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会”到“会学”
——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改进的策略研究初探
南师附小:袁萍
【摘要】本文对“学会”与“会学”进行了思考,首先指出两者在理解与记忆、能力与知识、兴趣与任务、过程与结果等方面各有侧重,其次从被动接受与主动发现、横向扩展与纵向深入、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立足当下与着眼未来等不同维度阐释了两者之间的联系,最后提出了可以通过反复强化,找到共性、教会方法,推理判断等策略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关键词】学会 会学 课堂教学
“学会”与“会学”虽然只是词序之变,但其意义截然不同。简单地说,“学会”指的是掌握一种知识,而“会学”指向的是掌握一种能力。《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明天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并认为学校期间的学习不是为了分数的学习,也不是为了知识的学习,而是为了“学会”学习。可见,从“学会”到“会学”是教育的真正追求,教师必须检视自身行为,对实现从“学会”到“会学”做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一.“学会”与“会学”的区别
(一)理解与记忆
语文知识散乱而繁杂,而且拓展范围广。如果要求孩子机械地去记忆这些知识,只能就知识学知识,记住的仅仅局限于课堂所讲,老师所讲,费时费力不说,还会增添孩子负担,削减学习实效。但是,一个知识点如果理解了,那么就会学得轻松而愉快。因此,在孩子学习的时候,帮助他理解,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不管问题以何种形式出现,孩子都能轻松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这才是真正地“学会”,因此,让孩子理解远远要比记住来得重要。
(二)能力与知识
语文老师的教学任务不在于教会孩子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区区几本教科书只是语文的范例,应该以此为依据,归纳出学习每类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以便于学生在今后自主学习和课外学习中能独立习得知识。比如,同一类型的知识,在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发现规律,总结出学习这一类知识的方法,然后触类旁通,由此及彼,从而形成受益终身的能力。让孩子“学会”就是对她们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今后语文素养形成的积淀。
(三)兴趣与任务
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孩子明白,学习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老师留下的一堆作业和考试,而是为了自己将来能够学有所用。只有让孩子对知识有了渴望,才会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学起来就会轻松许多。如何从“会学” 的角度引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呢?我们可以从问题入手,让孩子从知识中发现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需要,再由教师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收获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也是帮助学生“会学”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求知的原动力。
(四)过程与结果
俗语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谋事即为过程,成事即为结果。它已经告诉我们,人所应该做的只是去谋事,人的责任也只是去做,去感受这个过程。通过过程,获取经验、方法、教训,最重要的是锻炼自己。学习也是这样,没有过程就不会有结果。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历计划、调整和完善,就不会因为偏重结果而急功近利,就不会像 “揠苗助长”中的古人为了追求“禾苗快快长高”的结果,而人为地改变禾苗生长的周期和过程,最终事与愿违,白费力气。
二. “学会”与“会学”的联系
(一)被动接受与主动发现
就主观能动性方面而言,“学会”体现在教师就某一个新知对学生进行讲解、分析,实现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变。因为接触的是陌生的知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所以,教师的“教”占据主导地位,孩子则处于一个相对被动的接受地位。而“会学”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不断进行再发现再提升的过程。孩子有知识经验可以调动,所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高。
(二)横向扩展与纵向深入
从二维角度而言,“学会”立足于一个个知识点的教学,这与我们一本书上的教材内容相关,由于有些课文和知识之间相互没有直接关联,所以显得比较散乱,但是经过一段时期的积累后,在“面”上能体现出多而广。而“会学”则不同,它是把已有经验、新授知识和课外拓展串接成“知识链” ,打破了教材的局限,前后贯通,形成一定的体系,脉络更加分明,体现出“点”上的深而透。
(三)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学习其实就是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学会”倚重的是孩子的形象思维,它通过语言文字的感官刺激,通过理解、记忆等形式让学生习得知识,积累经验。而“会学”倚重的是孩子的抽象思维,它需要学生借助抽象的概念、规则,以判断、推理的形式达到对新知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的认识。
(四)立足当下与着眼未来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最时髦的口号。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的口号。一个人的成长不是短时间的,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就如同跑马拉松,起跑快的人未必能坚持跑完全程。因此,我们老师要把握好教学的“度”,根据孩子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确定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切不可因为孩子超前超量的基础而盲目拔高要求,让学生疲于应对,丧失今后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所以,我们的教育要着眼未来,不可因为眼前的“效益”而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从教学效果的生成来看,“学会”更多的是解决眼前的问题,消化教材上的知识点,掌握某些既定内容。而“会学”着眼于未来,它是一种技能,是学生独立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所以,前者为当下服务,后者为将来服务。
三. 从“学会”到“会学”的策略
(一)反复强化,找到共性
这种方法是指,同一类型的知识,在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发现规律,总结出学习这一类知识的方法,然后触类旁通,由此及彼,从而形成受益终身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大海睡了》这一课时,教师出示“背”这个字指导孩子书写。老师先让孩子观察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孩子发现下面的“月”第一笔变成了“竖”,这是一个新的知识点,于是教师就用形象化的语言告诉学生,因为“月”的头上背了个“北”,为了站得稳,所以把伸出去的脚收了回来。在教师的讲解中,孩子们“学会”了“月”在合体字下方时的书写变化。此后,在学到“肯”“育”等同类型的字时,教师再次进行强调和巩固,学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经验,即“月”在合体字下方的时候,都要变形,将第一笔变成“竖”。孩子的这一概念形成后,以后再遇到这一类型的字时,就不用老师再教,完全能够自主学习了。这就完成了从“学会”到“会学”的过程。
(二)教会方法,推理判断
这种方法是教师直接将概念、规律性的知识教给学生,让孩子在实践中进行验证,从而强化概念,内化成一种自主的学习能力。
还用写字教学的例子来说,如:教师教学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方法时,先告诉孩子,要观察生字的两部分的比例,有的字“左窄右宽”、 有的字“左小右大”、有的则反之等等,同时利用实例进行证明。有了这样一些标准之后,学生每次书写左右结构的字时,都会进行参照,日积月累,学生就能套用规律,自觉在书写时注意间架结构的比例,从而实现“会学”。
其实,“学会”与“会学”不是对立的两个概念,“学会”是“会学”的基础,“会学”是“学会”的目标,同时,“会学”也是为日后“学会”更多而服务。所以,他们相辅相成,同生共长,交融在我们每一节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但他们各有侧重,效能不同,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他们各自的意义,合理搭配,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燕国材.教育心理十题﹝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1年.
(3)林崇德.融东西方教育模式,培养“T”型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