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新课标》
南师附小:袁萍 2012.8
按照玄武魔灯平台的要求,我认真反复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标》,收获颇丰,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想一轮一轮的改革就是为了寻求最适合的方法,为的就是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语文课堂上得到锻炼。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一门应用于实践的课程,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性和人文性缺一不可。下面就将我研读之后最关注的点浓缩为以下三个重视。
一、重视写字,常抓不懈
新课标将“识字写字”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写字”。我们能很明显地感受到新版的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写字教学,在每一个年段都提出了书写的要求。要求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并且要求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甚至在关于”写作”的实施建议中也提出“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作练字的过程。”可见,新版课标是把书写贯彻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说白了,只要学生提笔写字,就得关注书写的教学,而不仅仅是在写字课上。教师指导书写,也不仅仅是低年级的事,中高年级的课上也应看到老师的的讲解、示范。其实在近来的公开课中,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有范写课后的生字,除了指出生字的难点在哪,也讲解了如何安排间架结构和笔画,力求美观。老师们都是紧跟课标精神,想出各种好办法来帮助学生识记书写的。
二、重视习作,回归本真。
语文学习中,大多数学生最头疼、最害怕的恐怕要属写作文了。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新课标明显降低了对写作教学的要求。它把小学阶段写作定位于“习作”,还有意淡化文体,不再要求小学生“会写简单的记叙文”。中年级只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高年级仅仅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只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和“能根据习作内容的需要,分段表述”,这些都比过去低得多了。还删去了高年级“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的要求,对时间、字数都没有具体的苛求了。我觉得作文的本质在于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应硬性规定字数。如果他写了一篇习作只有300字,内容充实,感情真挚,那也不失为一篇佳作。而如果为了凑足400字,写了一大堆“废话”又有何意义呢?所以我觉得习作要求的调整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助于学生自由表达真情实感,扎扎实实打好作文的基础。我不禁想到了目前一、二年级时开展的《接力日记》训练,就是让孩子们自由抒发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除了四人一组互相学习比赛之外,孩子们还可以在课前一分钟时向全班推荐自己最满意的日记,他们的写作积极性格外高涨。即将迈入三年级,正式开始习作训练。我想课堂上的随文写话的训练要有机渗透。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力求更好的调动起孩子们对文本的深层感悟并有序地将他们写下来。同时不忘引导他们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三、重视构建新的学习方式
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这与我们学校几年前进行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是不谋而合的。目前我们的课堂已经在向生本模式学习,在40分钟的有效时间里着力做到四个一,即:至少有一次学生的自主质疑;至少有一次的小组合作学习;至少有一个体现思维开放度的问题;至少有一次学生站到讲台上来展示。这样的学习方式的变革,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我很庆幸在南师附小这块教育的沃土里成长,有这样先进的理念在引领,我们的学生也将受益匪浅。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培养人才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作为教师,无论我们多么习惯和喜欢从前的教学模式,无论未来将面对多大的艰难险阻,我相信有着新版课程标准这盏明灯的指引,我们的课程改革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