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911
post:492911

谢丽 音乐《玩味音乐——“新三学”教学理念的实践与思考》

  • 发布时间:2015-08-31 21:59
  • 作者:谢丽
  • 点击量:

 

摘  要:本文基于“三学”课堂教学理念,就音乐课堂“为促进学习而教”之“音乐味”进行分析笔者尝试基于儿童的需要与发展,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强调音乐实践,通过儿童亲身参与,实施“玩味音乐”。使儿童获得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由此,将教学方式的变革向更广更深层次推进。

关键词:课改  儿童  玩味音乐  教学方式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见“新三学”理念进一步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希望能在促进学生学习的策略和方法上有进一步的推动:要进一步强化“为促进学习而教”的理念,不仅研究教材,更要研究学生;不仅关注知识增长,更要关注能力发展。那么音乐课堂如何关注儿童,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这就要强调音乐实践,通过儿童亲身参与,实施“玩味音乐”。

   一、如何玩出音乐味?

音乐是瞬间的听觉艺术,它那丰富的语言、巧妙的结构以及多变的节奏所呈现的美非常细腻,并且是在流动中稍纵即逝,如果只是粗略地聆听,是难以真正走进音乐,领悟它的妙、体味它的美。因此,音乐需要细细把玩、细细品味。为了使稍纵即逝的音乐被学生所认识和掌握,教师应当设计巧妙间接或直接的音乐活动,从儿童的心理出发,让学生沉浸在音乐中,从单一到多变、从简单到丰满地进行反复地玩味。

1.体验式玩味音乐——玩之有情

任何形式的音乐都离不开实际生活,尤其是儿童音乐。例如歌曲《买菜》就是紧密联系生活场景,唱的就是身边的事,再现了孩子与亲人去买菜时高兴、自豪的心情。歌曲生动活泼,很多老师都喜欢选择这首歌进行公开教学。一般都会运用菜场的相关视频将学生引入歌曲的情境中。

通过笔者课前调查,大约有80%的孩子和家人去过超市买菜,真正去过菜市场的不足20%。为了让孩子们对菜场有亲身体验,教师布置了前置性作业,让孩子利用假日和家人到菜场买菜,认识各种菜并观察买菜卖菜人的对话,用拍照或摄影记录。

之后,教师将学生的作品收集整理,根据歌曲的内容制作了视频文件图1,作为课的导入。这样,由教师的摄影变成学生的体验,并用他们的作品作为教学素材,课堂效果大不一样。一方面,有了前置性的体验,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并熟知歌曲中唱的所有菜名,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学生的作品为学生带来了自豪感和亲切感,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入情入境,体会音乐的情感魅力。

2.形象式玩味音乐——玩之有物

重复这种手法在歌曲创作中运用很广泛出现得也很频繁,出现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变化也较多。小学音乐教材中,很多歌曲的创作手法都是运用了重复。再如《买菜》的歌曲构规整,节奏相似。第一、四乐句旋律基本相同。此课中,教师往往采用听辨比较法进行旋律对比,通过对比突破学习的难点。

由于低年级学生还不识五线谱,所以以往的这个环节中主要让学生单一的听旋律,这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比较生硬,缺乏形象感与趣味感,常常注意力不够集中。

想到儿童的形象思维更加丰富,设想将小音符变化成歌曲中的音乐形象。于是每一个小音符都化作西红柿、萝卜、蚕豆、黄瓜(图2)。各种蔬菜随着音乐的行进依次出现,有高有低,彼此的距离有长有短,形象地将音符的高低、长短表现出来,让学生对歌曲的旋律有了清晰的认知。学生在听旋律的同时旋律线条,加深对歌曲旋律的印象。此环节中,音乐与形象有机结合,丰富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小蝌蚪”不再是深不可测的了,成了一个个具体的“物象”,同时也充满童趣,每个孩子的眼睛都睁得大大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课后还有学生要求再次播放,回味无穷。

3.创想式玩味音乐——玩之有智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对于低年级学生,鼓励他们自制乐器,自编歌曲。《我是小鼓手》、《过新年》等课中,抓住歌曲中鼓声、锣声的节奏特点,鼓励学生用自制的锣鼓进行节奏创编。学生用月饼盒、鞋盒和筷子做成鼓;用锅盖、家里废弃的铁片当锣,在快乐的锣鼓声中感受创作的快乐。一学期下来,学生自制了很多乐器(图3):各种材质的沙锤、响板、小铃、手鼓等。用自制的乐器进行节奏训练,孩子们玩出了合作的乐趣,玩出了创造的智慧。

对于中高年级,鼓励学生自主作词、作曲,利用“CakeWalk”“作曲大师”“TT作曲家”等音乐创作软件,打谱软件“overture”进行“节奏变换”、“曲谱制作”、“歌曲创编”等练习,提高音乐思维能力与创作能力。

4.竞赛式玩味音乐——玩之有趣

受现代一些热门的竞赛类电视节目的启发,教学方式适当地设立了一些竞赛活动:赛发言、赛唱谱、赛吹笛等,形式有个人竞赛、小组合作竞赛、男女生竞赛等。学生在比赛中会觉得紧张、刺激,却不失轻松愉悦。

笔者还在五年级设立了“银牌助教”与“金牌助教”图4,同学们竞争上岗。由于助教门槛不是特别高,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担任助教的同学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时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工作丝毫不马虎,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好助手,同时也是同学们学习的好伙伴。实施助教以来,学生无论在课堂纪律、发言、音乐常识、音乐技能等方面都有了进展,课堂氛围也较之前活跃。一个月之后,每个班都有10多位“银牌助教”,占到全班人数的25%以上,两个月后,又有56位晋升为“金牌助教”。一个学期下来,基本消灭了班级里不识谱、不会吹竖笛的现象。优秀率(常规、发言、歌唱、吹竖笛、笔试等评价组成)由原来的75%上升到90%以上。

这种竞赛式地学习音乐正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通过比赛,同学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不仅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华,而且增添了学习音乐的趣味。

二、玩味音乐的理想境界

我们所实施的一切行动都努力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培养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兴趣音乐为动力随着《音乐课标(2011年版)》的颁布,我们音乐教学方式的变革将朝着理想的境界前行。

(一)玩味音乐,基于儿童

儿童的魅力好像音乐它比我们演奏的音乐更有把握能够进入人心。最高傲的人见了它也会变温存自己也成了孩子,暂时会忘了他的骄傲和他的地位。每个人的音乐细胞都很发达,每个人的音乐感受力都很强,儿童更是如此。

1. 基于儿童的联觉

音乐是靠“联觉”来表现各种内容的,作曲家凭借“联觉”选择与组织音响,欣赏者靠“联觉”体验作曲家的表现意图,共同的“联觉”反应是沟通作曲家与听众的桥梁。   所以,玩味音乐要了解儿童的特征,基于儿童的联觉。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启迪、诱导,尽量发展儿童的眼、耳、脑、口、手、脚并用的能力,基于儿童的需要,从实际出发,得到良好而深刻的音乐印象。

2. 基于儿童的能力

英国心理学家舒特-戴森,以英国及欧美儿童音乐发展的情况为背景,归纳出了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一般年龄特征

6-7岁:在唱歌的音高方面已较为准确;明白有调性的音乐比不成调的音的好听。 

7-8岁:有鉴赏协和音和不协和音的能力。 

8-9岁:在唱歌和演奏乐器时,节奏感比以前有明显的提高。 

9-10岁:节奏、旋律的记忆改善了,逐步具有韵律感;能感知两声部旋律。 

10-11岁:和声概念建立,对音乐的优美特征已有一定程度的感知和判断能力。

12岁之后:欣赏、认识和情感反应能力均逐步提高。

这对观察和描述我国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历程有重要参照价值。作为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主要脉络,并根据儿童的实际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与相应的教学方式

3. 基于儿童的实践

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儿童的聆听、演唱、探究、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所以,教学方式的变革重在实践。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演唱、演奏、编创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多听音乐,多唱歌,多演奏乐器,多接触乐谱,不断积累音乐实践经验。

(二)玩味音乐,基于教材

目前,小学音乐的教材内容丰富,单元内容多,涉及面广。即使这样,教师也要注意采取灵活的方式对知识体系加以教材化处理,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请略调整,真正满足学生的整体发展。

1. 基于教材的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学习目标,并体现三个维度的整合及有机联系,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教学形式的选择服从于教学目标,并紧密围绕目标来展开音乐教学活动。

2. 基于教材的内容

新版《课标》的教学内容主要有感受与欣赏、演唱 、演奏、识读乐谱和创造五个方面组成。而每个单元的内容也不尽雷同,教师要根据单元内容的主题、情绪、风格等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每一项内容都有其不同的特点,但又相互关联,例如识谱要和演唱、演奏、创造、欣赏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要以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

3. 基于教材的情感

音乐创作主要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通过联想、通过音响的运动过程来创作形象表达音乐形象的内涵。每首音乐作品都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情感,学生要通过音乐活动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并且能够通过声音、舞蹈、创作等表现出来。

(三)玩味音乐,基于生活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主张,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从孩子的生活天地里取材,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音乐,他的教学是以让学生发现自我因此,音乐教学要生活化,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并唐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生活,建立音乐生活意识,提高音乐生活能力。

1. 基于生活的环境

蒙古族民歌及音乐非常好的诠释了这一点。蒙古族的音乐比较豪放,这和他们在马背上的生活是分不开的。辽阔的草原,蔚蓝的天空,成群的牛羊,造就了其嘹亮豪放的音乐音乐教学中,要让孩子了解音乐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的内涵。

2. 基于生活的经验

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在生活与音乐之间架起一座兴趣之桥,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逐步获得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以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等多方面的艺术能力和素养。

3. 基于生活的情趣

音乐与人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言语、行为等,有一定的关联。她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陶冶人们的情操。高雅的音乐与低俗的音乐其对人们的影响是大不相同的。在教学中,利用音乐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正当的兴趣、弘扬真善美,从而达到陶冶高雅的生活情趣。

 

参考文献:

[1]  吴  斌. 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3-4

[2]  杜宏斌.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J].中国音乐教育.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04 

[3]  叶丽慧. 音乐教学需要玩味音乐[J].中国音乐教育.2006.11

[4]  周海宏. 欣赏音乐,不在“理解”在“感觉”[N].新华每日电讯.2011.15版

[5]  约翰··斯罗伯达.罗小平编译. 音乐的心理——音乐认知心理学[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171

 

 

 

上一篇:胥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