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835
post:492835

尹润萍期初论文

  • 发布时间:2015-08-30 16:14
  • 作者:尹润萍
  • 点击量:

新体系实验课程看音乐课堂教学层叠式碎片构建与实施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尹润萍

201506

 

研究背景:20149月,江苏省十所学校开始了音乐教育“新体系”在普通全日制小学的教学实验。过去的一年里,每班每周二课时的教学实验中,面对遇到的困惑,我们努力通过自己的学习思考、再实践去寻求答案。在实验教师间的交流中,大家从交流教学方法上的解读与思考,渐渐深入到对目标的解读与思考的上来。准确地理解“新体系”与传统音乐教学有什么不同,才能将“新体系”更好地推广开去,成为适应不同学情需要的更广泛适用的音乐教学体系。

 

摘要:本文在音乐教育“新体系”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与反思课程中的目标“碎片化”特点,以及在碎片中所包括的整体化学习功能,分析碎片间层叠构建的模式。并以此为鉴,探寻在地方教材中以层叠式碎片构建的方式实现音乐新体系的教育理念的方法。

 

关键字:目标碎片化 整体化学习 层叠式构建

 

    碎片化教学,或称碎片化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始于一个个的知识点、训练点教师在课堂教学或作业训练中关注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准确理解、记忆,对每一种技能技巧的熟练掌握、应用。”

与碎片化学习相对是整体化学习,就是“先见森林、后见树木”的学习。学习活动开始于一个完整的对象,学生将面对完整的学习任务或学习目标;接着,学习活动是完整的心智活动,激活、调动了心智的各种元素:兴趣、好奇、探究、记忆、理解、欣赏、评价等等;第三,学习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形成目标、制订方案、分步实施、评估反思;最后,学习活动所获得的结果是完整的。

这样看来,碎片化整体化学习是各有利弊的:碎片化学习对知识点、技能点以及记忆的训练扎实而有效;整体化学习更关注学习者对学习目标的明确、全部心智地投入及教学过程的完整性。这似乎是教学中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但又不是不可融合的。在新体系课程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却发现,每一个学习的碎片,都可以是一次整体化的学习活动。

 

一、新体系教学活动中的碎片及其构建方式分析。

1.教学目标碎片化

“新体系”与其他音乐教学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其在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有着具体而明确的设立,这些目标细到如本课唱会某一个音、掌握某一个节奏等等,是有明确的操作与掌握程度的指标的。与传统音乐教学强调每节课都要有根据教学内容而设立三维目标不同,“新体系”每个学期的教学目标是先期确立的,而以相应的教学内容为载体落实到课时中的过程就是总目标“碎片化的过程。

例如:一年级下学期在多声部演唱方面,要求学生能进行卡农的形式演唱;以接唱的、一领众和的形式进行声部合作;演唱一个声部为固定音型的二、三声部合唱;演唱一个声部为简单旋律的二、三声部合唱。这些目标,经过碎化,具体由《春天来了》、《春晓》、《百花争妍》、《村居》、《风筝》等教学内容中的教学来实现。其中在《春天来了》的教学中,课时教学目标为用固定节奏朗读与动作来表现第二和第三声部,可以看出,这是多声部学习由上学期的“念”到本学期的“唱”的起始训练;进一步的,在《春晓》的学习中,学生开始尝试演唱一个简单旋律的二声部,体会两种不同歌声融合的乐趣;在《百花争妍》的学习中,用跟人学的方式了解卡农的演唱形式,能准确地开始与结束,并坚定的以稳定的速度演唱;在《村居》的学唱中,唱一个声部的同时,还能想着(聆听)另一个声部,注意与其他声部的配合;在演唱《风筝》中,进行接唱与合唱的三个声部的多声部尝试,在声部合作中能注意到旋律、情绪、形象的统一表现。

由此可以看出,目标碎片具有以下特点:

(1)   同一方面的目标碎片之间有着层层递进的联系,每个碎片都是在前面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

(2)   每一个目标碎片都有不同的教学内容承载,这些内容有的是全新的,也有的是由以前内容的简单变化而来。

(3)   实现某一个目标碎片所用的时间不长,落实到课时里,只占用少量的时间,一般不超过十五分钟,有的只需要几分钟。

(4)   一节课要实现若干个不同方面的目标碎片,这些碎片之间可能有密切的联系,也可能关联不明显。

也正是因为目标碎片具有以上特点,也就决定了在一节课中,碎片之间不可以简单的拼接起来,而必须是多维度地进行层叠构建。

2.碎片结构与功能“完整化”。

    “新体系”实验课程中的目标碎片所对应的教学过程本身在一节课中,也是一个碎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也就是由这样一个个碎片组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过程的零乱与破碎,因为,每一个碎片都具有完整的结构与功能。试以一下第三单元《春忙》第一课时部分教学活动为例——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结构

碎片一

专注聆听音乐中的固定音型

1.“春天来了,让我们一起到森林里去走走吧!”

2.学生和老师一起在《森林里的杜鹃》音乐中漫步,在“杜鹃”鸟叫的音乐(mi do)响起时停步做聆听状。

3.知道音乐在模仿杜鹃鸟的声音,边做手势边唱唱名“mi do”

4.老师弹奏钢琴,学生分为两组游戏:一组在和弦处做“漫步”动作,在“mi do”处停步聆听;另一组演杜鹃,在和弦处静止,在“mi do”处作手势唱唱名。出错的学生中蹲下退出游戏,最后留下的人多的一组获胜。

5小朋友的耳朵可真灵!那布谷鸟要对我们说什么呢?仔细听一听——”

导入

初步感受

 

要点学习

 

强化训练

 

 

自我评价

 

小结

碎片二

回声的感受与表现

1. 老师范唱《布谷》,听一听,布谷鸟对我们说了什么?(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

2. 在老师歌唱的停顿处,重复演唱最后两个字。(回声的无意识模拟)说一说:“我们刚才的声音效果,好像自然界里一种什么现象?”

3. 对比演唱一领众和的《迎春花》,与刚才的效果有什么不同?(有意识地认识回声的特点)

4. 老师再次演唱《布谷》,学生模拟回声呼应,注意与老师的声音的配合(同样的发声、稍弱的力度)。

5. 你们的回声学得真像!这么好听的歌声,引得布谷鸟从枝头飞下来,邀请你一起来跳个舞——”

导入

 

初步感受

 

 

对比探究

 

巩固练习

 

小结;同时为下个内容的导入。

碎片三

在集体舞活动感受与表现三拍子的韵律与回声式的呼应

1.三拍子的步态感受与表现。

(1)1-2报数,变为双圈。两人同向交叉拉手。

(2)老师示范“左右左 右——”的脚步动作,学生模仿。

(3)学生逐步熟练后教师渐渐过渡到以一年之际在于春的歌声为音乐,请学生注意老师的歌声和动作有什么共同点。

(4)学生自己边反复唱这一句边做动作。

2.合作用动作表现音乐中的呼应。

(1)邀请一个学生与自己合作,以老师做一个动作,然后请模仿老师的声音与动作表演的方式示范前后两处布谷、布谷,布谷在唱的动作。

(2)学生两两合作练习。

3.完整地边唱边表演。

 

活动准备

新授

 

探究

 

 

巩固练习

 

新授

 

 

合作练习

综合表现

……

 

 

 

从以上三个碎片分析中可以看出,每个碎片对应的教学活动都有,有新知有巩固,单独看任何一个碎片,其结构与功能都是完整的。由这样一些碎片构成的一节课,其实质并不,反而会因其细部细构的完整而更加紧密精致。

3.碎片联系层叠式

 综合目标碎片的特点以及上面的实例分析不难看出,新体系教学中的碎片之间的联系方式是一种多点链接的“层叠式”结构,即每一个碎片都是在前一个的基础之上进行的,目标虽有不同,但却有着形象体验、情感体验、歌唱、动作、合作能力等不止一个维度的联系,最终表现为完整的音乐与表现,以及流畅的音乐学习体验。

如在前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到,从形象体验的维度上来说,碎片一中聆听音乐作品中的杜鹃鸣叫声首先从听觉上给了学生一个直观的形象,而在碎片二中再以模拟杜鹃鸟在森林中的回声提升关联;又如从情绪体验的维度上看,在碎片一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是神秘而宁静的,到了碎片二与老师合作模拟回声的活动中,他们体会到了与大自然和谐友好而产生的欢愉;在碎片三中,与伙伴合作集体舞的活动又让他们的情感得以进一步的释放等等。碎片间的关联除了叠加提升的方式外,还可以新增。如碎片一中关注对音乐和情感的体验,而对歌唱没有要求,但到了碎片二,开始要求学生模拟回声进行演唱,而在碎片三中又将歌唱与动作、合作结合了进来等等。

 

可以看出,层叠式碎片之间的联系是交织提升、紧密不可分割的。层层递进的内容组织紧紧围绕碎片目标展开,相对独立却又彼此关联,共同构成一个让学生兴味盎然而有扎实提升的音乐学习活动。

(1)“拼装式碎片与层叠式碎片构建方式对比。

拼装式碎片学习始于一个个的知识点、训练点,教师在课堂的操作中仅公关注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准确记忆,对每一项技能技巧的熟练掌握。由此构成的碎片,关注对知识技能的分解,意图通过这些碎片最终为学生构成完整的学习任务。可以说,“拼装式”碎片之间只单一以知识为联系,而忽视学生学习情感、学习方法的需求,最终不能获得完整的学习体验,学生不能经历好奇、兴趣、体验、探究、理解、评价等学习过程,乃真正被打碎了的学习。显然,它不能满足“新体系”所要给学生的全感知的音乐体验与全方位的音乐能力提升的要求。

“层叠式”碎片学习在保证每一个碎片学习过程的完整的基础上,关注各碎片间不同目标维度的关联。单个碎片目标的独立性性强,而又瞻顾课时、及至学期的总体目标。围绕碎片目标设立的音乐活动具有更强的简易性和音乐性,以师生平等参与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进行多维度的音乐学习,重视碎片间的联系,多角度提升,以尊重学生音乐认知规律,丰富体验、启迪心智、激发情感的学习活动,实现音乐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2)“层叠式”碎片构建方式的优势。

首先在难度上,因为目标更加具体,所以操作更简单并有指向性,从而使每个碎片的难度都不大。另一方面,由于碎片是层叠的关系,学生是在前一个碎片目标掌握的基础之上进行下一个碎片活动的学习的,所以使得单个难度不大的活动最终可以达到较高的音乐学习要求。

其次从碎片学习活动中的心智发展来看,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在学习探究与实践活动中,不能长时间地从事单一的活动。碎片化的学习能让他们在短时间内获得音乐学习的快乐,同时由于多维度的碎片关联,很容易将已经学习的知识技能迁移到下一个碎片学习中去,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学习的快乐感受,培养良好的音乐思维与行为习惯。

最后从教学活动中的音乐性来看,由于碎片化的学习要求在很少的时间内完成相对完整的音乐活动,从而使得教学中与音乐无关的语言表示、拓展学习无处安插,这也是新体系教学中具有很强音乐性的由来。另外,碎片目标间层层递进的设置,是严格遵循音乐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规律的,也就是音乐的规范性很强,这也是课堂中突显音乐性的保证。

 

二、新体系理念下的普通小学音乐课堂层叠式碎片构建模式。

 在一年来的教学实验中,我深深地感到音乐教育新体系”“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的理想目标要想真正得以在地区差异显著的中国得以实现,不可能凭借一套教材来实现,而是在新体系理念支撑下的更加细化、科学的目标体系的建设。有了这样的目标建设意识,不同的教材也可以完成碎片化层叠重组的教学设计,体现新体系教学理念。

以苏少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诗韵悠悠》,为例。

教学内容为欣赏童声合唱《读唐诗》,歌唱《游子吟》。

教学目标定为:

1.   投入地参与听赏、节奏吟诵、歌唱等活动体会并表现古诗的韵味,尝试用歌声、动作表现《游子吟》的蕴含的深厚情感。

2.   练习用连贯、有控制的声音歌唱,表现古诗歌曲的气韵。

3.   通过聆听、诵读、律动、歌唱古诗等活动,巩固已学节奏型,感受卡农的表现形式。

教学重点是古诗意韵与音乐韵律相结合的音乐体验活动。难点为学生对声音的控制与表现能力不佳,在歌唱中音高变化时声音统一比较困难。

针对目标与重难点,本课教学设计的活动将通过动作加强对音乐的体验、结合情境进行气息的训练为核心展开。碎片化设计如下:

 

活动过程

碎片一:“走”进唐诗

1.“同学们都在语文课中学习了许多唐诗,古代的文人给我们留下了美妙的诗句,如清泉般流进我们的心中,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体会它美妙的韵味。”

2.师示范“走”的动作(两拍一步,诗人踱步的样子),“看一看,老师的脚步和音乐是怎样配合的?”邀请学生一起加入随乐行进中来。

3.随乐做固定音型动作ta ta ta-a节奏(双手在胸前互相轻点手指三次,第三次长音由上向身体两侧分开;第二次做时在两侧点旁边同学的手指三次,于长音时经上回到胸前)带领学生将动作做得连贯而线条饱满。(师加入歌词念白,再加入音响中的童声演唱。)

碎片二:以节奏诵读为基础的动作与声音卡农活动。

1.出示歌词(格子谱),学生按节奏诵读。掌握后一边读一边做固定音型动作,注意动作与声音感觉的统一。

2.听歌曲齐唱部分,边听边做动作,同时心里随节奏默唱。

3.听歌曲卡农部分,听一听,除了歌唱,还能听到什么声音?

4.分两个圈分别随歌唱和念白做固定音型动作,注意观察两个圈的动作有什么关系?

5.师生合作的唱与念的卡农活动。

碎片三:诗句的节奏表现活动(歌曲的节奏学习)

1.“这首歌的歌词让你想到了哪些诗句?”随学生的表述,出示相应的诗句。

2.出示节奏,分别带领学生拍一拍。志愿者尝试选择其中的节奏诵读自己喜欢的诗句,再学着诗人的样子踱步,带领大家念一念。

3.“老师也想为大家吟一首诗,听一听,我用了这上面的哪些节奏?有哪一句的节奏是这上面没有的?”明确节奏后,学生吟诵《游子吟》,音乐伴奏。

碎片四:气息的训练活动。

 

1.“游子即将远行,妈妈将不舍融入长长的线中,一针针、一线线,密密地缝进衣服里,盼望他早早地归来。”在音乐中带领学生做缝衣的律动。

2.看字母谱与老师的手势唱谱,再用u哼唱旋律:

4/4   m — — —|s — — —|r — — —|s, — — —|

                                    线,

      l,l,l, — |m  m  m  —|l m  r r d ||

     密密缝,    密 密 缝,                 归!

稍熟练后加入动作,注意用如线般轻柔而悠长的气息表现。

再加入歌词唱一唱(“一针一线,密密缝,密密缝,啊——快归!”)

3.学生诵读诗句,老师唱下面的旋律(钢琴伴奏)。注意两个声部间的相互聆听与声音统一。

碎片五:歌曲的演唱与多声部表现。

1.“其实,游子的心是与母亲紧紧在一起的,是随着母亲的歌声而起伏的——”师生交换声部:生唱母亲的旋律,师范唱歌曲。引导学生注意两者音高起伏是同步的。

2.出示歌曲旋律线,老师再次范唱,学生用u哼唱,再加入歌词。

3.二声部活动(1):师唱母亲的旋律,并做缝衣的律动,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4.二声部活动(2):为歌曲的演唱加入诵读的二声部卡农,以双圈进行,边唱(念)边做固定音型动作。

5.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进行综合表演活动:第一遍齐唱,集体边唱边做踱步的动作;第二遍生齐唱做固定音型动作,师唱“母亲”的旋律并做缝衣的动作;第三遍学生分为两个圈,做唱-念卡农,并做相应的固定音型动作。

从这个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利用地方音乐教材构建“层叠式”碎片化教学的音乐课堂,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打碎”——细化教学目标

可以看出,本课五个碎片音乐活动都可以单独存在,具有自己的明确而细致活动目标。如碎片一主要对音乐风格与节拍的体验,而碎片二则将感受的重心放到了卡农的表现形式上来,到了碎片三可以单独成为一个节奏练习的活动等等。达到这些目标花费时间不长,指向更加明确,因而目标的达成度也比较高。

从另一个角度看,不仅一节课可以由若干个音乐活动组成,整个学期乃至学年的学习活动都可以由许多个这样的音乐活动组成。针对不同教学班的学习能力,每节课所能完成的小音乐活动可以不一样,但由于每个音乐活动的相对独立性,无论一节课能完成几个活动,其音乐感受都是相对完整的,下节课接着可以选择继续进行或是略去超越学生学习能力的活动,即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学习的差异性需要。

2重组”——围绕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的再创作

与传统课堂模式相一致的是,一节课无论有多少个碎片,它都是围绕着整节课的总体目标与重点设立的。如本课的重点是对音乐风格的体验,在技能的掌握上要求学生对卡农建立初步的体验;能用优美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因此,每个碎片的设计都紧扣其展开,如碎片一用动作体验音乐的风格;碎片二用固定音型动作感受卡农的特点;碎片三在读准节奏的同时,不忘以动作引导学生用连贯而有韵味的声音表现;碎片四以骨干音演唱进行气息的训练等等。可以说,小活动虽然独立,却相互联系。活动方式的前后呼应与目标的层层递进,突显出整节课的“魂”。

3构建”——建立层叠式联系

碎片化音乐活动的设立,其实质是将一节课的大的音乐活动分解了,如同给学生铺设了更平缓的的多个小台阶,因此更加简易,从而完成得更加充分。而在设计中,还要特别关注碎片间的关系。如本课中对风格的体验在每个碎片中都是强调的--或是显性的线索,或是蕴含其它活动之中;再如说-唱卡农的训练,在不同碎片中,分别以动作呈现、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方式层层递进的开展;又如歌唱气息的训练,也是或以骨干音演唱,或以歌词诵读、演唱的形式在不同的碎片中呈现出来。

 

当然,利用本土教材设计这样的的音乐碎片活动,需要音乐教师在“新体系”理念的理解下,对作品有深入的分析与再创作。如本课的教学素材只有《读唐诗》与《游子吟》,活动中的“踱步”“固定音型动作”“骨干音旋律(母亲的旋律)”等,都必须由教师在分析作品与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由此可见,在“新体系”教育实验的基础上深入总结与思考,凭借良好的专业素养以及对教材深入的把握是构建层叠式碎片化课堂的前提保证。

 

附:

《游子吟》曲谱

《读唐诗》歌词

 

参考文献:

1.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实习课教程》

2.  张卓玉《学习:从“碎片化”到“整体化”》

3. 陈蓓《分析思考面向碎片化学习时代微视频课程的内容设计》

上一篇:吕芳期初论文
下一篇:刘飞期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