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的学问
——例谈“有效设问”
南师附小 陈涓
去年末,我接到了一个通知,让我作为附小语文教研组的一员,代表学校参加南京市优秀语文教研组的评比。这次评比可谓是刀光剑影。在先期的材料评比已经PK掉三分之一学校的基础上,通过同课异构,当堂说课、当堂教研、当堂汇报教研结果的方式,决出优胜教研组。可以说,为了此次评比,各家都拿出了看家本领,誓要一绝高低。
这一课叫《做个善良的人》,是亚马逊公司的创始人杰夫·贝佐斯的作品。讲的是年幼的他为自己的聪明而沾沾自喜,无意中伤害了祖母,祖父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他,告诉他,做一个善良的人,才真正值得自豪。课的设计是如此艰难坎坷,我们精心培育的花朵还没来得及晒晒阳光,便被批得“面目全非”。区进修的洪灏老师在看了我们的教学设计后问道:你们的备课,有实效吗?关于有效设问,你们是怎样完成的呢?
我们当然知道要清晰目标 精选内容 有效设问,知道要构建高效的课堂,可是怎样完成这一目标,真的需要在课文里几番沉浮,要经历一个从繁到简,从众说纷纭到找准主线的过程。
洪老师的批评虽然很严厉,但她的做法却非常给力——她引领着我们,让我们在吴校的带领下,一次次的产生,一次次地否定,一次次地寻找,一步步地前行,终于,新的教案诞生了。此刻,距出发前往比赛场地,仅有四个半小时。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是踏实的。而我,更有了新的收获,若要构建高效、扎实的语文课堂,就要研究“问”的学问,让问题更有效。
在接下来的篇幅中,我将借新旧两个版本教学设计的对比,谈谈我的“问”的理解。
一、简简单单去“问
几乎每个教者都希望能问出别具匠心的问题,或“一石三鸟”,或“出人意料”,或“前后呼应”,大抵如此。初读课文的目标,应有生字词的学习、课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我们曾经在这一环节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通读课文,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适当理答,达到完整、通顺的目的即可。)
2、出示两组词语(分别是关于作者与祖父的)读这些词语。通过课前的预习,相信同学们已经理解这几个词了。说说它们的意思。相机要求从文中找出“惊慌失措”“ 温和”的近义词。
我: 聪明才智 沾沾自喜 自大无知 惊慌失措
祖父:温 和 善 良
3、再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上这些词语说说。
再来看看改后的教案: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尴尬 箴言
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3、简要说说 ,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引导学生抓住主要人物、以及之间发生的主要事件进行概括,相机板书)
两相比较,不难发现,前者面面俱到、过于繁琐,看似精心,实则因为繁复,浪费了时间,重复了劳动。而新版删繁就简,学生已经会的词语不再出示,将真正难以理解的词语直接呈现给学生,它的妙处在于教给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并借助板书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简简单单去问,不仅减轻了教者和学生的负担,还让课堂明快、敞亮起来。
二、“避轻就重”去问
进入精读品味阶段,教者最容易操作的“问”,是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分段),然后每个段落设计一两个问题,梳理全文,理解文章表达的主要观点。但有效的提问,显然应抓住文章的难点和重点,追问下去。“结合6、7自然段的细节描写感受祖父的善良,明白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是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们最终设计了两个问题:
1、研读课文一至四小节:我究竟因什么伤害了祖母?
2、研读课文六至八小节:面对我的这个错误,祖父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又设计了环环相扣的小问题:
(1)出示祖父的话,让学生初步理解——做善良的人难。
(2)研读六至八小节,画出描写祖父举动的细节。
(3)读描写祖父的句子,他的这些行为,告诉我们怎样做一个善良的人?
(4)祖父的言行作者真的明白其中的意思了吗?再读8、9两个自然段。
这样的“问”应该是落在实处了,学生不难按部就班,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但一个问题也同样产生了,那就是:从祖父的言行中,学生真正明白怎样做一个善良的人了吗?教者又是通过怎样的方法让学生提升认识的呢?
后来我接触到的另一个教案,对此环节的“问”,确实问得准、问得巧。
1、 研读六至八小节,画出描写祖父举动细节的词语。
2、 读一读这些句子,完成填空:
祖父( ),善良是( )
祖父( ),善良是( )
祖父( ),善良是( )
祖父( ),善良是( )
祖父( ),善良是( )
学生可以填:祖父(将大手温柔地放在我肩上),善良是(无声的安慰);祖父(一句严厉的话也没对我说过),善良是(尊重和理解)……
显然,“问”在重点处,学生学得轻巧学得动情学得深入,教者的智慧,对文章的独特理解,便在这关键的问题中。
三、“目标专一”去问
毫无疑问,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必有其工具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为了练而练,练着练着就搞成思想品德课了。我们曾经有过的一个设计就是如此:
1、出示填空:
今天,我们明白了,
给予乞丐零钱很容易,但 尊 重 很难;
( )很容易,但( )很难;
( )很容易,但( )很难;
( )很容易,但( )很难;
做个聪明的人很容易,但做个善良的人很难。
2、同学们,当我们把自己的心里话和自己的爱写出来时,我们就汇成了一首善良的诗诗;如果我们不仅把诗写在纸上,而且落实到我们的行动中时,我们就会成长为一个真正善良的人。
当我们认识到此路不通时,我们改成了这个问题:
再看这个“迁移仿写”,颇有些“铅华洗尽”的味道。《做个善良的人》在人物的语言动作的细节之处,很有风采,值得学生积累与内化。其实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不仅要去考虑怎样写得生动形象,也要融入自己对于善良的新的理解,对学生语文能力训练是落在实处的。
在课堂上,我们常“千万次地问”,可学生常“并不在意”,要想破冰,就要钻研问的学问,让我们的问真正有效起来,从而构建一个有效的教学。正如肖川教授说:“有效教学,对教师来说,意味着精神享受,意味着尊严的获得与提升,意味着生命价值的实现。而对学生来说,意味着智力的愉悦、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和道德的升华。”让我们秉持信念,坚持行动,相信“有效语文”的理想境界定会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