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学习中学生思维延展角度的多样性
1.质疑。 记得在同学们在学习古诗《绝句》时,讨论过每行诗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之后,学生小B提出质疑,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进行释疑:
(B):刚才小A说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叫,可是诗中又说到雪,柳枝翠绿的时候怎么会下雪呢?
(C):柳枝翠绿的时候是春天,没错,但春天也会下雪啊?
(D):请小B注意,诗中说“窗含西岭千秋雪”,就是说在西边山顶上的雪,山下没有雪。
(B):那下雪了,应该到处都有,为什么山上有雪山下没有呢?
沉默数秒
(师):“大家注意到‘千秋雪’三个字了吗,什么是千秋雪呢?”
最后大家统一了认识:那是西岭高高山峰上,终年不化的积雪。这是孩子和孩子之间的交流,通过提问——解释——追问——再解释多次的生生互动,将一个课堂上随机生成的疑问抽丝剥茧,暴露出了诗意理解中真正的难点就在于“千秋”二字,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别样的感受。
又如在学习《放小鸟》一课时,在先学设计中,关于课文有这样一个思考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对待小鸟呢?”大部分孩子的答案是:“放了小鸟,给它自由,让他和鸟妈妈在一起。”有一个孩子的答案是:“我想留下小鸟,我会精心地照顾和喂养它。”前一种无需置疑,肯定是对的,后者呢?算对算错呢?我的想法是:答案也许值得商榷,但孩子能独立思考,不为了迎合大家,迎合老师而违背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而是能遵从自己的内心,依照真实的想法表达,值得鼓励!孩子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认识的高度,这样的想法恰恰表现出了孩子可贵的童心。当然经过课堂交流和讨论之后,孩子也体会到了爱的两种境界,留下小鸟是“小爱”,放鸟归巢是“大爱”。在课堂上应该鼓励孩子有不同的想法,敢于表达,即使是错误的也不应该受到批评和嘲笑,应该引导孩子这样说:“你这样说,可能有你的考虑,但是我的想法与你不同,我觉得……” 在讨论问题的时候,要对其他同学的评论、观点和想法表示尊重。
2.补充。 课堂同学们正在研究生字,一位同学提出“锋”这个字,同“峰”和“蜂”要区别清楚,并讲了三个字偏旁不同,在老师点拨下,孩子们又相互补充了这三个字的偏旁和意思的联系:“锋是刀剑最锐利的部分,刀刃,所以是金字旁;峰是山峰,和山有关,所以是山字旁;蜂是蜜蜂,蜜蜂是一种昆虫,所以是虫字旁”,这样就能更好地区别使用。交流中吴同学的补充特别引起了老师和大家的注意,她大约是这样说的:“锋:器物的尖锐部分,比如说笔锋,针锋,我想了一下,就是笔前面最尖的部分。”从她补充的话语中反映出这个孩子的学习过程不是走过场,而是脚踏实地的研究,我们能感受到孩子多次思考的过程。首先孩子能发现明确自己研究的内容和方向,她能提出“锋”作为她的研究对象,那也就意味着她做过了一些筛选,对于其它的一些生字已基本能明确感受到它们的意思,而对于“锋”不太清楚,于是做了研究;研究“锋”字时,吴同学又查阅了工具书,找到了这个字,读通了意思;更难能可贵的是还经过了自己的思考,“我想了一下”这就表明思维的生长点,不是照抄字典上的解释,而是自己吸收理解了解释的含义,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她的思维就比别人多走了个来回。
3.归纳。小组合作读完课文之后,开始交流阅读问题。14课孙悟空(三)课后讨论问题一:老君怎样惩罚孙悟空?第一个跟大家交流的孩子是这样回答的:“‘老君用金刚圈,把猴锁上。剑砍不进,刀劈不伤。推进丹炉,紧拉风箱,要把猴头,炼成铜浆。’请大家跟我交流。”这个孩子使用读课文的方式跟大家汇报了问题的答案,答案完整,回答正确,说明孩子是用心读课文的。接下第二个同学做了进一步的补充:“我是用六个字来回答的,锁,砍,劈,推,拉,炼。”这个孩子的回答有相当高的质量,老实说是出乎我的预料的。原本我的预设是孩子把书上的内容能互相补充完整,在我的提示下在书上圈画出“老君是怎样惩罚孙悟空的六个关键性的动词”,进一步推进孩子感受到老君千方百计想灭了悟空。真没想到第二个同学的归纳能力那么强,已经自己能从众多的词句当中提取出最关键性的内容。她的思维活动就更向前推进了一层。接着,往下交流到第二个问题“结果怎样?”孩子一下子就找到了“火眼金睛,皮硬肉刚”,接着又有孩子补充:“四十九日,跳出炉仓,被火烤了四十九天,还是毫发无伤。”这时又一个孩子跳起来,十分自信地说:“我能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强!”归纳得真准,和我的板书不谋而合啊——悟空出乎意料的强。孩子举一反三的能力不可低估啊!
4.分析。在学习第四课《谁的铅笔》一文时,研究交流的问题是:你觉得小强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学生1是这样表述的:“我认为小强是一个四 孩子,善心,耐,心,关心,粗心。”这是他的基本观点,随后他又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善心体现在小强看到一支漂亮的铅笔,大家看是漂亮的铅笔(指引大家看文中的语句),他交给了老师;关心体现在他对待同学,他知道一定是同学丢的,就问大家;耐心表现在他利用下课时间,询问了很多同学;粗心是因为其实这支笔是他自己的,他却不知道。请大家跟我交流。”
学生2:“‘耐心’体现在哪儿呢?
学生1:“我已经说过啦,从‘同学们’这个词看出他问了很多同学。”
学生2:“小强可能是同时问大家啊?”
学生1:“下课了,同学们肯定都几个几个在一起玩呀……”
从学生1的表述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他在进行一个问题的具体分析:先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从文中找到相应的情节(细节)来加以印证和说明,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一个基本的交流模式。他讲到哪个小点,就能相应地引导其他同学注意文中相关的语言文字,看懂了文字背后所隐含的人物的美好品性和特质,做到了从文字中来,到文字中去。这样的分析对于一个二年级的孩子来讲还是很有挑战性的,在思考的过程中,孩子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正如叶圣陶一直坚持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思想。他指出,语文不仅是日用交际的工具,而且是思维的工具,因此语文教学要重视通过语言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这几个课堂学习的片段,我们能感受到孩子思维的丰富性,弹性和张力,有时远远超出了我们成人的预计,这样的交流是以先学为基础,倾听作保证,思考来推动的,可以说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行。同时也传递出,我们在语文教学上所秉承的理念:一是要教会学生自己能看书读书,不断吸取精神养料;二是要教会学生把所想的东西用嘴用笔表达出来。也就是说,教师教的“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教师的介入在于抓住教育契机诱导学生,使得学生能运用自己的才识智慧,通过练习等手段,最后自行领悟,掌握学习的方法。
夏菁
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