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590
post:492590

孙小娟 语文 《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前置性作业的研究》

  • 发布时间:2011-08-31 21:34
  • 作者:孙晓娟
  • 点击量:

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前置性学习的研究

南师附小     孙小娟

生本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生为本”,“生”不仅仅解读为“学生”,也指“生命”“生活”等。它是指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突破传统思维的教育模式。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

生本教育的教学原则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学后教”要让每个孩子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课堂、进行学习,而且是因为教师的教是以学(学生已有的思考基础)来确定教的内容和教的形式,来更好的为学服务学生的起点,就是教学的起点即进行前置性学习,可以说前置性作业的设置是生本课堂成功的关键要素。

前置性学习不等于课前预习,它在传统的预习的基础上,拓展了内容,更具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通过先做后学,对新知识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从而更有目的性地进行课堂的学习,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它属于备学的一部分。

一、前置性作业的设计和布置

生本理念下,前置性作业的设计,要求“为学生的好学而进行的设计”,即简单、浅入、开放既要“保底”又不“封顶”,使学困生有兴趣,又要使优等生感到有趣味,这样前置作业才能帮助这节课有一定的教学效果。前置性作业不是简单问题的堆砌,而是具有探究讨论、思考价值的一些要求和问题,这些问题和要求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内容,拓展视野,增长知识,也能够为课堂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使课内的学习更具深入,课内的交流更具宽泛,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二、前置性作业的表现形式及现状

笔者进行了以下前置性学习的实践:一年级时,孩子会写的字比较少,书写又不熟练,所以基本上由孩子口述,家长执笔,完成在书上。二年级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书写能力的增强,便逐渐过渡到孩子自主完成在书本上。内容上,孩子学习的内容主要以“培养兴趣”为主,“感到最有趣的字”,“最难的生字”,“最感兴趣的词语、句子、段落”等,没有“统一要求”。一年半下来,笔者发现在这个过程中,这样的前置性学习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

1、在一年级时,由家长执笔,耗时,牵涉家长的精力过多,甚至有时家长写着写着便失去了“听”的耐心,而变成“快速的家长思考,从而取代了孩子的思维,失去了前置性作业的重要意义。

2、完成在书本上,不便检查,加之书本比较厚,收发也不方便,从而降低作业实效性。

3、出于保护孩子的“有兴趣”“爱表达敢表达”的理念,作业没有“统一限定”,孩子愿意分享哪里,就分享哪里,所以分享点多而散,且难易差距大。有的家长帮扶较多,分享有深度,而有的内容比较浅。在课堂中由于每个孩子个体存在差异性,关注点不同,因此课堂分享点非常丰富,但未必是“重点”,因为孩子做了充分准备,特别愿意表达,如果限制其表达,孩子的劳动成果没有体现,心里又憋屈。可是课堂时间有限,也不可能无限制地表达,而且有些确实只是个性的知识,全班分享的价值性并不大,为了保护他们的话语权,常常会出现“学生热情高涨”和“课堂时间分配”的矛盾问题。再者,分散点多也不易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变成各自的“独角戏”,完成了各自的预习汇报工作。

四、改进措施

鉴于以上问题,笔者进行了逐步改进。在课堂上笔者有意识地加以质量引导,增加了评比最有帮助的分享环节,对分享质量高的小组给予鼓励和表扬,对于分享价值点比较低的立刻喊,以此来慢慢引导孩子懂得要分享“有必要的”内容,提高前置性作业的质量。随后,适当收回“自主权”,根据课文重难点,出前置性作业思考纸,将“保底”和“不封顶”相结合,既有学生都必须思考的,也有发散的,由写在书本上,改成写在作业纸上,薄薄的一张纸,便于收发批改检查。从而切实提高了作业的有效性。

举例:             

37 李寄斩蛇》

班级:       姓名:         用时:      家长签名:           

一、听录音、读课文3遍,本文(    )个自然段。【  

二、字词方面

1、读准下面的字音,在课文中圈出。读词语3.  

          蹿

2、荒芜:                                                    

富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田字格生字中,我最想提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还想跟大家交流的字形、词义:

                                                                 

三、理解

1、李寄做了哪些准备,又是怎样做的呢?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还有哪些词语、句子你特别感兴趣?为什么?在文中标出。

3、李寄下山后,乡亲们会对她说什么呢?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懂得了(或不懂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这一课的前置性学习中,笔者没有把本课所有生字都例举出来,而是最难读准的三个平翘舌音;词语理解方面,既有保底的两个,也有开放的“我还想跟大家交流的字形、词义”,课文理解中,“李寄做了哪些准备,又是怎样做的呢?”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乡亲们会对她说什么呢”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懂得了(或不懂的)”,则是开放性的问题。

五、思考

经过几次改进,目前使用的作业纸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既可以让学生思考有方向,有针对性,又有开放性,从而很好地达到“简单、浅出、开放”的目的,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课前起点,决定课堂起点。当然在改进中,我也归纳在进行前置性作业出题时,特别注意:

1)这项作业学生能否独立完成,需要老师的帮助吗?帮助到什么点?

2布置的思考点对下一个新知识点的学习是否有帮助?

此外,布置作业时我也注意四个细节:

任务要细化

要求要明确

给学生较充足的时间

评价要及时

以上是本人实践以来对于前置性作业的一些思考探讨,尽管有了改进但依然存在思考的空间,比如,这样的一张学习纸,涵盖了字词句段,课文理解,学生自己已经思考了,难么再来学习,课堂的生长点又如何把握等等,笔者将继续且思且行,不断改进前置性作业的布置,更好地服务于课堂,让生命之花更加灿烂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