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479
post:492479

董艾青 期初论文

  • 发布时间:2013-09-13 21:02
  • 作者:董艾青
  • 点击量:279

心与爱心的美丽邂逅

——试论“童心母爱”教师观的形成及运用

摘要:“童心母爱”是斯霞儿童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强调教师应具有一颗童心,和儿童平等;尊重儿童,又像母亲一样无私地关爱儿童。主张教师要基于儿童、尊重儿童、热爱儿童、包容儿童、发展儿童。本文主要研究了斯霞的“童心母爱”教师观,以及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这种教师观的运用和效果。

关键词:童心母爱、师生平等、尊重学生

 

一、初识:斯霞的“童心母爱”

斯霞老师的“童心”是赤子之心,晶莹剔透的纯真之心,无忧无虑的欢乐之心,善于寻根究底的好奇之心,不知疲倦的旺健之心。正是具有这样的童心,她时时处处自然而然地想儿童所想,爱儿童所爱,恨儿童所恨,与儿童打成一片。许多人都曾说到,斯霞老师到了五十多岁、已经是做奶奶的年龄,仍然像小姑娘那样扎起羊角辫,系上蝴蝶结,与孩子们一起蹦蹦跳跳。斯霞老师的童心使她永葆青春活力,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斯霞老师的“母爱”不是仅仅对亲生儿子的那种狭义的母爱,而是融汇了世界上所有母爱的博大的母爱。斯霞对于学生的爱是真挚的爱,这种爱是平凡的,朴实的,渗透在斯霞的日常生活中。正因为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斯霞之爱已经转换成为“大爱”已经成为斯霞历久弥新的品格。这从根本上区别于那种只爱少数几个学习优秀的学生,区别于那种只在一些时候对学生比较关爱,而在另外一些时候对学生比较冷漠甚至厌倦,区别于那种只有情感却没有智慧的爱。斯霞的爱生根于日常生活,同时又充满着智慧。爱是一个普遍的原则,其表现形式则是多种多样的,有时亲切的关怀和赞许的微笑是爱,有时严厉的批评和严肃的教育也是爱。在什么情况下采取何种爱的实现方式,这完全取决于斯霞的实践智慧。

斯霞以“童心母爱”而著称于教育界。斯霞的爱首先意味着尊重。斯霞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看待儿童的问题以及对于问题的解答。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看待儿童的错误。斯霞的爱内蕴着平等。斯霞能够正确看待自己的地位,从不以“真理代言人”和“道德典范”自居。斯霞平等地关怀每一个儿童。斯霞的爱也包涵着宽容。她能够准确认知与判断教育情境,判断问题本身是原则性的还是非原则性的,判断过错是偶然性的还是经常性的。斯霞的爱实现着关怀。斯霞的教师爱是一种本体性的爱。在斯霞身上,爱就是爱,爱不是别的,爱本身就是目的。斯霞的爱是给予性的爱,除了爱的内在利益,斯霞从不希求从这种爱中获取什么。斯霞的爱也是坚定性的爱。

 

二、追求:不断的尝试

【案例一】

一次下课时,五六个孩子向我跑来,这个喊:“老师,老师——”;那个喊:“不好了,不好了,刘若歆——”。我心里一惊,顺着孩子跑来的方向望去,我们班的刘若歆正坐在地上哭呢……我急急忙忙追过去,发现她的嘴唇破了,鲜血一点点地往外渗。我蹲下来问她:“除了嘴唇疼,还有哪儿疼吗?”她含着眼泪回答:“牙疼!”牙疼?掀开她的上嘴唇,我吓了一跳,只见一小块牙龈已经血肉模糊。我赶忙牵着她来到医务室,校医老师看了她的情况以后建议我带她去医院缝针。接着,我跟副班主任王老师把情况说了一下,然后就与刘若歆的家人联系,最后,直奔儿童医院……看着孩子躺在手术椅上,医生刚刚举起针管准备打麻药,她就哇哇大哭,医生无法进行下去。此时,孩子的身边只有我,孩子能够依靠的也只有我,我能为她做些什么呢?我紧紧握住她的小手,轻轻在她耳边说:“乖,你最勇敢了!好好配合医生,你会很快好起来的!”我想了想,又补充道:“回去以后,老师要给你发‘奖杯’,还要让全班小朋友向你学习!”听了这番话,在整个缝针的过程中,这个才六岁的孩子一直紧紧抓着我的手,一直紧紧含着眼眶里的泪水,一动不动,任凭针线在她小小的牙花里来回穿梭。我的心一揪,眼泪就掉下来了。可是,我不能哭,在孩子心里我就是依靠。我背过脸去,把眼泪擦干,对孩子笑了笑,说:“马上就好了,再坚持一下噢!”这个简单而漫长的手术终于顺利结束了,我情不自禁地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这时,孩子说了手术以来的第一句话,也是让我铭记一生的一句话。“老师,是‘大奖杯’还是‘小奖杯’啊?”原来,老师的一句鼓励对孩子真的可以有如此大的作用!

从此,这个不愿意与别人多说话的小女孩变得对我特别热情。因为我陪她经历她最痛苦的时间,因为我在她最需要的时候成为了她的精神支柱。正因为她喜欢我,所以她特别听我的话。在我的指导和关心下,渐渐地,她活泼了,能主动和其他孩子做游戏了。看到她的转变,作为老师的我真的很高兴,而这一切都在于老师在某一个特殊时候对孩子的一句鼓励的话语。

【反思】

爱绝不是一种浪漫倾向,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为,爱有自己的方式。德兰修女说“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斯霞老师正是常常用微小的方式对待学生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鼓励性的手势,一句赞扬的话,给学生擦去额头上的汗珠帮学生把红领巾佩戴端正,为学生削一支铅笔,悄悄走到学生身旁纠正握笔姿势,匆匆来到热水壶旁接过学生手中满溢着的水杯……我校的校训“怀大爱心、做小事情”非常准确地提炼了教师爱学生的方式。这种方式也是教给学生的,学生怀着爱心从小事做起,在小事中培养大爱之心。方式的微小不是意义的微小,意义的伟大并不意味着方式的宏大。

【案例二】

2007530日,我给学生们做了《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练习》。其中第五项的题目要求是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再读一读。其中,有一小题是这样的:(   )的星星。一个孩子在试卷上写着:(五彩)的星星。我毫不犹豫地给了一个叉,心想:哪里有什么五彩的星星啊?试卷发下去后就发生了这样的一幕。

生:老师,这题你给我打错了。

师:(我放下手头的工作,拿过卷子)哪题啊?

生:(指着“五彩的星星”)这里。

师:星星是五颜六色的吗?

生:书上写的啊!

师:哪本书啊?拿来给我看看。(我皱起眉头,有些不耐烦地说)

两分钟后……

生:(拿着书再次来到我面前)老师,你看!

(指着《为什么星星有不同的颜色?》)我前两天刚读到的。

 

附:《为什么星星有不同的颜色?》

星星不仅有明有暗,而且还有不同的颜色,这是由专用仪器测量出来的。星星的不同颜色是由它们不同的温度决定的。发蓝的星星表面温度最高,发红的星星表面温度最低,黄色的和白色的星星温度居中。

——摘自《十万个为什么》(儿童版)(下)第209

 

师:(看完《为什么星星有不同的颜色?》后,我有些尴尬)对不起,老师的确给你批错了,这方面的知识老师不太了解。我把两分给你加上去吧!

【反思】

孩子得到了两分后,蹦蹦跳跳地离开了,而我却不能一笑了之。我不禁陷入思考……

能够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现代教育的要求,是每位教师的愿望,更是我这个初登讲台的新教师的理想。我深知,要建立起这样的关系,必须做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上课时,我能够倾听学生并不精彩的发言;下课时,我能够与学生一起做游戏;学生有了高兴的事,我能与他分享;学生遇到了苦恼的事,我能为他分担。我本以为这就是“尊重”一词蕴涵的全部意义,但经过这件事,我了解到“尊重”有着更深刻、更广泛的内容。事实上,我并没有真正做到尊重学生。不然,我不会在批改试卷时毫不犹豫地给“五彩的星星”打上叉;我也不会在学生来找我“评理”时还试图让他“知难而退”。为什么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就把叉打上去?为什么总想让学生认为是自己错了?因为我还不够尊重学生,没有把他们当作和我一样的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而一直把他们看成小小的无知的孩子,把他们当作“未成型、待加工”的生命来关爱和呵护。

我不由地想起德国作家凯斯特纳在《开学致辞》的演说中,对家长和孩子们说的一段话,“你们现在想家了吧?亲爱的小朋友,那就回家去吧!假如你们还有一些东西不明白的话,请问问你们的父母!亲爱的家长们,如果你们有什么不了解的话,请问问你们的孩子!”作为一名老师,总感觉我能带给孩子许多知识,而从没想过孩子能教给我什么。

“尊重”不是教师流于表面的言行,而必须基于教师对学生个体的肯定与相信。这是个多好的孩子啊!第一,他爱读书。他听老师的话,多读书,读好书。第二,他会运用。他能够把自己在书本上看到的知识运用到考试中去。第三,他能够富有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知识。他所看到的文字中根本没有出现“五彩的星星”,而这个孩子却可以从“星星不仅有明有暗,而且还有不同的颜色”等语句总结出“五彩的星星”,对于一名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多了不起啊!

教师,特别是低年级教师,更重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而不是鞭策学生。波兰作家显克微支这么说“如果每个孩子都觉得有一只‘温柔的手’在引导他前进,而不是用脚踢他的胸脯……那么教育就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而神父克利索托姆则说“拉着孩子的手走路,就要放慢走路的速度在教学中必须像保姆用小匙喂孩子吃饭一样,要慢慢地、甚至一点一点地传授知识。”当然,这只温柔的手当遇到儿童被伤害的时候,应该是一只铁拳,否则这可能是“该死的温柔”。当然,教师应当让小孩子自己用小匙吃饭,慢慢地指导他去主动获取知识。

教师的手中紧握着一支红钢笔,这支笔画下来的符号常常影响孩子的情绪、信心,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也许你是根据事实来评定的,也许你有可能凭一时的情绪率性而为,但你必须知道,你给的评判会触动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神经。孩子的人生是不能重新开始的,你为他划下的痕迹在他成长的岁月里有时是无法涂改的。老师啊,警惕自己手中的那支笔,看看划下的是公正还是偏见,是鼓励还是误伤。手和笔都是教师手中的工具,但它们应当是教师爱的替身和化身,是教师心灵的证据。让教师用手与手中的笔、连同整个心灵去拥抱儿童。

三、期待:美好的守候

斯霞是爱的典范,她对爱学生的作用、内容、原则、意义都作了系统的分析,并且在实践中她热爱学生的诸多事例也为之做了生动的诊释。诚然,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师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中小学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本能地渴望教师的爱。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表现出积极的精神状态,来自教师的教育就能入耳、入心。而缺少这种爱,教师很难进入学生的内心深处,教育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据上海进行的一项关于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报告显示,有58%的教师说自己“很爱”或“尚爱学生”,可是却只有5.61%的学生明白地感受到这种“爱”,“不注意,不知道”的占了46.5%。这也就是说,教师付出的“爱”,只被极少数学生“领情”,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未产生预期的,甚至起到了事与愿违的负作用。为什么教师、学生对“师爱”,的感受反差如此之大?钱焕琦对此认为有两种原因,一是部分教师对学生的爱投入不够,譬如对学习成绩、思想品行表现差的学生不闻不问,持冷漠或者放弃不管的态度。另一个是师爱的方式方法需要改进。譬如,有的教师对学生过于负责,表现出“爱你没商量”。他仅从自身出发,或者简单地从学校、家长的利益出发,而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面对这些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正确理解师爱的内容,不仅要有爱学生的愿望,还要懂得如何去爱学生。高尔基曾经说过,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情,懂得如何教育孩子才是一件大事。斯霞对如何爱孩子曾提出两项内容,即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与全面教育学生、促进其全面发展。这里的平等既强调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平等,又强调了学生之间的平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个性。显然,这与素质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

树立、坚持“童心母爱”教师观,让孩子纯真的心泉自由流淌,让教育洋溢自然的、天真的绝美风景,这将是最美好的守候。

 

 

主要参考文献:

⑴ 斯霞,《斯霞教育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5

⑵ 陈万年主编:《江苏省名教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⑶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科学教育出版社2001

⑷ 李瑾瑜,柳德玉,牛震乾编:《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⑸ 杨林国,《追寻斯霞的教育爱——兼对师爱工具化作反思》,江苏南京

⑹ 杨娟,《斯霞的成长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上海浦东

⑺ 《中国教师》,20075月,总第48期,27

⑻ 《基础教育》(月刊),2004年第2期,10页~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