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长大了,我们的语文课堂可以继续活跃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许海雁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随着孩子们不断地长大,从低年级到中年级,再到高年级,虽然年龄在不断增加,但是上课举手的人数却逐渐变少了。从一开始的“一片小树林”,到“绝大多数”,再到“门可罗雀”。作为教师,我扪心自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从客观上来分析,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应该是越来越积极了,为什么会出现相反的现象呢?
经过思考,我发现,课堂教与学的形式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从低年级开始,课堂学习几年下来,孩子们显然已经适应了现在的课堂。从一个角度来看,是养成了一种习惯,但习惯了,就不再有新鲜感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适应造成了孩子的一种倦怠感,没有了当初的那种冲劲。
那么,针对这样一个原因,改造课堂,改变课堂教与学的模式,也许会有一些效果。让孩子们明白,我们长大了,我们的语文课堂可以继续活跃下去。
一、巧妙的关子,诱发思考
课堂学习不是简单的“提问+回答”的模式,而应当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的时候,一下子把答案公布出来,可能会失去课堂原本的意义。因此,巧妙地卖卖关子,能够更好地诱发孩子们进行思考。
在《秋天》一课的学习中,第一段一开始只是简单地带感情朗读,发现课堂气氛不那么活跃以后,教师就开始卖关子了:为什么秋天的太阳更红更娇?为什么秋天的空气更甜更好?此时,班上一个孩子经过预习以后,大概知道了答案,急着举手回答。此时的课堂情况是,一个跃跃欲试,几个犹豫不决要不要举手,大部分是沉默。于是,教师没有让这个跃跃欲试的孩子立即说出答案,反而示意他先缓一缓,并且神秘地对学生说,其实这个问题不难,答案其实就藏在咱们接下来要学习的课文中了哦,看看谁能找到“宝藏”!慢慢地,大部分孩子开始带着好奇心去读课文、寻找“宝藏”了,师生之间的交流逐渐多了起来,孩子的思维也渐渐地被打开了。
二、适当的引导,激励思考
作为教师,我们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一位重要的参与者。在孩子们思维火花迸发的时候,教师可以完全欣赏孩子们的“头脑风暴”。而在孩子们遇到困难或者有需要深挖的学习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激励孩子们打开思维的大门。
在《徐悲鸿励志学画》课文中,外国学生嘲笑了徐悲鸿。此处,教师引导孩子,外国学生的嘲笑中包含了哪些含义?孩子们纷纷举手:不服气、偏见、歧视、嘲笑……是啊!如果是你,被外国学生嘲笑以后,你会怎么样?三位小伙子用三个成语诠释了自己的内心感受:“怒火中烧”、“怒发冲冠”、“火冒三丈”。
徐悲鸿不仅勤学苦练,而且生活清贫。经常只吃一杯白开水+两片面包。孩子们可能无法体会这一段的描述。于是教师又开始引导了:中午回到家,徐悲鸿吃了一杯白开水+两片面包;下午还没到四五点钟,徐悲鸿肚子就饿了,但是因为要省钱买绘画用具,徐悲鸿晚上仍然只吃了一杯白开水+两片面包;睡到半夜,徐悲鸿肚子又饿了,没办法,捱到早晨,他还是吃一杯白开水+两片面包……
“啊……太可怜了……”
“条件也太差了吧……”
孩子们不禁发出了阵阵的叹息……
此时,班级中的两个孩子举起手,讲了自己饿肚子的经历,说到挨饿的情景,小眉头皱皱的。
在《秋天》一课中,有一句课文是“牛儿羊儿都长了肥膘”。在学到这句的时候,孩子们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了班级中比较胖的孩子。一瞬间,教师的头脑中在迅速做选择,但几秒钟之后,教师决定,与其让孩子们都憋着笑,不如索性满足他们的要求。于是,教师将目光集中点的几个孩子请上了讲台,让大家读句子,让他们表演。班级的孩子们故意把课文读得很夸张,几个孩子还算大方,表演得也比较到位。之后,一个很瘦的小伙子竟然自告奋勇要上台表演,他在表演的时候竟然做起了健美的动作,逗得大家有一次哈哈大笑。课堂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在背诵环节中,这段完全没有问题,看来是课堂上效果出来了。
三、由衷的掌声,肯定思考
脑力劳动是比较辛苦的,任何人都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孩子更不例外了。因此,在孩子经过思考之后,给予肯定是必须的。得到了掌声和赞许,相信孩子们的思考积极性会更高的。
个人觉得,《我给江主席献花》这篇课文本来可以挖的教学点不多,但是就是很简单的交流词语环节中也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呢!
读完字词以后,照例是交流词义。三个词:秩序井然、频频、耻辱。在巡视孩子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发现有一个四人小组在交流“频频”一词的时候,将抽象的“频频”具体化了,非常聪明!比如,他们会说“频频点头”的意思,并且在组员面前表演一番。看到这样积极的、活泼的交流,教师立刻示意大家先暂停一下,把刚才看到的情景说给大家听,并且带头为他们鼓掌,接着,全班的掌声也热烈了。看到自己的做法得到了肯定,孩子们很开心,讨论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秋天》课文中有对玉米和高粱的描述,教师让孩子们表演“乐了”和“笑了”。“笑了”基本上没什么问题,但是“乐了”比较难表演出来,教师就让全班同学自己演一演“乐了”。就在这个时候,刘宗骏突然哈哈大笑起来,其他同学突然都朝他看过去了,以为老师会批评他的出格,但是教师却没有这样做,而是表扬他——大家看看,刘宗骏就理解了“乐了”的涵义了,他不仅笑了,还笑出了声呢!他刚才是“哈哈”大笑的,玉米还会怎么“乐”呢?
话匣子顿时被打开了!
“它会呵呵地笑!”
“它还会嘻嘻嘻嘻地笑呢!”
“还有可能它会发出嘎嘎的声音,因为太高兴了!”
“……”
气氛热闹了,思维也被打开了,孩子们更愿意举手了,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卖卖关子,适当引导,掌声鼓励,孩子们的思考积极性提高了,我们的语文课堂也更加活跃了。“一片小树林”又出现了,这样的情景真让人觉得高兴啊!我们长大了,但是,我们的语文课堂依旧可以继续活跃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