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752
post:492752

余杨品社《“活动的实效性”源于何处?》

  • 发布时间:2011-09-05 08:44
  • 作者:余杨
  • 点击量:

周二下午教研活动,我一踏进小营小学一(4)班教室就看见黑板上教研员老师一行俊秀的粉笔字,定睛一读,“本次教研重点:品德课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的研究。我会意的一笑,这是冯老师的教研活动的风格——“专题教研,重点突出”。其实这个研究重点的提早出示使得我们每一位参加教研活动的老师能做到心中有数、并会带着问题听教研课,岂不也提高了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吗!

第二节课为小营小学李钧老师执教的品生一下教材《喝水的学问》一课,对于这课的教学我感受颇丰,因为同样是在“品生”第一次赛课中我和李钧老师同时选择执教《喝水的学问》一课,李钧老师获得了赛课的一等奖,而我却没有取得好的成绩,我一直想有机会能观摩李老师的这节课,找找差距,虚心请教,今天下午总算如愿以偿了,结合冯老师提出的研究专题——“活动化教学的实效性”我有以下感受:

我们小学品德课是以课的形式出现的直接道德教育,是儿童品德培养途径之一。纵观我们的德育课堂,该讲的讲了,活动也搞得颇为热闹,实效如何?李钧老师的这节课就给了我们一个近乎完满的答卷。

1、活动是为儿童的需要设计的,有儿童的文化。

“儿童需要、儿童文化”是品德课教学活动设计的关键,本节课的活动设计正是以此为指导的,例如导入新课时新颖有趣但又贴近儿童生活的卡通形象“蓝猫”的出现;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什么时候想喝水;在了解饮水习惯,形成健康概念这一环节中出示孩子们熟悉的芬达、可乐、白开水等实物,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重新分组并说说自己这样选择的原因;这些活动无一不是为儿童设计的,充满了浓郁的儿童文化,是儿童所喜爱的,自然儿童就乐于参与其中。

2、活动力求以学生生活经验为起点。

以学生生活经验为起点的活动有利于形成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例如老师设计的开展小小辩论会活动:让孩子谈谈是多喝自己喜欢的饮料好呢,还是多喝白开水、矿泉水好呢?引导学生按自己的观点再次分组,开展辩论。因为是小班化教学,老师又允许学生不举手就可以发言,我注意到这时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大家各抒己见,人人参与。实践让我们感到,贴近儿童实际,具有价值引导的话题,可以激发儿童的兴趣,激活已有的经验,让他们在课内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比老师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3、活动设计架起了一座知与行的桥梁。

本节课的活动目标就是通过活动,展示生活中的场景,养成学生健康、科学的饮水习惯和行为,培养学生形成科学喝水的良好习惯。教师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认知,丰富其生活经验,使学生对本节课应当学习的要求,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从中能学会并运用于实践中去。老师两次自由分组讨论,并用一段精辟的图表文字阐述,最后把一些生活中有争议的话题也纳入讨论的范围,以智力竞赛的形式检验学生的所学,在已有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提升,达到了指导学生生活、提升生活经验和能力的目的。我清楚地记得当时的一个镜头:班上一位同学在学完这课以后对小组里的小朋友说我以后再也不喝那么多的饮料了,这回我真的知道了喝白开水还有很多营养,说着就拿出自己带水的瓶子喝上了一口。孩子的这种表现是极其自然的,但从另一个角度则说明了本节课的活动目标已经完美的达到了。

总之,这节课老师对学生的特点、已有经验、需要、兴趣、成长背景、生活环境作了充分了解,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备课中仔细体察,捕捉儿童生活的细节与亮点,知道他们最近关心什么?烦恼什么?需要什么帮助?也正是因为做到了这些,其活动才最大限度地发挥这种特殊形式的应有功能,才具有良好的实效性。

借此机会我想对所有从事品德教学的老师们说:这门课程教学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特别高,积极的探究精神,一颗敏感的心,一双敏锐的眼睛,积极地感受生活,积累丰富的内心体验是我们品德老师上好每一节课的基础。希望与老师们共勉。

上一篇:张岚期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