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 眼中才能有
著名作家肖复兴在《我教儿子写作文》一书当中说道: 生活中从来不会有一篇如小猫吃鱼有头又有尾的作文,但生活中确实含有丰富的作文素材。善于从日常的生活中捕捉到这种素材,就会觉得作文可以一篇篇写下去,没有穷尽,而不会一见作文题就头疼。这需要在平常时多一份用心,多一双眼睛。
读完之后,班上的学生“横眉冷对作文纸,俯首干啃铅笔头”的模样就不断地浮现在眼前。生活中的作文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有些学生偏偏一到写作文就无从下笔,无话可说。一节课也写不出几个字来。就算是写,常常也是陈谷子烂芝麻的事再嚼一遍。
五上有一篇习作要求学生“写一个自己喜欢的或是崇拜的人”。建议从人物的优秀品质入手,抓住典型事例加以烘托。同时教材也例举了几个名人——孔繁森、刘胡兰等。因为列举的几个名人离学生生活较远,容易造成资料堆砌,言不由衷的情况,所以我在指导时缩小了写作的范围,让学生将目光聚焦到身边的人身上。“仔细观察,想一想身边的同学、老师、家人、邻居、朋友等,谁是你最喜欢或者是崇拜的人?他们身上都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呢?”并且我还特意选取班上的一个孩子,将他关心班级,尽职尽责的优秀品质用典型事例进行了声情并茂地描述。指导完毕,窃以为学生是有话可写的,不就是写写身边的人吗?这有什么难的呢?
第二天,当我收来了学生的草稿,不知道是应该欢喜还是忧虑。班上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写的就是我列举的这个孩子,选择的事例就是我讲的事例。奇怪的是当时这个孩子进行着感人肺腑的“壮举”时没有几个人在场啊?就算是在场,关注到的好像也只有我啊!这三分之一的孩子当时在哪里?怎么写得就像是他们亲眼目睹的一样呢?哎!只能怪自己当时在指导时描述得太具体了,细节也讲得太完整了,给了他们可乘之机。
回顾这次的教学,不得不让人反思。这些孩子他们的眼里都在看什么?他们的心里都在想什么?生活中有没有他们?他们有没有生活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有没有从他们的眼前流过呢?善于从日常的生活中捕捉到作文素材,才会觉得作文可以一篇篇写下去,没有穷尽,而不会一见作文题就头疼。这需要在平常时多一份用心,多一双眼睛。
《论语》中说道:一个人心里有什么,他的眼中才能看到什么。只有孩子心中有捕捉作文素材的意识了,他的眼中才能看到生机勃勃的素材。待到写时,才能像泉水一样汩汩地往外涌啊!这份用心和这双慧眼不妨由老师慢慢去培养。
我以为开学的第一节语文课,是个非常好的契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第一节语文课就让孩子清楚知道“本学期我们要写哪些习作。”开学了,手捧泛着墨香的教材,谁不欣喜呢!翻看教材,教材当中的习作一目了然。接下来可以通过交流的方式,畅所欲言,让学生迅速了解本学期的习作要求。心知肚明,信息对等,关注生活,早作准备。相信待到写作时,孩子不至于再是“俯首干啃铅笔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