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362
post:492362

如何上好计算教学课(张娟)

  • 发布时间:2015-09-02 15:46
  • 作者:钟树
  • 点击量:

如何上好计算教学课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张娟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也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但是,在实际学习中计算方面所反映出的情况令人担忧,不断听到老师们说:计算课不好上,没有多少理论可讲,只有把计算过程说一遍,再说一遍。老师说得枯燥乏味,学生练得筋疲力尽,一节课下来,往往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的确,计算教学本身相对枯燥,学生感到比较单调,再加上我们老师在平常练习时大搞题海战术,一布置就是很多题,使学生对计算产生了厌烦情绪,导致学生以应付的态度完成计算题。这样的心态是不能完成好教学任务的。

计算教学的点滴思考:

计算教学课一直是公开课的次选,因为计算课上出精彩确实不易,结合自己的教学,我觉得上好一节计算教学课一定要注意这样几点:

一、            充分体现计算的价值。

1、把计算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以问题解决为依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验计算的应用价值,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需要。我们知道,计算是由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解决问题的一部分。以前的计算教学忽视了计算的现实背景,削弱了计算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不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实际意义。在本节课中,我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这节课所获得的知识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改过去套题型、反复训练的教学模式,而是促使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为解决问题服务,又使问题解决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取得了“一石三鸟”的功效。

例如1每年的228-3月18在南京梅花山举行国际梅花节,来此赏梅的游客络绎不绝。欣赏梅花图片后,你有什么感受?(早春梅花绽蕾吐艳,白色晶莹如玉,红色的似张张笑脸,粉色的淡雅秀丽,它们笑立枝头,争相报春,风姿楚楚,瞧,满山的梅花都开了,梅花山成了花的海洋。)一位小游客在在赏梅的同时还发现了一些数学问题:

“胭脂点珠”的朱砂梅335棵、“萼似翡翠”的绿萼梅210棵、“红妆淡抹”的宫粉梅185棵……,你能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出示算式:335-210 335-185 210-185

在导入时,并不是一味的创设情境,而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努力寻求新知的“生长点”来创设情境。通过复习这些旧知,让学生找到了自己学习的起点,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材料,少了几许花哨,多了一些平实。

例如2复习:335-210

一人板演,其余上练习本。

反馈时:他算得对不对?你有什么方法来验证?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验算的算式。

 

新课改提倡情境创设,通过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情境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使情境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以熟悉的梅花为学习情境,学生在积极参与中自主提供学习材料,并通过计算搭建学习新知的知识平台,同时又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例如3

第一层次:335-185=

1、先让学生尝试练习。

2、说说你是如何计算的?

适时点拔十位上退位的算理:从百位退11表示什么意思?退到十位上作为几个十呢?然后10个十和3个十合起来是13个十减去8个十就是5个十。

 

3、指一名学生再说说你是如何计算的。

4、大家都想说,那就和你的同桌说说。

 

 

第二层次:你能用竖式计算210-185吗?

1、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2、问:在做这题时又遇到了什么新问题?(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十位上的数也不够减)怎么办呢?

3、你能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吗?(先自己轻声说,再同桌说,再小组内说。)

2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的有效结合。

在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学的手段,化抽象为具体,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在教学乘法竖式的计算步骤时,我没有一味的去讲计算方法,而是紧紧的联系算理,让学生在直观算理的支撑下去学习抽象的算法。通过说说你是如何计算的?适时点拔十位上退位的算理:从百位退11表示什么意思?退到十位上作为几个十呢?然后10个十和3个十合起来是13个十减去8个十就是5个十。 注意把直观的算理与抽象的算法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学得很轻松,理解的也比较透彻。

3、把计算与估算融会贯通。

从估算与笔算的关系来说,估算两个数相加的结果大约是几百与交换两个加数再算一次的方法相结合,足以对笔算结果的正确性进行有效的监控,从而也就有利于学生在此过程中体会估算的价值,并逐步养成自觉估算的习惯

例如4在巩固练习1中,又香又美的梅花开了,还吸引了小蝴蝶呢。请你猜猜哪只蝴蝶会停在哪朵梅花上呢?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701-398      498-309     396+99

189      89       495      303

观察这些算式中每个数都有什么特点,用什么方法算既对又快呢?

二、尽可能采用自主探究、交流反馈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问题。

三、交流中要善于引导与旧知比较,帮助学生建立比较的意识、渗透转化、迁移的思想,抓住关键,引导学生讨论并得到有效的理解。

1)比较335-185335-210

用竖式计算这两题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不同:十位不够减时就从百位退110再减。

 

2)比较335-185210-185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今天学的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今天学的减法有个位、十位不够减的情况,怎么退位的?谁能用一句话把它表达清楚?

 

四、根据学生的计算作业充分的反馈错例,引导学生讨论思考,促进学生有效思维。

五、善于设计练习,尽量做到类型丰富、层次合理、生动有趣,让学生在练习中逐步形成技能;同时,将计算置于不同的情境中,更好的联系生活,一是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二是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多种形式的练习,紧扣“梅花”这个主题,激发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新知的内化。开放题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新的挑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新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5在梅花山大草坪舞台举办“牵手梅花山”小天使游园活动。

 

欢欢

乐乐

甜甜

第一次(分)

157

131

 

第二次(分)

223

 

165

合计(分)

 

304

380

这题不仅仅停留在教学减法,涉及到相应的加法,让学生体会到加法和减法之间的联系。

结合平时教学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计算教学要夯实基础。新课程背景下的计算教学,既要重视从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从中发现和提出新的计算问题,产生学习新的计算方法的需求,也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要引导学生切实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加强对算理以及计算法则的理解。当然,计算教学也不一定都要从生活情境出发,必要时可以复习旧知,以帮助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顺利实现自主迁移。

2、计算教学要适时优化算法。算法多样化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教师为了追求计算教学的新理念,突出所谓的“算法多样化”,在计算课的教学过程中,反馈算法的场面真可谓热闹非凡:A生一种,B生一种,C生又有不同的思路,一个班上有十几种算法也是常见的事。但这些算法展示只是个别学生的想法,其他学生只想着自己的想法,压根儿没心思倾听这些学生的想法,教师也没有通过适当的引导,把这些算法转化成大部分学生的算法。“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进行练习环节,等到下课的时候,大部分学生会运用的还是自己课前已经会了的那种算法。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例题是“238”),在课堂上经过老师的精心“引导”,出现了多样化的算法,老师花了将近半课的时间进行了展示(还分别用动画课件进行演示):

       1 2311111111=15

       2 233=20205=15

       3 2310=13132=15

       4 138=5105=15

       5 108=2132=15

       6 2313=10105=15

       7 235=18183=15

                           ……

    由此看来,学生的算法的确存在着思维的差异性与层次性。显然这几种思维并不在同一层次上,不在同一层次上的算法就应该提倡优化,而且必须优化,只是优化的过程是学生不断体验与感悟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强制的过程。我在教学中采取的办法是在探索交流出若干种方法后,根据学生对方法的理解让他们说说哪一种方法比较好,比较简便。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多说几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确在所有的方法中,有一些方法是很简便的,但也有一些方法虽然思路很好,但却不简便。最好能根据学生的回答让他们达成共识。哪一种方法最简便。要让学生掌握一种最简便的方法。同时也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其他方法。要保底但不要封顶。达到一种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有机结合。

3、  计算教学仍然需要必要的练习。新课程背景下的计算教学,抛弃的是传统教学中大量的机械操练,但不反对必要的练习。教师要在练习形式上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让学生体会练习的趣味性。同时,要注意将计算练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等其它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计算的实际价值。当然,教师还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用好教材习题的基础上,适当补充习题,保证练习的效果。

4、  要加强口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培养计算能力,首先要重视基本的口算教学。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听算和视算等方式,坚持口算练习。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穿插安排易错练习。估算能力是计算能力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计算之前,通过估算,能推断出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以提高计算结果的可信度;也可以在计算之后,把估算作为检验手段。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不是某一节课的目标,而应将其融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二年级上册:估算书第40

师:估计一下,买一部电话机和一个电饭煲,大约需要几百元?

A生:98元接近100元,192元接近200元。100+200=300(元),

大约需要300元。

师:还有什么想法吗?

B98元接近100元,把100+192=292(元),大约需要300元。

师:还有什么想法吗?

C98+192=290(元),大约需要300元。

师:还有什么方法吗?

D:十位上99需要进位,就比二百多多了,大约需要300元。

   学生根据老师的问话,觉得老师这样问肯定还有不同的方法,所以方法越来越多。可是后几种是先计算再估算,脱离了估算的作用。

    当老师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交给学生解决时,如“小明一家三口去参观动物园,门票每人28元,妈妈带了200元,够吗?”学生绝大多数是用笔算解决的,很少自觉运用估算,这主要由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口算课只教口算,估算课只教估算,笔算课只教笔算。因此我们要把口算、估算、笔算这3种计算技巧在平时的教学中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分析题意,巧选一种最简便的计算方法,以求在最短的时间里解答。像上述这道题,算303(把28估成30)远比283简单得多。

5、  重视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分析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有相当一部分是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包括:(1)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时要看清题目中的数和运算符号,想能否用简便方法计算,如果不能,运算顺序是什么。(2)认真打草稿的习惯。在草稿纸上计算时,也要书写清楚,格式规范,不可到处乱写,以方便检查。(3)检查、验算的习惯。要引导学生形成检查、验算的意识,掌握检查、验算的方法。就习惯培养而言,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要先做到,因为“身教重于言教”。

其实也没有什么好困惑的。教学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了。E时代使老师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我觉得不是课程要改革而应是我们要改革课程改革教法!要想放飞童心,让孩子真正在蓝天翱翔,开拓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那么作为曾经也幼稚过年轻过的老师!我觉得应该自问:

1我要给学生的是他们需要的吗?

2学生需要的我能给予吗?

3我能让学生辨别他们的所获是正确的吗?

4我有底气让他们自信拥有所获吗?

5我希望学生喜欢我的课,我是他们喜欢的那种类型的老师吗?……

所以积极开发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切实地走进学生的生活,以学生健康成长需要为本,是我们组织课堂教育及教学的大目标。

有人说:老师是蜡烛,点燃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我却认为:老师应是白炽灯,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应该照亮自己。老师的快乐应是在和孩子的一起成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