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3289
post:493289

吕芳期初论文

  • 发布时间:2015-08-30 16:39
  • 作者:吕芳
  • 点击量:

 

精心选择材料,提高小学美术手工课教学质量

 

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其实在我国古代儒家就提出了要求学生掌握六艺的教育思想。古希腊的教育也有“七艺”之说。可见无论是古今中外,无不重视的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艺术学科的教学更应该彰显它独特的魅力,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美术教学要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手工制作是小学美术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造型·表现领域。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课型。它的直观性、形象性、灵活性都比较强,对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收集各种材料,做好课前准备准备好制作的材料是上好手工课的前提条件。但是,生活中的手工材料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从材料的形成方式分:天然材料(如石、木)和加工材料(如塑料、铁皮)。从质地上可分为软质材料(海绵、泥)和硬质(竹、石)材料。从透明度上可分为透明材料(玻璃、有机玻璃)、半透明材料(塑料、有色有机板、薄纸)和不透明材料(木板、布)。从形状上可分为点状材料、线状材料、面状材料、块状材料。从材料的属性上可分为纸、布、泥、竹、木、石、塑料等。还有一些自然物的叶、茎、干、根、花、果实;农作物,如棉花、萝卜等;动物产品,如角各种贝壳、毛、骨等;无毒无害的废旧物品,如包装电视、冰箱、鞋子、香皂的大大小小的各种盒子、纸筒、纸袋等。那么,如何选择适合的手工课材料,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呢?教师在课堂实践教学中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         体现审美价值,提升教学效率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手工课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手工材料的本身是多种多样的,材质、色彩、质感千变万化,美的材料本身就是一件可以去欣赏的艺术品,如何去选择最合适的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在众多材料中选择出具有美感的和更加利于创作出优美作品的材料,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直观感知,感受到美的存在,通过对材料本身的欣赏与分析,提升他们的审美水平,从而提升美术课的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小学美术一年级《玩泥巴》这节课中,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本课是要让学生感受泥性、体验愉悦,了解并尝试简单的捏、揉、刻、搓等等方法。教材上的示范都是用一色的黄泥制作成的,看上去既粗糙有单一,很难满足低年级学生的直观审美要求,既然是这样,为何不采用色彩更加鲜艳的彩泥来进行教学呢?在课堂上,一年级的学生看见教师准备的各种彩泥,就发出惊叹的声音“真好看!”“好漂亮啊!我喜欢红色的!”学生创作的积极性立刻就被调动了起来,教师趁着这个机会,接下去设计了“你喜欢哪一种颜色?”“这种颜色的事物有哪些?”的思考交流环节,让学生对材料本身进行欣赏和评述,也帮助他们直接确定了可以用彩泥来制作什么样的作品,如“红色,捏一捏成为太阳。”、“蓝色,压一压成为池塘。”、“黄色,搓一搓成为香蕉。”等等。在操作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彩泥相互融合的特性,让学生去感受将几种不同色彩的彩泥进行搓、揉后,变成另一种全新的颜色,将色彩的调配这一概念和手工课结合起来,这样,在一节课中,学生既有了实际操作的感受,也了解了色彩的融合这样一个美术知识点,将理论和操作用一种手工材料结合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         激发想象空间,提升创造表现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故宜随时减轻学生之依赖性。教师对学生的帮助,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美术课程教学尤为如此。手工课在美术教学中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关注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同样是制作一种作品,不同的材料也会带来不同的感受,如果材料枯燥单一,一种题材学生只能作出一种作品,而如果材料是学生喜欢去“摆弄”的,它们更加的易于造型、充满新鲜感,让学生乐于去思考、去创作,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

在《送你一个书签》这节课中,教师改变了以往只是使用纸张来作为材料的传统教学方式。加入了树叶、彩泥、积木、碎屑、丝线等等新奇有趣的材料让学生进行感知和构思,和其他平行班级只用纸张制作书签相比,不同的材料显然更能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他们自己主动选择喜欢的材料,有的学生甚至是喜欢同一种材料的几个人自发组成一个小组,对材料进行分析,有的说“树叶的效果更加接近大自然,有森林的气息。”他们用树叶和花朵进行拼贴,利用自然的形状设计出书签的外形,这样制作出的书签简洁大方,再加上别出心裁的剪切和绘制,作品充满了童趣;有的选择丝线这种不常见的材料,他们被它多样的色彩和易于造型的特点所吸引,在绘画的基础上创新出了盘、折等方法,用丝线代替了笔墨,创造出既美观又立体的作品;在课堂教学中,还有学生找到了自己身边的一些小物品,用小铃铛、小发夹,甚至是衣服上的小花边、小贴画等等材料进行创造。

这样多变而有趣的材料大大激发了学生想象的兴趣,给了他们更大的发展空间,也使看、画、做、玩融为一体,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有了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自然能更上层楼。

三、         易于操作造型,节省更多时间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率,课堂质量是优还是劣,其中一个因素就是课堂教学时间是否都合理的安排、有效的利用。手工课作为一门以实践操作为主的课程,很多的时间都是学生自主体验、创新、实践的过程,利用好合适的材料,就能大大减少制作中不必要的问题,把更多的时间教给学生。

在五年级《我制造的船》这一课中,以往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材料进行制作,往往会出现学生选择的材料是十分的有趣,例如水果、树枝等等,但是本课的教学时间只有短短的一课时,而船本身的造型又是比较复杂的,所以虽然材料是多样了,但是教学无法完成,繁杂的材料反而是拖了高质量教学的后腿。针对这样比较复杂的手工课,教师就要对材料把把关了,在课前,帮助学生划定一个选择的范围,找一些易于制作的材料,例如纸盒、彩纸、泡沫板、纸杯这样本身就是立体造型的材料,这样在拼搭船的造型时就可以快速的完成,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对船的外形美化和添加一些具有创意的零件和功能上,帮助学生更加完善自己的作品。

在平时教师可以预先设想一些常用的手工材料,并根据不同的课程目标要求简单的进行分类,比如平面的手工造型适合采用纸张、纸屑、植物类的材料,它们便于进行折叠、拼贴,可以进行二次装饰,造型时间花费相对长一点,适合低年段的学生。浮雕类的材料适合用彩泥、土豆、瓦楞纸、毛线、塑料片等等,它们可以塑造立体的造型,表面又可以二次加工,各个部分之间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相互连接、拼搭,适合于中低年段的学生。立体作品用纸盒、纸杯、泡沫板等材料,快捷方便,可以配合加上纸张、铁丝、吸管等等辅助材料,丰富细节,适合高年段的学生。有了这样大致的分类,再具体结合每一课的要求,选择材料就更加快捷了。

四、         与生活紧密相连,便于搜集准备

收集各种材料,做好课前准备,准备好制作的材料是上好手工课的前提条件。没有材料,或材料准备不充分,手工制作也就难以完成。教师除了按要求进行的常规准备外,还要多去考虑制作材料的问题,如学生需要带哪些工具与材料,寻找这些材料有无困难等等。平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材料、发现材料、挑选材料、积累材料,这样可以减少材料准备给学生和家长带来的压力,也能更好的保证材料的携带情况,进而保证教学的进行,是高质量手工教学课程的前提。

教师在手工教学时可以设计一些造型游戏,造型游戏是指融造型与游戏为一体的美术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不需要事先设定主题或某个形象,主要是凭感觉、联想和想像来进行造型。活动主题是由学生自己根据身边随处可见的材料特征或具体情境想出来的。在这种造型行为中,学生获得快乐,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作品,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比如在室外,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在调动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等各种感官,感受沙、土、落叶等材料的特性,以及阳光、风等自然因素的同时,进行愉快的、全身心的造型活动。也可以利用废旧材料,比如利用过的纸杯、纸盒引发联想,进行造型,使它改变形象,成为一件艺术品。或者是几件常见的生活用品拼拼搭搭、一些用过的纸张折叠卷曲、几个水果的拼插摆放……都能创作出有趣新奇的艺术品来。这样的随意创作在国外也有很多流行的创意,教师可以在平时多关注这些信息,将一些图片、视频保存下来给学生观看,让学生意识到审美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生活中处处都是美的舞台,只要学生掌握了制作方法,相信加上他们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像和灵巧的双手,一定能塑造出生动、有趣的形象来

 

手工课是整个小学阶段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手工材料的选择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与基础。教师要以慎重、科学的态度和艺术美的规律为出发点从适用、经济、美观、创新几个方面判断、选择合适的手工材料,激发学生的想象兴趣、锻炼学生的造型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从根本上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发展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上一篇:高琦期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