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3377
post:493377

许海雁 语文《让孩子学会“品诗”》

  • 发布时间:2011-08-23 12:10
  • 作者:许海雁
  • 点击量:

让孩子学会“品诗”

南师附小  许海雁

孩子们在逐渐长大,思想也在逐渐成熟。而在每个学期的语文学习中,都有对古诗文的学习。无论是学校每学期让孩子们背诵的古诗文,还是在课本中出现的古诗文,都是孩子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很好的材料。

而随着孩子们思维的逐渐成熟,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单一的讲授形式,很明显没有办法满足孩子们的学习要求,对孩子学习能力的提高也不能起到明显的效果。于是,我决定大胆“改革”,让孩子学习古诗文的道路更加宽阔——不仅会读、会背、会解释,更要学会“品诗”!

在一次学习《李广射虎》课文的时候,教师就计划在课堂上实验一下自己的“品诗”计划。《李广射虎》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课文的前面就向孩子们展示了《塞下曲》这首诗,然后在后面的课文中向读者展示了李广射虎的全经过(也相当于是解释了《塞下曲》诗文的意思。)要让孩子学会“品诗”,就不能按照一般惯用的教学方式和流程去教。于是,改革就此开始啦!

在课堂的一开始,教师并没有让孩子读《塞下曲》,而是直接进入了当时的情景中。

在镇守北方边境时,李广和他的将士们要做什么?他们会遇到怎样的情况?这个问题一出来,孩子们就开始小声讨论起来:会遇见匈奴……会碰到山林里的野兽……

就在那晚,“月色朦胧”。这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想象描述了当时的场景:月亮虽然在天上,但是周围有月晕,看不清楚,所以月亮也没有多少光,地上也不是很亮。

李广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带兵“巡逻”。为什么要巡逻?“随时防止敌人入侵!”“防止有野兽突袭……”此时李广的心情怎么样呢?很紧张、很警惕。就在他高度紧张的时候,疾风一阵,惹得树木“沙沙”做声。这个声音虽然是一个看似普通的声音,却让李广警惕地四处搜寻。当他发现了一只“影影绰绰”的老虎的时候,动作的速度陡然加快,一连串的应急反应:拈弓搭箭、运足气力、射出白羽箭!

 这一连串的动作是在多长时间内完成的?“一分钟!”“一分钟太长了!”“30秒钟!”“也太长了!根本来不及反应!”“5秒钟!”“对!从李广反映过来,再到出手射箭,大概整个过程就是在5秒钟以内!”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而教师则安静地站在一边,看着孩子们经历这场“头脑风暴”。

第二天,将士们发现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都惊呆了!为了给孩子们加深印象,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块大石头(这块石头被孩子们说成是一个“大馒头”,好吧,我承认我的绘画水平一般^_^),在上面画了三支“白羽箭”,究竟哪一支箭是“深深地扎进石头里”的呢?孩子们一眼就看出来了,相信这幅图也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学到这里,教师让学生回头再去品读《塞下曲》,这回,孩子们对诗歌的解读就更加精彩了!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在解释这首诗的时候,孩子们就不仅仅局限于解释诗文本身的表面意思了,而是根据刚才讨论的内容,加上自己的理解,讲诗文解说成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并从中分析出了李广将军的机智冷静、力大无穷、临危不乱等品质,真正从诗中“品”出了有含金量的知识点。

这次的尝试比较成功,孩子们主要依靠自己的能力,把诗歌“品”得比较透彻,孩子自己很有成就感。教师在其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把主要的学习和思考空间留给了孩子,教师本身也比较有成就感。课堂教学的时间虽然长了一点点,但是,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明显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的热情也多多了!

第一次尝试的成功后,教师就更加放心地让孩子去“品诗”了。

在后面的课堂学习中,品诗,已经逐渐成为孩子们在渐渐学会的一种能力。在上到《古诗两首》时,孩子们在上课之前就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因此,这篇课文很大程度上是孩子们自己研究讨论的,教师只是在孩子们发表完意见看法之后,补充一点内容,再做个总结而已。

    第一首诗是唐代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主要是描写了庐山瀑布的美景。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在“品诗”前,当然要先弄懂诗文的意思。于是,前面的环节仍然是读诗、解释意思。诗文的大概意思还是比较简单易懂的。然后孩子们就开始他们喜欢的“品诗”活动了。

这里的“香炉”用得十分巧妙,庐山有一个香炉峰,周围云雾缭绕,就好像是一个香炉在焚烧香片,冒出了紫色的神秘的烟一样。“遥看”就是远远地看。瀑布就那样像河流一样地挂在了山前。通过品读诗文,孩子们发现,这里可以看出瀑布的“直”和“大”。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孩子看出了“夸张”和“想象”。孩子们自己讨论,“三千尺”有多长?瀑布真的能有“三千尺”吗?作者在这里用到了“三千尺”是什么意思?很自然地,瀑布的“长”已经很明显了,而且孩子们还看出了“三千尺”是一种夸张的用法。另一个是要品出瀑布的“美”,这个有点难度。此时,一直站在旁边聆听的教师出示了银河的图片,同时在银河图片的旁边出示了庐山瀑布的图片,然后问孩子,除了“长”,你还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庐山瀑布?“美!”答案是毫无疑问的。那么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比喻!”可见,感官刺激也是很有用的。

第二首诗是唐代杜甫写的《绝句》。是描写美丽景色的一首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教师就神秘地告诉孩子们,诗中蕴含了许多的“奥秘”哦!读诗的时候要“寻宝”哦!于是,在课堂上,孩子们十分积极地开动脑去思考,努力想要找到其中的妙处。

探索之旅开始啦!孩子们在读诗、解释意思的环节后,就在四人小组里讨论开了,一个个小学者的样子,相当认真!

一开始,孩子们怎样都没办法关注到颜色上去。只是抓住诗中的一些词语进行分析。经过了几轮的尝试,孩子们仍然没有把这些鲜艳的色彩挖掘出来。

怎么办呢?“看”!

教师让孩子们闭上眼睛,然后美美地把诗句朗读出来,之后让孩子睁开眼睛说说,刚才“看见”了什么?一个小姑娘说,她看见了优美的春天景色,到处都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个回答很棒哦!为接下来打开孩子们的思路起到了很重要的铺垫!然后教师又进一步引导孩子,你脑海中的美景画面的黑白的还是……?你看到了什么?这个问题一出来,孩子们纷纷举手,“头脑风暴”之后常常会出现的“小树林”又重现出现了哦!孩子们说,自己在闭眼睛的时候看见了很多鲜艳的颜色,于是,色彩的问题迎刃而解咯!

诗文中色彩词的运用还是十分巧妙的:黄、翠、白、青。冷色与暖色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美丽的景色图。在孩子们顿悟的基础上,教师趁势提出:咱们回家以后根据这首诗画一幅图,好吗?“好!”孩子们齐声回答道。

继续“品诗”。

一扇窗打开了,孩子们纷纷寻找诗句中的奥秘:

有的孩子找到了数量词“两个”、“一行”。并说这两个词是对仗着用的……

诗文中描写到的事物也比较多,如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雪、船。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为什么没有“窗”和“门”,诗句中虽然说到了这两样事物,但是没有对它们进行具体的描写,因此不囊括在描写事物中。

在动词的妙用上,孩子们显示出了比较厉害的“品诗”能力。首先,孩子们说到了黄鹂的“鸣”。这个“鸣”字,是黄鹂鸣叫的意思,但是它不仅有“叫”的动作,而且声音更加好听,有一种清脆婉转的味道。

另一个动词是白鹭的“上”。一般来说,“上”是不作为动词用的,但是这里诗人为什么要用呢?这个问题对于孩子们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四人小组内又开始讨论了。在经过“头脑风暴”之后,孩子们发现,这个“上”用得十分巧妙,因为它不仅有“飞”的动作,而且有方向感。让人可以看见两只活灵活现的白鹭。

前两句写了诗人看见的美丽的、充满生机的春景,后两句写了从窗、门中看见的景色,勾起了对家乡的回忆思念。

 

让孩子学会“品诗”,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去理解古诗文中的含义,并且从中“品”出一些意境。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孩子更加有成就感,更加有学习的积极性,也让语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