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238
post:492238

李霞穿越想象,回归当下

  • 发布时间:2014-09-04 16:33
  • 作者:李霞
  • 点击量:

穿越想象,回归当下

——《牛郎织女》教学反思

《牛郎织女》是一篇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耳熟能详的情节,加上语言直白易懂,孩子们一上课就抱着一种很了然的态度,甚至觉得故事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尤其是织女身为天上的仙女,居然愿意嫁给牛郎,这完全是古代人民的一种不切实际的愿望。针对学生的这种轻视,我仔细研读了全文,设计了以下的环节:

1、抓住疑点,引入古代社会。织女身为天上的仙女,居然愿意嫁给牛郎,这是为什么?抓住孩子们最大的疑点,让他们仔细阅读课文,从文章中寻找线索。经过一番有心的研读,孩子们发现:“织女见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便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于是我引导:为什么勤劳本分对于古代社会这么重要呢?孩子们就去回忆曾了解的的古代社会,通过只言片语的了解,逐渐发现古代社会以农耕为主,勤劳就能带来物质生活,而心眼好,更是善良本分,找到了这样的一个人,就等于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家庭生活。

2、理解难点,走进织女内心。上到这里,不管是我还是孩子们都明白,物质的满足对于一个仙女,其实不过如此,仅仅这样,也不足以让织女甘愿触犯天规呀,那一定还有更能打动织女心灵的东西,希望孩子们从织女的角度去研读课文:为什么织女这样甘愿触犯天规,也要和牛郎在一起?

一开始只有个别的孩子能够一窥端倪,那是因为牛郎“明白织女”,但是足以引发其他孩子的研究:牛郎明白织女的什么呢?再从课文的相关文字中去发现,经过思考,孩子们就会知道:其一:明白织女的不自由,寂寞。天上没有自由,每天只有机械重复地纺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单调乏味,但更重要的是天上不重情意,尽管她还是王母娘娘的孙女,却只有王母睡着才能偷跑出来,而且“机会难得”,所以和牛郎生活在人间无疑是一个摆脱束缚、追求真情的好机会;其二,明白织女的善良朴实,从织女织得一手好彩锦看出,织女是一个勤劳踏实的好姑娘;而织女不因为牛郎家境贫寒和身份卑微而瞧不起他,反而真切地同情他,更充分说明织女善良宽厚,不爱慕虚荣。正因为牛郎“明白”织女的身份、性格、心理,所以牛郎自然流露出的对织女的爱慕更加真切动人,这不就是我们所说的心心相印吗?所以,织女愿意嫁这样一个知己,在后来遇到王母娘娘阻挠后,能坚定地反抗。

3、回顾问题,联系实际生活。最后,还是以一个思考结束课文:假使知道了结局,织女会不会后悔嫁给牛郎?孩子们有了短暂争论,但是最终大家认识到:织女虽然和牛郎天各一方,但是她有爱她的牛郎和孩子们的陪伴,她也满心牵挂着牛郎和孩子,她的心理世界不再空虚寂寞了。通过这个问题使孩子反思织女嫁的不仅是牛郎这个个体,更是一份对于自由、对于爱情、亲情的向往,这是所有古代劳动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最真切的渴望,又怎么会后悔呢?

 

围绕孩子们最不以为然的疑点展开,不仅有效地开展了教学,使孩子们真正地走进古代农耕社会,研究故事中的人物与情感,而且经过理性分析与感性的设身体验,这个故事不再虚无缥缈,反而更添现实意义了。

这篇民间故事虽然上完了,但是这段经历启示了我,孩子对于现实题材的文本和想象题材的文本不应该以同样的角度、标准去审视、理解,那么究竟该怎么走进想象类的文本呢?

 

初入文本,指导孩子以欣赏的眼光流连文间,切忌纠缠细枝末节。欣赏其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欣赏其中令人耳目一新的细节,有可能是新颖、离奇的情境安排,有可能是前所未见的崭新的人物、事物形象,有可能是人物事物的别出新裁的变化,有可能是情节设计的夸张化、未来化、神魔化等,总会有新奇的地方等待我们去发现、欣赏。但是在阅读想象文本的时候,不必面面俱到地质疑解答,例如《牛郎织女》一课,为什么老牛能知道有仙女会来,为什么老牛有本领,却让自己和牛郎过苦日子?诸如此类的问题对于孩子而言,很正常,因为他们怀抱探究的心理,想着用现实的角度去理清文本,但事实上,却完全没有必要,我们要引导他们:想象类的文本就是具有这种思维的跨越性,他们基于现实生活却又是超脱其上,这样才能实现我们在日常中难以实现的美好梦想。

再入文本,指导孩子理解想象类的文本的异想天开,却必须合情合理。神话、童话、寓言、小说中一切超现实(包括超自然、超社会、超科学)的描写之所以能为读者所接受、所理解、所欣赏,都是因为有了人类共同的心理和感情,人物为什么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行为表现,情节为什么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变化,作者都必须用现实世界的规律去铺排,这样才能为读者所接受、所理解、所欣赏。想象犹如绚烂的五彩华灯,而华灯下的底座就是世间之情、世间之理,也就是人之常情,人之常理。例如《牛郎织女》的结合,并不是古代劳动人民随意地编凑,而是他们两人在自身孤苦身世基础上做出的真情真性的抉择。对亲情、爱情的向往,对平凡而和美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所说的人之常情、世之常理。当然,这个范畴很大,包括了广泛为社会所认可、符合时代精神的一切内容,如孝顺、仁厚、诚信、责任、理智、正义感等,这些通用的情感伦理使孩子移情至文章情境,获得心理、情感上的共鸣。

结束之前,还应该指导孩子学会与现实世界、现代社会进行精神的融合与贯通,诠释文本的现实意义。我们既要引导孩子联系当时的环境去分析人物的言行,理解人物的性格与思想是基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人际环境,也不妨用现代人的视角去分析评价人物,摒弃传统中世俗的一面,用健康、勇敢、进取的心态解密自己的文本世界。例如《牛郎织女》中,我们应该为牛郎敢于与权势滔天的王母娘娘进行抗争,追求幸福而拍手叫好,但却不一定赞成牛郎和织女只能默默守望的无助。更经典的解读还有《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一直以来被高度评价,赞为正义勇敢、嫉恶如仇的孙悟空现在看来是不是有不够灵活、略显急躁的一面?而当时被批评得最多的、号称好逸恶劳的猪八戒,现在看来是不是也有其灵活交际、八面玲珑的一面?而这一切正是我们师者运用当下的时代精神去解构的,取其精髓,去其糟粕,从而丰满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但是孩子的阅读空间是无比巨大的,我们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孩子们有必要、甚至必须要学会这种解构想象文学的方法,才不会成为食古不化的“书呆子”。

现实到想象之间究竟有多远,不在于想象文本中的内容与现实有多远,而在于孩子理解上有没有把这两者很好地融合,教师不能用狭义的阅读理解的要求人为地割裂了孩子心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只要巧妙点拨,就可以使孩子们在想象与现实之间自由穿越,实现本体的精神世界的丰富。

                                                                     

 

 

 

  

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