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的思考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于江
内容摘要:本文着力于从学生与教师两方面来分析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难点与现状,通过分析其中的原因,进而提出笔者对阅读教学优化的思考。
关键词:阅读 工作记忆 阅读方法 整体感知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而现实中,我们每个人的阅读能力无疑是千差万别的,抛开不可改变的遗传因素,我们由此可以确信阅读是有方法的,是可以训练的,我们对阅读方法掌握的差别造成了我们彼此间阅读能力的差异,进而影响我们的学习效果,也就是说一个人的阅读方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个人的学习能力。
实际上,阅读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虽然,我们有了个性化阅读,激发阅读兴趣等等各类研究成果,但是,从根本上讲这些方法其实都没有突破窠臼,而仅是在已有的阅读基础之上对细节进行揣摩研究,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和家长依旧对阅读十分苦恼。
阅读为什么那么难?在我们学校天天教,日日练的情况下,为什么部分孩子的阅读水平却没有什么长进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以及与学生的交流接触中,我有了如下发现。
学生方面的主观原因
一、工作记忆容量小。我发现他在完成文章后面问题的时候,总是会不自觉地去看方才读过的有关段落,这种一步一回头式的答题方式几乎贯穿整个阅读过程。为什么他时常要回顾呢?交流之后,我发现原因很简单,那是因为他忘记了,也就是说文章的有关内容在他的头脑中没有存在多长时间,或者说很快就遗忘了,为了再回想起来,他不得不再去看那段文字,长此以往,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即“我记不住,我得再瞧瞧。”
二、跟学生的知识面有关。文章应该是熟悉的,这是做好阅读理解的前提。事实上,每次学生在完成阅读理解的时候,时间从来都不是充裕的,所以,他必须事先对此主题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就可以把一部分需要分析的内容转移到了平时的阅读过程中去了。真正地把学生有限的精力用在那些最难明白的地方。套用一句陆游的名言来说明这个问题,那就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三、说明文类文章比散文类更容易。说明文因为其文体的特点,各部分的内容较为整齐,学生可以较为容易地了解到各段落的段意,这样文后的问题也自然回答得比较好。而散文由于其重在抒情,感恩、母爱,友谊等主题比较抽象化,更因为汉语的曲折性,使得主题一般会隐藏在字里行间中,所以,学生很难找到直接的答案,所以分析体会的介入,让散文类的阅读难度增加了。
四、思考不充分的时候就开始动笔,造成写答案的时候不停地在修改。阅读存在困难的学生往往在自己还一知半解的时候就匆匆动笔写答案了,这时他需要一边写答案一边还得不停地思考答案到底是什么,于是,我们便看到了那些前言不搭后语的答案的诞生。
五、思维的惰性。人人都有思维的惰性,这种惰性表现在喜欢某些程序化且不需要思考的动作上,例如银行职员数钱就是个程序化且不需要思考的动作。在分析文章的时候,学生因为思维惰性的存在会产生一种恶心的感觉,这种感觉会大大降低阅读的效率,使得最后的答案并非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而是头昏脑胀后的产物。
六、书写姿态的影响。伏在桌面上会造成一种压抑感,这种压抑感会造成与上文思维的惰性相同的后果。
七、不自信。对于语文来说,做不好阅读的学生一定不会有一个好的语文成绩,这样他们必然会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批评往往是长久的,可能从低年级开始,这些学生便很少听到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和赞许了。如此,他们对阅读的自信心渐渐地丧失了,并对自己的分析能力产生了怀疑。可怕的是他们越是这样,越是犹豫,在犹豫中,他们选择了否定自己,选择错误的答案。
针对的解决方法与策略
工作记忆容量小的问题。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记不住,记不牢。其实,工作记忆的容量也是可以训练的,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应当从一些短的简单文章开始阅读,阅读之后马上复述主要内容。每天坚持这样的练习,并逐步增加文章的长度,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工作记忆的容量就会随着不断地反复训练而逐渐增长,最终习以为常。
知识面的扩展需要有大量的阅读来支持。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阅读面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所以,哲学,艺术,文学,历史,科学等各个方面的内容都应有所涉猎,只有这些知识储备充足才能为学生在关键的时刻赢得更多的时间,来提高正确率。事实上,我们的教育者已经注意到这点,我们大力倡导学生去多阅读,并推荐大量的图书,在学生中间开展阅读竞赛等,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鼓励学生阅读大量的庞杂的数目,其目的就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使得学生在接触新知识的时候能够有足够的已有知识去帮助消化它们。
说明文更多的是在说理,散文则重在抒情。为了能够准确的体会出这些感情,学生的心智要“多愁善感”一点,而最好的方式就是艺术的熏陶。这里所谓的艺术熏陶不仅仅指的是课本,而是范围更加广大的艺术范畴,如戏剧,影视,音乐,绘画,历史等等。而这恰恰是我们的学生现在所最欠缺的,生活的单调化造成学生的视野狭小,知识体系荒漠化,单一化,所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告别指派性质的作业,代之众多选项,由学生自由选择完成,这才是事半功倍的解决之道。其实,学生的头脑更需要保护“多样性”。
针对于思维惰性的问题,笔者认为这是人的天性,是无法从根本上去除的,只能不断地扩展学生的思维深度,这就必须要学生去啃读一些较为深邃艰涩的文章,这样反过头来,在完成我们现阶段的阅读时候就会感觉“轻松许多了。”
心理学上已经证明不正确的姿势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常常是可逆转的。比如我们常常会说某个很不自信,内向,佐证就是他走路的时候常常低着头走,其实,反过来,低着头走路也会让一个开朗的人渐渐地变得不自信,内向起来。说到不自信,它的结果几乎人人都可想象,总之不自信的人会离成功更加遥远。那么,如何才能让人相信自己呢?一个就是从小的成功开始积累,数量众多的小成功会像春雨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带给他们满足感。另一个办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学会每天昂着头,迎着朝阳走路。
阅读教学方面的客观原因
在常态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对阅读的训练是割裂开的。人为地将其分为几个模块,而这些模块之间又彼此毫无关联。比如,当我们教学课文的时候,我们往往是采用“先读——体会到什么?——带着答案再读”的“三步走”的方法。就像是盖章一样,我们不是连贯地理解文本,而是在解剖文本,一唱三叹式的在一个地方转悠,其结果就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而已。学生们不爱读,因为他们所读的文本都是断章取义,撕裂了故事,文章还有什么可读性呢?
而当我们要训练朗读的时候,却又在此刻抛开了文本的含义,而将重点放在了重音,声调,语气等上面。在不理解文本的情况,学生的朗诵变成了惺惺作态,似乎只要将语调上扬就算是读出了感情一样,于是课堂上我们时常听到学生们蹩脚的“有感情朗读”,始终是浮在上面,不解其意地自我陶醉。
最重要的是,我们正在用教师的“教”代替学生亲身感受的思考。由于课文的篇幅长,由于教学的进度紧或者因为语文教师多半是班主任,事情多的缘故等等,我们始终在阅读教学上表现出一种急不可耐的焦躁的情绪,就像是赶工期一样,“被迫”地站出来,打断学生缓慢却坚实的思考,然后郑重地宣布正确答案,敷衍了事,进行下面的内容。阅读终究是一件只能自己实践,并且费力的思考事件,任何投机取巧的行为,都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因为没有可读性导致学生不爱读;因为不解其意地朗读导致学生乱读;因为教师直接教授的越俎代庖从而导致学生懒得读。这三条正式现在我们阅读教学的客观症结所在。
关于解决问题的思考
文本如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而且只有当其聚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的时候,她才是活的,否则,只是一具具没有生命的形骸。同时,我们的学生也是有生命的,时时刻刻铭记教学是互动的,只有在相互的切磋中,彼此才能“相长”,所以,理解课文一定要从整体开始,在细节处结束,不但如此,设计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时刻关注学生是否参与进来,是否在与执教者一同消化文本也是教学效果能否达成预期的关键一环。
具体来说,我们先要在整体感受的文本的时候下大力气,这种功夫不仅仅是学生齐读或自读就可以了事的,而应当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体会、感受。从这个角度说,失踪已久的,教师范读应该回归课堂,播放录音再生动,也是隔了一层,就如同听磁带与亲临音乐会,那效果自然是不同的。完成整体感知之后,再在细节处推敲,不过此时,推敲的目的不再仅仅是理解,还应该为之后的朗读做好铺垫。
朗读的境界要打开,首先应该在常态下多展示给学生多样化的朗诵,创造这样的情景,使得学生的脑海中有不同的场景和模式可以模仿。在模仿的基础之上,再引导学生进行揣摩,形成自己对文本理解的思维惯性。厚积而薄发,时间一久,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就会得到提升,理解文本也就水到渠成了。
生存的咨询膨胀的年代,人们每天面对着海量的信息,常常会有一种被信息和咨询的海洋淹没的感觉,另外,全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关注程度日益加强。这些都迫切地要求我们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效果。从学生与教师两方面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分析解决其中的问题,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在阅读教学方面,我们都会取得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