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440
post:492440

浅谈课堂中的对话

  • 发布时间:2011-09-18 21:28
  • 作者:王菊
  • 点击量:

浅谈课堂中的对话   

           

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互、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对话”意识,它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课堂不应该成为教师单独表演和学生被动静听讲的场所,而应该成为师生间进行交往、对话、沟通和探究学问的互动的舞台。”所谓“对话”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通过对话可以展示师生之间精神追求的可能性、探索真理的热情,找到彼此认识自我的途径。

一、“对话”教学的核心——和学生平等相处

所谓平等性,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师尊重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学生的独立人格,这是交流型的课堂文化最突出的牲,也是教师对待学生最起码的态度。

是课堂交流的前提。要把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打破束缚学生的所有枷锁,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学生理所当然地应该尊重自己的老师,但教师也应尊重自己的学生,因为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虚心地向学生学习,不仅向学生学习不了解的知识,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好奇心,和永远不满足的求知欲望。比如在教学《虎门硝烟》的课文时候,学生基本上都知道要爱林则徐,但在教师设置的关于那个特殊年代的情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林则徐的硝烟行为在那个时代是一个壮举?”,凭借情境揭示林则徐形象中蕴涵的观念,促进学生的情感向稳定和深刻性方向发展。而有个学生却说到了外国侵略者的用鸦片毒害中国人民的阴谋,对他们表现出极大的愤恨,说我们要自强,要超过他们。我惊讶孩子思考的深刻性,已经能够从不同的方面来看待事情,值得教师的尊重,值得教师学习。

二、“对话”教学的形式

和学生一起对话

课堂是一种对话,这是对传统课堂理论的一种超越。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经常用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领悟真理,例如一位学生读不进书很苦恼,于是去问老师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叫人打来一盆水,放在这个学生面前问"这水里有什么?"学生讲:"我没有见到什么?"。当学生脸帖到水里时,苏格拉底把学生的头沉到水里,过了一会,学生拼命挣扎,苏格拉底问学生:"头在水中,你最渴望的是什么?""我最渴望呼吸新鲜空气",学生气喘吁吁回答。"是呀!只要你像渴望呼吸空气一样渴望学习,那书一定能读好。"苏格拉底笑着说。那么我们在教学中也能不能象苏格拉底一样,走下神坛,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援助者、服务者;在对话中教师和学生都成了课堂的组成部分,构筑起共同探讨的平台。
  要改变教师教,学生听的单向授课模式,教师必须既是教者,也应是学习者,学生既是学习者,也应该是施教者。
例如我在进行《恐龙》一课的教学时,学生不仅了解了大约两亿年以前地球上存在的几种恐龙,还对课文结尾恐龙突然神秘地消失十分感兴趣。我就引导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着写出恐龙消失的过程和原因。学生主动查阅了一些书籍资料,自发展开讨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相互弥补了不足。在课堂的交流中,我发现我作为教师所知道的并不比学生多,他们的发言让我知道了许多新知识。

和学生共同体验教学

有一次我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学生在作文中写了与同桌打架的事情,并且说了很多对同桌不满的话。这样的文章看起来文字不美又没什么思想意义,但我读出了其中的一个“真”字,学生完全是有感而发,我完全可以帮助他把文章写得更好。我连忙找到两个学生帮他们调解了矛盾,大家又和好如初,我提出让那个学生修改一下自己的作文。那个学生果然从另外的角度重新写了和同桌的友谊,文章充满了真情。学生学会了如何从正确的角度去写作,我也知道了如何利用学生的真情实感去引导他们写好作文,不是我告诉学生如何学习,学生也让我体验到了教学的正确方法。

三、“对话”教学的应用——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文本对话”:在我的课堂中,经常会有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比如苏教版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中的小主人公小男孩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喜爱从平常的事物中寻求创新。每个学生在童年时都往往会与小男孩有相似的想法与经历,教师可以让他们谈谈自己的类似经历,在实际生活中领悟到“什么叫创造力”。
  
“师生对话”:师生是课堂互动的两个主体,但他们之间存在着情感与体验、观察与思维等诸方面的差异,他们的互动带来语文教学的多变性。因此,教师既要保持预设的教学进度,又要使教学具有更多的内容量和灵活性。在教学《云房子》一课时,当我把课题出示,学生齐读课题后,突然有一个坐在窗口的学生说:“老师,你看天上有白云。”我抬头往窗外一看,蓝天白云,面对这一“节外生枝”我先是一愣,然后我说:“对,这就是云房子,大家都出去看一看云房子的样子好不好?”同学们高兴极了。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到操场上,引导他们观察天空的白云是怎样飘动的,学生不但能说出白云在天上飘来飘去,还能联想平时观察到的,说出白云形状的变化,有时像绵羊,有时像狮子,有时像花朵......就这样,一个小小的观察活动给学习新课做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铺垫。

 

    “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上《“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时,关于课文的题目为什么汤姆的爸爸对汤姆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我组织学生讨论,结果学生在小组内形成鲜明的观点。有的学生说汤姆的爸爸要遵守规定,有的孩子说汤姆的爸爸是为了要教育汤姆。其实这两点都有,但究竟什么更重要并不好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为此,我常扪心自问:在课堂上你是否注意读懂孩子们的表情?是否注意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否与他们平等交往、和谐互动?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生命的活力,有发展的潜能。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兴致的需求、思考和灵感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语文课堂呈现丰富多彩的景象。教师要善于倾听,用心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灵光,以自己的教学智慧去支持对话的持续展开和不断优化,构建一个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参与充满创造的活力,让课堂对话涌动生命的灵性,必将使语文教学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