍姆林斯基又对该理论进行了完善。马卡连柯曾说,“班集体并不是单单聚集起来的一群人”,而是“由于目标的一致、行动的一致而结合起来的有一定组织纪律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运转的主要核心就是由班干部组成的班委。马卡连柯在捷尔任斯基公社的学校里,设有“班长制度”。这些班长受校长的指挥,是班主任的助手,主要负责“照管上课和休息时班上的纪律,照管班上的公共秩序和清洁,保护班上的财物。每班的值日服从班长的领导,班长对他们的工作负责。”按照教师的要求,班长可以让班里破坏纪律的学生离开教室。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养成学生的领导和服从的能力。

中国的班干部制度正是师从苏联。从建国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是班委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受传统官本位文化、“教师中心观”和马卡连柯班集体建设思想的影响,“管理工具型”的班委会盛行,班干部多挑选听话成绩好的学生,一旦任免不再轮换。20世纪80年代后,班干部制度才开始提倡民主选举和自主管理,但传统的班干部制度仍是主流。集体教育对班干部有严格的要求,起类似作用的还有共青团和少先队,团、队、班几套系统并排而行。

二、其他国家的“班干部制度”

我们国家从小学起就实行“班干部制度”,且分工明确,职责全面。那么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班干部”吗?又是如何选出的呢?其实,教育体制和理念的大不相同,在“班干部制度”上,当然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学生管理学生的班干部制度,在大多数国家都不存在。

日本的班级里没有班长和其他班干部,任何孩子都无权要求别的孩子做什么。一些必要的协助班级运转的委员会是存在的,但也不是权力机构,而是以服务性为主。一般情况下,每个班里会有这样几个角色:“放送管理员”负责放送学校通知和歌曲、广播;“清洁管理员”负责组织扫除、督促同学们勤洗手等工作;“给食管理员”负责分饭和印制每个月的食谱;“书记管理员”负责制定班会方案、班级活动的组织策划等。“动物管理员”负责照顾学校的小动物。日本的小学老师是完全不会硬指派谁当管理员的,为了公平起见,会采取按照座次轮流担当的方法,比如班长,其职责是在上课前和下课前负责叫起立,向老师敬礼;而班里其他管理员的职务,则是通过毛遂自荐,如果有多个同学争取同一个职务,再由“石头剪子布”决定。

美国的小学没有“班干部”一说,但是从第一年上学前班,老师就会把不同性质的工作分给同学去完成,其中包括方方面面细小的工作,比如messenger(传信者)、restroom monitor(卫生间秩序维持者)、line leader(排头)、door holder(拉门者)、hallway monitor(走道秩序维持者)、electrician(管开关灯者)……甚至还有paper picker upper(捡废纸者)。当然这些工作并不是由老师指派学生去做,也不会搞民主选举,一般在开学初,老师会发一张纸给每个学生带回家填写,让学生们在自愿的情况下挑选4-5个自己最愿意做的工作,同时还需要陈述他们能胜任这个工作的理由。在美国,学校班级里有“班代表”,但与中国的“班干部”有本质区别。“班代表”是由全班同学民主选举出来的一个同学, 要代表全班把同学们对学校、教师、教学、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意见反映给学校领导, 类似于班级发言人的角色, 而并无协助教师管理同学的行政权力, 因而在地位上和其他同学是平等的。

英国的小学通常没有班长等职务,只会选出类似“课代表”的“班干部”,帮助老师做收作业等简单工作,每半年轮换一次。而中学通常会从高年级选出班长,协助老师监督学生们的行为,以及教室和操场的秩序等。

在马来西亚,小学低年级的班长等职务由老师任命,而四年级以上的高年级班长则由学生投票选出。除了每个班的“班干部”之外,马来西亚的老师还会从班级里选出一位成绩好的学生担任“学长”,相当于我们中国的“学习委员”,负责维持学校秩序,监督其他同学。这些学生干部通常在学校有一个很显眼的标志,那就是领带。学长会系红色领带,班长系蓝色领带,卫生股长则系青色领带,而小组长和其他学生是没有校方发的领带的。

三、我国班干部制度的主要特点

中国的班干部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行政干部管理制度。一般来讲,我国的班干部选拔使用制度实行”双套班子制”,既有群团组织的干部,也有班委会等行政干部,管理模式较多地采用以班主任老师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以小学为例,有少先队的,也有行政的。

在我国中小学校,班级的角色结构基本上都是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班级管理角色,即班委会成员;第二层是小组管理角色,即各小组正副组长;第三层是“群众”角色,即班级中的一般成员。这是一个”金字塔式”的角色结构。多年来,能够当选为班干部的都是成绩较好的学生,而且任期较长。1991年,南师大教育专家吴康宁教授对1470名六年级的学生调查表明,六年内有干部经历的学生仅占17%,其中当干部长达5至6年的占55.2%;在三年以上的学生占87.2%。这说明大约自三年级始,小干部角色就处于基本稳定的状态,而其他的83%的学生在六年的小学生涯中从没有过当干部的经历。

由于现实因素的限制,中国的学校基本采取大班制,单靠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无法实现班级管理。班干部在开展班级工作时,有时起到替代班主任的作用,因此必须要转移班主任的一部分权力以便工作顺利进行。对于权力的范围大小,不同人存在不同认识。北京师范大学进行的一项国内《初中生的班干部角色认知调查研究》显示,大多数学生认可班干部的任务分配权、决策权,不认可班干部的人员调动权、惩罚权、优先获得荣誉权。但无论是班干部还是非班干部,都认可了这种隐含权力的存在。调查显示,学生总体认为班干部最主要的工作是协助教师处理日常工作,管理班级纪律、卫生各种事务,帮助同学解决学习、生活的困难。而从三类职责的划分看,协助教师被认为是班干部最重要的职责。

通过班干部,班主任实现了对班级的间接领导和管理。班干部的主要任务是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文娱活动以及生活等方面的工作,包括做好班主任布置的工作和管好同学,向班主任汇报情况,尤其是当班主任不在场时班级中发生的情况。也就是说,班干部是教师管理班级的手段,实行权力主义、行政命令的学生干部模式:听话、可控制、”易驯服”是其基本特征。因心智发育较早,成绩好又听话的女同学是班干部的主要成员,还常常因打小报告而遭同学孤立,人缘也不好。

四、对班干部制度的一些思考

1、班干部制度存在利弊两面。

我国中小学的班级人数较多,教师的教学任务重,精力不足,班干部能够帮助老师管理、处理班级和学生事务。同时,班干部制度也是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一种制度。特别是对于担任班干部工作的学生而言,可以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和培养诸如沟通、交流、理解、同情、管理以及领导能力。

另一方面,这种制度也有负面性。班干部替代教师行使一部分管理职责,但是,怎样正确地行使权力?对班干部的工作如何监督?对于这些,学校和教师还缺乏相应的引导。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了解班级情况,班干部“打小报告”、“告密”就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他们成为了其他同学口中的“汉奸“!这并不是说孩子们存有恶意或者品行不端,而是年纪越小,越不能判断怎样的事情应该告诉老师,怎样的事情只是同学之间的小秘密。一般情况下,打小报告的事情多发生在小学阶段,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增加,班干部就能比较合理地处理自己与同学、自己与老师之间的关系。

2、与孩子相比,家长对班干部的热情更高。班干部“官味”越来越浓,并不能过多的责怪学生。从整个社会大背景来看,对权力的追逐都是常态。如果学生能在学校里就当上“官”,自然是让家长倍感欣慰,因此很多时候不是学生在追逐班干部职位,家长才是第一推动力。不可否认,某些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领导能力,经常找到学校,要求让自己的孩子当班干部,使老师备感压力。

3、班干部制度改革的局限性。目前,中小学班干部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是要改变班干部只局限于少数人的状况。现行的大部分班干部制度,基本上是自己报名,同学选举,但每学年才改选一次,也就是说在小学阶段,一个班里最多只有6名同学有担当班长的机会。因此,如何改革现行班干部制度,真正让每一个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得到锻炼和成长,使他们学会沟通、交流、理解、共处、做人,是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关键问题。

身边的班主任们都在尝试着进行改革:有的班级为了能让每个孩子都有锻炼的机会,把班级管理工作拆分开来,以前的小组长被分为学科组长,即每个组都有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组长,在一个组里大家都是组长,只是负责的学科不同,全班47人加起来有40个岗位。还有一些班级推出了轮流班长制、值周班长制——孩子们轮流当班长,与常设的班长一起为同学们服务……这些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上述改革在实施中也都有其局限性,如人人负责有时成了没人负责。另外,由于班主任工作繁忙,而且已经形成了对现存班干部制度的路径依赖,因此,上述班干部制度的改革只是某些学校的探索和实验,班干部相对固定还是主流。

4、班干部“公仆”本位的回归。

我国学校班干部制度设立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的领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等;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班主任和其他任课老师在班级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上的工作压力。客观而言,这一制度在现实中成功地实现了这些目的。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学校班干部制度的确存在一些亟待完善的问题,主要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成人化、“官本位”倾向,导致一小部分学生班干部享受过多的特殊待遇,而大部分学生(非班干部)则没能得到这种制度的锻炼机会,从而有失公平,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班干部虽像个“学生官”,但与社会的官有质的区别,班干部最重要的职责是服务。因此在选拔中如何淡化权力意识,让学生意识到责任感,这才是关键。“小鬼当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从小就耳濡目染的阶级观念。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完善班干部制度。一方面,可以考虑让每个孩子轮流做班干部,既让大家都能得到公平的机会锻炼,还能让他们从小就形成班里人人平等的理念,从小树立人人有责的公民意识。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强调班干部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减少班干部对应的各种“官本位”的弊端,让学生通过当班干部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正确意识。

由此来看,我国学校班干部制度的完善,确实应该首先注重人人平等和机会均等的原则,其次是服务意识。前者是现代社会公民所必需的,后者则是现代政府公务员所必需的。学生是未来的公民,完善学校班干部制度,不仅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另一方面,也能从小开始为国家培育有服务精神的管理者。

下一篇:汪清 期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