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师生成长的密码
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说:“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样一间用心互相倾听的教室。这是贲友林老师的一节随堂课,教学内容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我撷取其中的一小节片段和大家分享。
邱宇豪展示并介绍:
顾博涵:表面积是什么,相当于刷油漆,刷到的是表面积。
丁天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相当于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的面积。
教师指出:邱宇豪与全班展示交流什么是表面积,要注意不是照小研究来读,而是讲。
滕沁芫展示钟晓源的小研究:
滕沁芫介绍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同组的钟晓源同时在黑板上画图):这是一个正方体,把它展开,变成6个小正方形,求出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乘6即可。
师:滕沁芫的发言,和谁的发言有关系?
仲伟涵:这个方法与前面丁天行所说的一样。丁天行告诉我们,正方形表面积等于它展开图的面积。而这里,滕沁芫的方法正是把正方体分成展开图再算。(全班掌声)
滕沁芫:(接着介绍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指着图讲解)展开后,我们会发现,(指前面与后面)这个面与这个面相等,(指上面与下面)这个面与这个面相等,(指左面与右面)这个面与这个面相等。长方体的表面积,(依次指前面、上面、左面)用这个面的面积加这个面的面积加这个面的面积,再乘2。
师:这里,应该有补充。
韩冰仪实物展示讲解:今天我带了一个长方体盒子。刚才滕沁芫表述得不太清楚,我来用这个盒子来演示。(边展开盒子边展示,依次指前面与后面、上面与下面、左面与右面)这个面与这个面相等,这个面与这个面相等,这个面与这个面相等。再把它合起来发现,相等的面是相对的两个面,由此证实了刚才滕沁芫所说的,可以把面分成3组。
尹力(边板书边讲解):我们先看正方体,因为正方体有6个面,设一个面x,表面积是x×6=6x。长方体至少有2个、至多有3个相同的面,相对的面相等。设上面的面为x,前面为y,右面为z,表面积为x+y+z+x+y+z=(x+y+z)×2。
张惟天(边板书边讲解):我认为尹力的发言不够清楚。我把长设为a,宽设为b,高设为h,所以尹力的x、y、z就变成了ab、ah、bh,所以我认为表面积=(ah+ab+bh)×2。
钟晓源:张惟天的发言,让我想到,因为正方体的棱长相同,所以可以设它为a,因为6个面相同,正方体的表面是a2×6。
师:我们梳理一下刚才几位同学的想法。张惟天刚才用a、b、h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ah算的是什么?ab算的是哪个面的面积?bh呢?
教师指名褚文蔚回答。在褚文蔚回答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如,ah算的是前面或后面的面积。
师:再看尹力的想法,用x、y、z表示三个面的面积。尹力的想法,表示的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各个面的关系;张惟天的想法,表示的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与棱长的关系。
请不要怀疑自己的眼睛,这是一段原生态的教学。贲友林老师把原本真实的课堂演绎的像“假”的一样。而这个“假”的背后彰显的是教师的教学智慧让学生会听、能说。
一、倾听,让真正的学习发生
学习不是简单的师授生受,它可以随时随地的发生。在教学中,教师提供了相互交流的话题“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但要使学习的内容得以深入和提升,同伴间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相对于师授生受的学习模式,我更愿意把它叫做真正的学习。这种学习的发生、发酵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倾听和言说。倾听,或者是直接接纳别人的发言,了解知识本身;或者是延伸别人的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或者是利用别人的知识巩固、拓展对某一核心知识的理解;或者是质疑、反驳别人的观点。我认为,倾听可分为四种类型:接受式倾听、解释性倾听、纳入式倾听和创造式倾听。
由于学生在课前都做了研究性的学习,在课堂上,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倾听,而是积极主动地思考与言说。接受式倾听明显减少,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解释性倾听和创造式倾听。在交流“什么是表面积”的时候,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从“6个面的面积——刷油漆的面积——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的面积”,带领全班同学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去了解“什么是表面积”。在交流“怎样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时亦是如此。縢沁芫介绍了根据展开图求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仲伟涵发现了她的发言与丁天行发言的联系点。紧接着一位同学对縢沁芫的发言进行实物演示和讲解,进一步说明这种方法的道理。学习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尹力和张惟天先后将这种形象化的学习上升到抽象的层面,用字母和公式表达长方体正方体的计算方法。学生的发言没有重复,每个人的角度不同,但又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知识的逻辑被学生无痕的勾勒了出来。学习的深度、学生接收的信息的数量明显增加。我们在惊叹于知识的学习过程如此完美的同时,殊不知它的背后蕴藏着倾听的巨大力量。后面发言的学生总能够针对前面同学的发言或表示赞同,或进行补充,或表示质疑,或总结提升。学生在倾听、理解同伴想法的基础上,在自己的大脑中对它们进行整理、加工和再创造,最后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二、进退之中,彰显教师的教学智慧
在贲老师的课堂中,教师不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不是作为高高在上的学术权威出现,不做学生讨厌的“教唆者”和“训导员”,不扼杀儿童提出“为什么”时的猜想冲动,不磨灭学生与生俱有的探究世界的热情。他只是背景材料的提供者,交谈环境的创设者,深入学习的引导者,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倾听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看不到教师在前台的指指点点,他主动隐退到幕后倾听学生,把课堂最大程度的还给学生。倾听中,教师的外表是从容的,而脑海里是不平静的,在最短的时间内,甚至在瞬间必须做出教学的决定,或是肯定后的点拨,或是以此展开的议论,或是片刻沉静中的回味、思索。总之,无不闪现着教师的教学敏感、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的光彩。纵观整个教学片断,教师一共出场五次。第一次:“邱宇豪与全班展示的什么是表面积,要注意不是照‘小研究’来读,而是讲”。教师对学生进行汇报方法的指导。第二次:“滕沁芫的发言和谁的发言有关?”对学生的倾听进行反馈、检验,沟通前后同学发言中表达的想法的联系。第三次:“这里应该有补充”。提醒学生对这个观点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第四次:“我们梳理一下刚才几位同学的想法。张惟天刚才用a、b、h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ah算的是什么?ab算的是哪个面的面积?bh呢?”关注弱势学生,对核心知识进行强化。第五次:再看尹力的想法,用x、y、z表示三个面的面积。尹力的想法,表示的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各个面的关系;张惟天的想法,表示的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与棱长的关系。小结前两位同学的想法,点拨、提升知识学习的层次。教师的每一次出场,都有不同的使命,教师的倾听和言说有效地把握了课堂中学生学习的节奏、进程和走向。贲老师在努力给学生们创造更多倾听与言说机会的同时,也解放了自己。进退之中,彰显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倾听则是学习的载体。优质的倾听,催化真正的学习发生,让单薄的知识丰满和充盈;优质的倾听,彰显教师的教学智慧,使教学过程从混沌走向有序。倾听对师生来说都是挑战,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悄然发生变化,师生不断的超越自我,实现学习生涯一次又一次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