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的小学语文课堂之我见
南师附小 董艾青
语文教学是小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学科,是学好其他科目的基础,极大的影响到其他科目的发展。语文教学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经常听到不少同行抱怨语文课堂教学的无奈,总感觉自己很花大力气去上课,结果总是收效甚微,甚至吃力不讨好,这点不少同行都深有同感。教师无奈,学生厌学,形成恶性循环。下面我就如何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如何提高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浅谈自己的拙见:
一、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权益,是对学生进行人本关爱的立足点。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刚入学的学生在某一程度上存在差异,但不否认即使存在差异,却不能抹杀学生的独立性、个体性。所以,我们必须和学生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要和学生在同一水平线上。当学生们在学习语文的时候,他们的语文语言表达能力、感悟能力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能扼杀这种差异,要允许这种差异的存在,老师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例如,我在教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小小的船》时,提问:为什么课文中写道“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而我们平时坐在船里,都是看见的水而不是星星,课文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学生们回答:“我们坐的这个船不是真正的船,而是月亮,作者把月亮比作小船,坐在月亮上当然只能看到天和星星,不会看到水了。”这个答案我比较满意,但是也有不尽人意的答案。同时,也有学生的答案不正确,或者根本文不对题。显然,学生在理解课文的程度上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虽然回答错误,我却没有批评,只是告诉回答错误的学生,能够举手发言,就表示你还是在认真思考问题,回答错了不要紧,下次一定能够回答好的。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教育,应充满民主精神,教师要重审师生关系,并确立民主师生关系”。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在教学中,师生是一种交往过程,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局外人。作为主动参与者,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教学中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应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
二、鼓励学生
我们经常和家长交流,要家长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多鼓励孩子,孩子就会主动和家长说话。那么,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多鼓励学生,当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时,相当精彩,我们可以用鼓励的语言,比如:“你真棒!”“你回答得真精彩!”“你的回答真有创意!”这些恰到好处的评价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就会更加出色,学生把老师的评价看得非常的重要,所以也会有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但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不令人满意的时候,我们还是应该以鼓励为主。
三、故事引进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趣。小学生的年龄热点决定了他们对于一些直观的、有趣的事物学习兴趣较浓。可以说,爱听故事是人的天性。针对这一情况,如果将一个个有趣、生动的故事引进语文课堂,这样不仅能丰富课堂内容,还可以使课的节奏张弛有度。如在古诗的教学中,我没有逐句讲解诗的意思,而是把诗的意思渗透到一个个有趣、生动的故事中。上课时故事引入,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也能帮助学生在绘声绘色的讲述中理解诗的意思,真可谓一举两得。
四、活动走进课堂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的活动,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这样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新课程强调要构建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课程,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设计一些课本剧。情景剧、游戏等一系列活动,可以创新课堂结构,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如在寓言故事《陶罐与铁罐》的教学中,设计课本剧,让学生根据角色,登台表演,这样学生的各种感官得到调节,语言表达、动作神态、协调配合等各种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仅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快乐的体验,而且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得到激发。
课改为我们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课改使我们满怀激情的弹奏出课堂教学的华美乐章,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我们新的历史重任。我们只有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才能使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得到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