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939
post:492939

让文学点亮师生的心灯

  • 发布时间:2011-09-20 10:34
  • 作者:曹海永
  • 点击量:

让文学点亮师生的心灯

 

——对校园文学活动的理解、践行和反思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210018)  曹海永

 

 

 

摘  要:文学,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它好像一盏明灯,能点亮人们的心灵。校园文学活动是浸润学生心灵的温床,是涵养教师精神的家园,是孕育学校文化的沃土。校园文学活动的开展,能让文学弥漫校园、走进课堂、直抵心灵、融入活动、走近学生。推进校园文学活动,前提是教师成为读书人,关键是班级成为书香班,保障是人人成为幸福人。

关键词:文学活动  理解  践行  反思

 

 

文学并非少数人“垄断”的奢侈品,而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因为你可以不是诗人,但不能没有诗意。文学就好像一盏明灯,能点亮人们的心灵,缺少文学之灯光照的心灵必定是粗糙、浅陋和乏味的。校园文学活动的开展,就是要点亮师生的心灵之灯,给学生一个温暖的童年,给教师一个诗意的栖居,让学校成为一道美丽与希望同在的风景,成为一个文化与精神共生的家园。

我们的理解——

(一)校园文学活动是浸润学生心灵的温床

童年阶段的文学活动是审美情感和美好人性的起点。校园文学活动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撒播精神的种子,激荡精神的清辉,建构精神的家园,让学生的心灵变得丰富敏锐,对生活的感悟、对细微的变化有更深切的体察,进而获得渊博的学识、机敏的才智、通达的性情、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在表述内心、认识世界以及情感沟通等方面有更出众的作为。校园文学活动将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到精神自由而和谐的成长,进而终身都拥有幸福、愉悦的精神生活。

(二)校园文学活动是涵养教师精神的家园

文笔情怀兼美的文学作品,能净化心灵、温润生命,引领我们用更积极、更乐观的心绪看待世界和人生;能让我们增加善念和怜悯心,扩大智慧和见识,远离鸡虫得失的无谓争斗,把目光投送到更远大的天地,关注更根本性的、深沉久远的事物。对教师而言,文学的价值不仅在于丰厚文化底蕴、兼具文化眼光;更重要的是,它能使教师内心变得开放、鲜活、细腻,具有不断增长的与人分享的内在需要,从而克服教学倦怠,永葆外在的活力和内在的魅力。

(三)校园文学活动是孕育学校文化的沃土

校园文学活动着眼于师生的心灵濯洗,关注的是师生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倡导用文化唤醒并高扬师生的生命意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校园文学活动是孕育学校文化的生生不息的土壤。没有深入持久的文学浸润和熏陶,学校文化的提炼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生动活泼的文学感知和触摸,学校文化的弘扬只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没有亲历亲为的文学实践和体验,学校文化的建设只能是隔岸观火、隔靴搔痒。

我们的践行——

(一)氛围感染:让文学弥漫校园

怎样让文学的气息弥漫校园,让学生时时处处呼吸文学的空气,沐浴文学的阳光,从而在心底里悦纳文学?我们以为,关键在于营造一种文学的氛围,因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为此,我们全面营造学校文学环境,让校园处处飘溢书卷之气,为广大师生创设书香馥郁的文学氛围,使之浸润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斯霞广场、中央大道、望钟楼畔、江谦廊边……成为师生徜徉于文学世界的宁静之地;教学楼墙壁和廊柱上,布置文学作品的经典名句,将经过岁月之河沉淀的文学精华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校门口,学校36个班级轮流用海报推介最新的文学新著和资讯,并用展板交流个性化的文学创作和体验;宣传栏里,汇集古今中外文学家从事文学创作的奇闻轶事,介绍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成功之路,以点燃学生的文学之梦;教室里,设置图书角、小书吧、小书架,要求学生自带书籍建立班级“流动文学馆”;《爱的教育》校刊上,推介“文学新苗”、“文学新星”的优秀事迹,展示他们与文学结缘的故事和心得。

(二)课程支撑:让文学走进课堂

为更好地给学生的终身发展积淀深厚的精神底蕴,我们系统构建了阅读课、读书节、听读欣赏、家长学堂、阅读银行等多维一体的文学课程,从课堂到课外,从学校到家庭,从书籍到网络,真正做到了立体辐射、整体带动。早在1983年,学校就推出了“听读欣赏”这一新型阅读形式,让学生在生动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中进行文学欣赏,并有所乐、有所感、有所获。新课改以来,学校又加强了文学与音乐、美术等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开发了《三国演义》、《春夏秋冬》、《五十六个民族》等“主题阅读”课程,使得学生的心灵得到滋养,素质得到提升,潜能也得到开发。而以“今天存储知识,明天提取智慧”为主旨的“阅读银行”,更是成为学生亲近文学的“新宠”。学校在校园网设立了“阅读银行”的专题页面,精选适合低、中、高不同年段学生阅读的文学图书,通过“在线阅读”、“在线答题”、“最新推荐”和“积分奖励”四个板块,为学生的网上阅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及时的反馈和诱人的奖励。这样立体化的文学课程支撑,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学学识,更涵养了学生的文学气质。

(三)教师朗读:让文学直抵心灵

“教师朗读的声音是学生永久的记忆”。任何美妙的录音都不能代替教师的朗读,因为教师的朗读是有感情的、有温度的,能把作品中潜在的意义、意趣和意蕴最直接、最生动地传递给学生,以抵达学生心灵的深处,永久地保留下来。倡导教师给学生朗读文学作品,还有一个更深层的意义,就是激发教师自觉阅读文学,从而使“师生共读”成为一种可能。所以,我们要求教师为学生朗读儿童文学,如低年级教师为学生朗读《精灵鼠小弟》、《列那狐的故事》,中年级教师为学生朗读《爱的教育》、《夏洛的网》,高年级教师为学生朗读《青铜葵花》、《小王子》等。实践表明,大部分教师都具有较强的朗读功底,他们朗读时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生动的表情和充沛饱满的情感,都是对学生最好的语感培养和美感熏陶。而教师在朗读儿童文学的躬身实践中,也对学生、对儿童文学更添了几分感性的了解和理性的思考,为推进校园文学活动刷新了理念,储备了功底。尤为重要的是,教师的朗读作为一种“榜样”的示范,因其可亲、可敬,而从根本上召唤了学生乐此不疲地朗读文学作品。

(四)节日引领:让文学融入活动

文学不是少数有文学特长的学生的事,怎样让文学成为所有学生的共同爱好?当然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但仅此还不够。我们必须实现活动的整合,即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打好文学“组合拳”,自然无痕地在学生的心田撒播下文学的种子。例如,为了迎接“儿童节”,学校将每年的五月份定为师生“文学月”,“文学月”里学校会以创建“文学班级”这一项目建设为抓手,通过评选“故事大王”、举办“作家报告”、搭建“跳蚤书市”、征集“读书格言”以及“文学素养”竞赛、“名人名著”演讲、美诗文诵读、课本剧汇演、“主题读书”征文等丰富而扎实的校园文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文学班级”评选,从有无浓郁的文学氛围,有无稳定的文学阵地,有无丰富的文学活动,有无良好的文学习惯,有无丰硕的文学成果等五个方面量化考核,主要程序有:逐班实地考察,召开学生座谈,组织材料审核,行政汇总评定,集中授牌推介等。“文学月”成了学生心驰神往的“幸福时光”,当盼望的感情荡漾心头时,他们便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文学。

(五)作家进校,让文学走近师生

文学在许多学生、包括老师的眼里,总有一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距离感,这就导致本应与学生走得很近的文学一下子陌生了许多。学生阅读文学作品也必然积压了许多疑惑,他们迫切需要一个更直接的、更彻底的交流平台。基于此,我们先后邀请全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黄蓓佳,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方素珍等来校作专题报告,让师生在聆听中与之对话。曹文轩教授还兴致勃勃地参加了我们的班级读书会,学生和作者一起畅谈作品,感触童年。这种与著名作家零距离接触的活动,实现了让学生与作家情感的沟通、智慧的碰撞、精神的相遇。作家独特的文学视角和独到的文学见解,无疑给了学生观察生活、抒发情感、表达思想、倾吐心声以方法上的启迪。作家的激情与思想共生的文学讲座,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了阅读与写作的无限乐趣,心中油然升腾起一种澎湃的激情和美丽的希冀,心灵也在“润物无声”的境界中得到恒久的滋养和润泽,使得学生更加热爱文学,校园里一次次掀起“亲近文学,拥抱经典”的热潮。

(六)社团示范:让文学带来成功

校园文学活动如何以点带面,让学生实现更大范围的积极参与?我们尝试通过举办系列学生俱乐部的模式,给学生一个团队归属感,自觉融入并不断拓展校园文学活动。学校的“诵读俱乐部”、“小记者俱乐部”、“小主持人俱乐部”等始终着眼于学生阅读、作文与做人的协调发展,致力于学生文学兴趣的培养和文学素养的陶冶。俱乐部在发展中逐步健全了“定人员、定职责、定时间、定阵地、定方案”的活动保障机制,优化了“阅读?观察?点拨?激励”的活动实施策略,开设了“文学阅读欣赏”、“文学创作指点”、“专题日记接龙”、“文学采风考察”(如南京中山陵、常州恐龙园、上海小主人报社)等活动内容。学校诵读队在南京市三届“七彩语文杯”美诗文诵读比赛中两度荣获金奖第一名,正是附小人特有的文化情愫与精神气质的表征。而“小记者俱乐部”、“小主持人俱乐部”成员更是活跃在省市各级大型活动的现场,以落落大方、成熟稳重赢得了广泛赞誉。校园文学活动的成功感,不仅激励着社团成员“更上一层楼”的进取心,更吸引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孜孜以求。

我们的反思——

(一)推进校园文学活动,前提是教师成为读书人

教师是天生的职业读书人,既要静下心来教书,更要沉下心来读书。读书是教师获得新知的不竭源泉,教师唯有处于阅读、思考、研究的工作状态,才能不断积淀教书育人的底蕴和力量。我们要切实推进教师“潜心读书、丰富内涵、促进发展”主题活动,让教师面对书籍比学生更“饥渴”,让教师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让办公室也萦绕书的芬芳。

(二)推进校园文学活动,关键是班级成为书香班

班级是学校层面推进文学活动的具体实践组织。创建“书韵流香”特色学校,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关键取决于班级的贯彻落实。我们要积极发动各科教师、全体学生加入到“书香班级”的推进和践行中来,就“书香班级”建设下真功、下硬功、下苦功。

(三)推进校园文学活动,保障是人人成为幸福人

幸福是在活动中体验的。学校要进一步拓宽校园文学活动的平台,多为学生创造与“大师”对话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文学创作,并为其搭建展示舞台。一旦学生真正热爱文学了,那么其参与文学活动将成为一种主体自觉行为,一切困难都将迎刃而解。

英国作家斯蒂文森的诗作《点灯的人》,讴歌了那个“每天太阳落下后,就扛着梯子走来,把街灯点亮”的李利,因为他使“那些坐着喝茶的大人和孩子们,又看见了窗外柔和的光,朦朦胧胧间使一天的生活有了完美的心情”。教师也应该是“点灯”的人,为使学生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让我们不倦地行走,把每一个学生的心灯点亮,同时,也点亮自己的心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