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3433
post:493433

论自杀行为的生成与预防策略

  • 发布时间:2014-09-05 09:15
  • 作者:于江
  • 点击量:

论自杀行为的生成与预防策略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于江

 

 

摘要:近年来,青少年学生因为种种原因自杀的新闻屡见报端,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人们不禁疑惑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本文将深入地分析自杀行为生成过程和机制,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预防青少年自杀的策略,竭力留住每一位人生大戏前的观众。

关键词:自杀  死亡本能  防御机制  意志  本我  能量

 

 

年纪轻轻,却选择自杀结束自己如花似锦般的生命。见到这样的新闻,或许我们已经不再惊讶,因为这样的例子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或是耳闻,或是目睹,早上蹦蹦跳跳去上学的孩子,晚上却已魂归天国。尽管每年因自杀身亡的青少年的绝对数量还不多,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青少年自杀的人数正与日俱增。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孩子走上绝路呢?

 

一、自杀行为的动力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什么是自杀。通俗地讲,人们理解的自杀就是死者通过某些手段结束自己的生命。但这不确切,因为这里我们忽略死亡是否是死者的主观意愿。因此,在我们看来死亡仅仅是个结果,但是过程却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如魔术师在练习高难度且有风险的魔术出现意外而造成的死亡,变成不上是“自杀”。

因此,自杀的前提条件死者是否对其行为所造成的结果有充分的认识,在相对理性的思考之后,义无反顾地结束自己方才叫自杀。在此情况下,即便是自杀未遂也算是。也因为这个原因,所谓冲动型自杀也就不成立了。因为,冲动不过是一个引信,自杀的种子早已埋下去了。

 

那么,自杀行为产生的内部动力来自于哪里呢?

求生是人的一种本能,求死也是人的一种本能。

1818年,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在其著名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提出人对世界的认识,表面上看来,是靠理智来进行的,但是,在理智的背后,推动理智活动的却是非理性的“意志”。而这“意志”的指向便是为了生存。我们的欲望,嗜好,发明创造,生产消费等等都是出于这个目的。我们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是因为它存在于我们的“本我”当中。虽然我们对它不是很了解,但它却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日常行为,如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等。

要生存,所以我们渴望永生,但死亡却是个不可逃避的现实存在。人人都知道自己终有一天会死,生前所拥有的金银财宝,房屋田产等等一样也带不走,所以,人们恐惧它,因为死亡是对人的生命意义的彻底否定但同时,在特定的情境下也可能将其人生意义推向最高峰,就像交响乐结尾处的高潮一样。所以,死亡是一件本身就存在矛盾的事件——它既可以否定人生的意义也可以高度地肯定人生的意义。

渴望永生,却终有一死。这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造就了人生永恒的痛苦,世间所有的痛苦都是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所以,人生而痛苦。为了结束这种痛苦,我们不得不将矛盾的双方去掉一个。而因为我们无法选择生,死便是我们唯一的出路。所以,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其1920年出版的《超越愉快原则》中提出“死亡本能”这一观点。

死亡愿望并不总是直接导致“自我伤害”(这是由于人的“生命本能”的相反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处于活跃的状态。这一本能具有巨大的能量,而这种能量只有两个方向可以流动,一个是向外,一个是向内。向外表现为侵犯,破坏,狂躁,伤害别人。向内则表现为沉默,自残,杀掉自己(即所谓“自杀”)。举个例子,当遭遇到极端痛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些人会疯狂地摔碎家中的物件,这便是死亡本能的能量向外流动的一种表现;另一些人则沉默不语,把自己关进屋子里几天不出来,这便是死亡本能的能量向内流动的一种表现,而自杀则是这一流向表现的最高形式。

 

那么,自杀行为产生的外部动力呢

自杀是外部环境逼迫下的必然。

心理学行为主义的奠基者——约翰·B·华生(John B.Watson)曾经有这样一段极端的陈述:“给我一个健康的婴儿,通过提供合适的环境,我能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乞丐或小偷。”后来的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进一步地完善了他的学说,形成行为主义学派。他们认为个体的行为也可以称为个性,是由主观世界中过去和现在的事情(即人对外部环境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留下的印迹)所决定的。其中相关的过去事件不仅包括个人的生活历史,还包括能够导致个人遗传天赋的变异过程。简单地说,就是他们认为个体的行为除了少部分的遗传,绝大部分都是外部环境造成的。

1973年,一些有志于实践斯金纳学说的人在墨西哥的洛斯霍克斯建立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的微型社会。刚开始时,这里仅仅有六个成年人和一个小孩。为了促进彼此合作、平等、分享和和平,他们采用了行为主义的思想。到1989年,这个微型社会已经发展到28个成人和11个儿童,并且保持着稳定的状态。这个实验的成功证明了斯金纳的观点,即行为的保持或改变是由于周围环境的作用。而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则证明了外部生存境遇的变化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事件作用于个体,并且这个作用会在个人的潜意识中进行积累。

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有一本其代表作——《自杀论》一书。在这本书中,他通过研究发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现象。如:1、人群中,自杀率总是随着其社会化程度的加深而走高,个体的学识越高越容易自杀,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自杀率越高。未入学的儿童就鲜有自杀的新闻出现。2、宗教对自杀率的影响颇大。天主教教义说自杀者必入地狱,所以,信仰天主教的人群就比其它宗教和教派的人群自杀率要低。3、显而易见地效仿。某一个地方或某一个人的自杀行为可能会引起数个效仿者接二连三地用相同的方式自杀。如长春市的“自杀圣地”——南湖公园,投湖者众多。南京的长江大桥,跳江者也不少啊。再如跳楼的张国荣,媒体极尽翔实地报道,也自然引来各地许多效仿者。4、个体很难融入社会群体,造成其脱离社会,易出现自杀。如梵高;个体太融入社会,造成个体的生命价值被淹没,趋近于零,也易出现自杀的情况。如特别强调集体主义的地区。

 

二、那么,外部环境对个体产生了怎样的作用造成自杀行为的出现呢?

 

压力(stress)。当今社会加诸个体所引发的一系列不良适应,学者们多从压力这方面加以解析。

所谓压力,是指个体对尚未发生的,却将要威胁到个体生存或妨碍应变能力的事件的预知。压力的大小取决于个体失去生活平衡后,为了恢复原有适应状态所要消耗的精神和体力的大小。

当外部环境对个体的压力强大到个体无法承受,即个体及个体能够调动的所有积极能量的总和仍不能够使生活恢复平衡时,就会出现消极能量的剩余,而这种消极能量是不能够自行消解的,它会积存在个体的体内很长一段时间,当短时间内,消极能量叠加突破了极值时,新的压力便会起到催化的作用,此刻个体便出现了自杀的念头。因为死亡是解决世间所有难题的唯一终极手段。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死亡就是打开名誉之门,熄灭妒忌之心,”“生时受人妒羡的人死后将受人爱。”个体通过这种激进的方式使自己重新恢复生活的平衡状态。

其实,自杀本身并不是问题,因为从古至今,人类之中自杀的现象便已存在。有问题的是自杀率的陡然走高。

 

自我防御机制的崩溃

从统计学的角度看,自杀是人类群体中的偶发事件,因为人类有一套强大的自我防御机制。这种机制通过各种途径把个体中的能量或压缩储存或引导到体外,从而尽可能地使个体保持平衡的状态。

事实上,任何人都具有这种防御机制(其通常提到的机制有压抑、反向形成、取消、投射、合理化、否认、认同、转移(包括升华)、固结、回归。),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对自身的防御机制有充分清醒的认识,并能够熟练地用好它,因此,不同的种族、文化、地域和个体之间都存在着强弱程度上的差异。而且即便对自我防御机制有着充分的了解人也不能够毫无副作用地解决当前的苦恼,因为除了认同和升华之外,多数的防御机制对人类的活动都有消极的影响。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是日本,富士山脚下的密林甚至需要警察设置固定的岗哨来规劝每年数目众多的轻生者。或许,从日本人的观念中,我们可以发现自我防御机制的差异。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在所著的经典之作《菊与刀》中对日本人的自杀行为有过这样的描述:“对于名分之‘情义’,还要求消除毁谤或污染,因为毁谤会玷污名誉,必须洗雪,必要时也许要对毁谤者进行报复,甚或自己自杀。”“日本人常常想出一些巧妙的办法来避免直接竞争……小学生成绩表上记载的是操行品质,而不是学业成绩。一旦竞争无法避免,比如中学入学考试之时,其紧张状况是无法理解的。每一位老师都知道一些孩子们因为没考上而企图自杀的故事。”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人的高自杀率是其对“必须洗刷污名”的执著造成的。换而言之,也就是日本人的自我防御机制过于简单、敏感和脆弱,一旦受到些许诋毁,便要报复对方,如果报复不成,巨大的精神压抑就会压垮其防御机制,逼迫个体自我了断。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旦个体决定自杀,其必然以防御机制的崩溃为前提。

 

好的,现在我们来梳理一下思路。

生活中的某个或某一连串偶发事件诱发了个体体内积存的剩余负能量,在外部环境的催化下,其能量迅速地被放大,进而摧毁了防御机制,在某个特定的情境下,其积存的负能量瞬间迸发,逼迫个体选择自杀来避免对于他来说那个更糟糕的结局。这就是笔者认为的自杀行为的生成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自杀者决定自杀完全是其理性思考之后的结果,我们所认为的冲动(非理性)其实是从不在其中的“看客”角度得出的,因为彼事之于我们尚未发生。所以万事皆有原因,一句“非理性”恐怕是不能解释一切的。

 

、预防青少年自杀的策略

很遗憾的是,我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自杀行为,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存在自杀的可能性。因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表现之一,便是人类知道自己早晚有一天将迎来死亡,而一旦意识到这一点,就注定驱动个体自杀的动力已经存在了。而青少年由于正处于心理逐步成熟的阶段,自身的防御机制还在建立之中,再加之社会身份的转变,我国高强度学业的压力,独生子女的父母异乎寻常的关注,各种矛盾冲突在这一阶段集中爆发,所以,青少年在自杀人群中的比例在不断提高

那么,我们如何预防青少年出现自杀的念头呢?

一、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挫折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要回避,更不要刻意地隐瞒死亡的真相,而应该坦诚地告诉青少年,每个人都将有一个终结,因为有这个终结,我们应该珍惜有限的现在,并由此引导到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上来。既然人固有一死,那么,如何让有限的人生充实,有意义就变得十分重要。乐观地看待各种挫折和失败,把它们看作是人生中的一些精彩的篇章,看作是对自己修为的考验,都小心地收藏起来,作为自己曾经存在的纪念。同时,不断地追求崇高,超越,去看那人生更高处的美景。

二、提高我国的青少年心理辅导教育水平,制定系统分析疏导的操作规程。事实上,为我们熟知的心理疗法有多种,大体上可归纳为两大类,一为认知疗法,一为行为疗法。有些是适用于成人的,有些则是适合于青少年的。特别是行为治疗方面的系统脱敏法,情绪暴露法,示范学习法、运动宣泄法等。这些方法为大多数心理辅导教师所熟知,然而,在运用这些方法方面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我国的心理辅导教师往往都是草率孤立地运用各种疗法,或者干脆是“撞大运”,一旦遇到心理出现障碍的孩子,不经检查分析,不顾症状的轻重缓急,便仓促治疗,这个方法不行就换另一个,直到发生效果为止,较少系统地进行分析疏导,也没有具体的操作规程。各自为战,无章无法,如此,导致我国各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治疗水平良莠不齐,乏善可陈。有些城市里的名校,心理咨询室都沦为摆设,没有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而偏远地区的情况那就更加糟糕了。

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广大家长青少年提升心理健康的意识,掌握几种心理调节方法。在心理医疗水平发展相对滞后的我国,目前,正规的心理医生数量十分匮乏,能够影响的人群还十分有限,这个时候,广大青少年自己能够了解掌握多少心理调节方法便显得十分重要。这些方法都需要我们的教育者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向我们的学生传授,而且仅仅是口头传授仍然不够,还要带领学生经常地进行心理疏导的演练,把心理疏导的方法固化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以备不时之需。另外,对家长进行教育,正确地看待孩子的心理发展情况,不要不重视,也不要一出事就以为是“精神病”。

四、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心理障碍具有隐蔽性和长期潜伏的特点,如果不仔细观察,是很难发现其存在的。而且,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的广大农村地区的民众更是习惯性地把心理障碍和精神病等同起来,讳疾忌医,使很多患有心理障碍的人错过了疏导治疗的最佳时期。这些都导致了心理障碍患者一旦病情显露,便已是十分严重的程度。更重要的是,根据目前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和掌握的技术手段,彻底治愈者寥寥,多数只能是减轻症状,推迟发作时间,降低发作频率而已。因此,我们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预防上,这需要家长、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是一件浩大的系统工程。

 

生命是美丽的,特别是年轻人的生命就像是一株奇异美丽的鲜花。她颜色绚丽,芳香四溢。虽然,她也会有凋零的时候,但是,在那一刻到来之前,我们应该使其展现全部的光彩,然后,毫无遗憾地快乐地迎接那个“节日”的到来。

人生十分宝贵,它只有一次,无可代替。它就像是一部戏剧,越是到后面越是精彩。现在,人生的这部大戏才刚刚开始,尽量保证没有一位观众离席,让所有人都能够看到落幕时燃放的烟火,这就是我们最重要的职责所在。

 

 

参考材料

1、韩秋红 陈爱梅 著《黑格尔之后——现当代西方哲学》 吉林音像出版社 2003年5月第1版。

2、【美】鲁思·本尼迪克特 著《菊与刀》 商务印书馆 1990年6月第1版。

3、【美】 RpbertD.Nye 著 石林 袁坤 译 《三种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年1月第1版

4、孙利天著 《死亡意识》 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1年4月第1版

5、冯观富王大延 陈东升 叶贞屏 陆雅青 熊 曣  著 《儿童偏差行为的辅导与治疗》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年2月第1版

6、易法建冯正直 倪泰一 等编著 《心理医生》重庆出版社 2009年8月第6版

7、傅安球主编 《助理心理咨询师培训教程》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3月第1版

8、【法】 迪尔凯姆 《自杀论》  北京出版社  2012年5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