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在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的运用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内容中有一些是历史与地理类的教学,它们分布在五、六年级的教学中,而地图也是这两类学习时经常使用到的教学工具。地图是空间信息的图形传递形式,是信息传输工具之一,编图者充分掌握原始信息,研究制图对象,结合用图要求,合理使用地图语言,将信息准确地传递给用图者。地图是一种特殊的地理语言,是信息的载体,可容纳大量信息。它既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它所提供的信息,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是培养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掌握图例,认识地图
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它具有双重任务。在编图时作为图解表示地图内容的准绳,用图时作为必不可少的阅读指南。它集中于地图一角或一侧的地图上各种符号和颜色所代表内容与指标的说明,掌握图例有助于更好的认识地图。
要看懂地图,必须先认识图例。图例有地图语言的功能,要从地图上获得更多的地理知识,熟悉常用图例是十分必要的,如表示城市、村庄的符号,表示边界、道路的符号,表示山脉、河流的符号等等。
地面上的事物种类繁多,不可能按比例——表示在地图上,必须把它们加以分类、归纳,根据它们的特征,设计和制定各种形式的线条、图形,以代表相应的地理事物,这些线条和图形叫做地图符号。此外,还需要一些文字、数字和地图符号相配合,用来说明国家、城市、山脉、河流的名称以及山高、水深等。
二、因势利导,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因此,要注重引导,促使他们喜爱地图,对地图产生兴趣。首先,教师适时提出激发学生阅读地图兴趣的一些问题。例如在学生阅读了“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在一五一九年九月从西班牙出发,渡过大西洋,绕过南美洲南端,进入太平洋,穿过印度洋,最后经过非洲好望角,于一五二二年九月回到了西班牙,成功地绕地球航行了一周”这则材料后,可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上述几个地理位置,在地图上大致估算一下其航程;在学习《地图上的方向》时,我首先向学生出示《南京市旅游图》并告诉学生:“同学们,老师今天带你们到我们值得骄傲的历史名城
——南京市去好好游玩一番。你们看地图跟我一起游玩怎样?”一下便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到最佳状态。又如“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举国欢庆。可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酒泉的位置,并思考回收地点为什么要选择在内蒙古?再次,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郊游,观察山川地貌取得感性认识,促使学生把地理事物和地图描述联系起来。使同学们认识到地图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很有用的,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有利工具,也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得力助手。
三、分析地图,挖掘信息
学生利用图中的显性信息去分析挖掘一些隐性信息,以培养学生较高层次的读图能力。一般来说,分析地图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第一层面,挖掘信息,地图中的显性信息主要有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河流、资源能源、交通线路等,要引导学生善于用显性信息分析挖掘隐性信息,如气候、植被、水文、农业生产方式和特点、工业生产的布局和特点、人口的分布与流动等。如根据澳大利亚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分析其工农业生产的分布、部门类型和特点,根据我国四大工业基地的位置、交通、矿产等条件分析其成因及今后发展方面。第二层面,提炼加工整理信息,通过对上述自然、经济要素的分析,懂得各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运用地图的快乐。
四、巧用地图,激发思维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的话,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是眼高手低,缺乏应变能力和创造力。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探索,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对课本中的一些地图加以深入研究,就能够运用它来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其思维能力。例如在看《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时,单凭老师的讲述,学生对长征所经地名的先后顺序会非常模糊。对此,我在讲完之后,让学生把重要地名列举出来,然后加以联想,用一个类似的图形来形容。结果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认为像“L”形,有的认为像“C”形,有的则用“月牙”二字来形容。
总之,地图是地理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使用地图的方法,注意把知识点依附于图上,借助图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巧妙结合起来,养成他们读图、析图、用图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