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互动生成,让我们的课堂更灵动
——新授课中的互动学问
摘 要:现在的教学,已不只是单项、封闭和静态的知识传授,而是师生多元、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许多“不确定性和突发生成性”的教学活动。在课堂中,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随即互动生成的精彩瞬间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熠熠生辉。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如何科学地把握和艺术地处理互动生成,构建和谐灵动的“爱的课堂”,是非常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优化 互动 生成 灵动课堂
课堂是一处鲜活的舞台,每天,教师和学生在舞台上上演着不同的剧目。现在的教学,已不只是单项、封闭和静态的知识传授,而是师生多元、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许多“不确定性和突发生成性”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随即互动生成的精彩瞬间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熠熠生辉。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如何科学地把握和艺术地处理互动生成,构建和谐灵动的“爱的课堂”,是非常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
其实深思,教学过程中互动生成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研究,现代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更应重视开发学生随机应变的潜能。为此,我们教师首先应该相信,我们所教的每个学生都蕴藏着无限的潜能,关键是教师要为他们内在潜能的开发创造条件,在互动生成的教学氛围里达到灵活运用。因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也是《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所明确提出的。
一、在新知导入中,引发互动能量。
“科学始于好奇。”小学生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新鲜事物喜欢问“为什么”,如:青蛙为什么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里?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有的孩子还爱把家里的钟表、玩具拆开来,看看里面的究竟。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是开展教学,引发互动的潜在动力,也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是人们保持不断进取探索的动力因素之一。爱护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求知欲望,激发互动环节的起点。
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导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材因篇幅的限制,提供给学生感知的背景材料极其有限,因此,教师应在研究教材和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特点的基础上,能动的发掘教材潜在的、可以引发互动的因素,营造出引入新课时“情景问题”的氛围,使学生能积极的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的探索。学生如果在一年级入学伊始就受到这样教学方式的熏陶,他们的参与度将与日俱增。其实导入的方法也有很多,以趣激欲、以疑激欲、以美激欲、以变激欲等都不失为激发创新欲望,启动互动环节的好方法。
二、在新知探索中,激发互动生成。
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小学数学课本知识早已是人类创造的现成财富,但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自己的探索而获得,仍不失为“新发现”,因为互动生成的教学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课堂再现的是学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境。在合作交流、分组合作中,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学生在此学会了交往、学会了参与、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别人,尤其是对于那些不善于发言、胆子小以及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他们敢于放开自我,倾听大家的意见,并能在小组其他成员的帮助下渐渐锻炼自我,提高自我。因此,在新知的探索中,教师要根据知识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通过质疑问难、动手操作以及合作讨论等行为,引发思考,在互动环节中不断生成新知。
1. 启发质疑,鼓励提问。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是引发和推动课堂互动的原动力。质疑是互动的开始,学生质疑的本身就是互动创新的过程。因此,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引导学生再创造、培养学生在互动中找到共同点。怎样才会使学生提问题,提有价值的问题呢?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教师提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变“学答”为”学问”。通过“自学——提问——验证”的方式启发学生敢问、善问,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
例如上《年、月、日》这节课,课开始,教师提出三个问题:“老师要让你们先看课本,再自己来说年、月、日有哪些知识?有没有问题?有什么意见?”学生看完书后,教师就大胆放手,引发孩子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发现的疑难问题。结果学生七嘴八舌地提出了很多问题:今年已是2015年,为什么书上画的日历还是2014年?为什么一年有12个月?什么是大月,小月和平月?为什么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怎样知道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此时,教师不急于向学生解释,而是让学生在小组中通过自我争辩、讨论、释疑。就这样在学生在课堂互动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完成了知识的再创造。由此可见,由好奇到好问,由好问到好想象,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正是引发深层次互动时的美妙前奏。
2. 重视操作,探索发现。
营造互动的氛围,不是让他们有什么标新立异,古怪想法,而是让其独立去思考、探索、发现,这种发现就能引发一场互动。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而教师要重视实践操作活动,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开展互动学习的源泉。让新知在操作中探索发现,让感触在操作中生成。通过学生的操作、探索,你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
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看一看、折一折、做一做等活动,通过实际的感受引发师生间的互动交流。首先,让学生依次观察红领巾、三角板、屋顶、折扇上的角。接着启发学生用圆形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用角的顶点扎手心,感知角的顶点是尖尖的,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感知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从而揭示角的本质属性。然后鼓励学生用图钉和硬纸条做一个可以活动的角,边活动纸条边观察: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由此渗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从而使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多感官并用,发现角的本质特征。这样充分发挥学生观察操作的主体作用,力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在互动环节中自然而然的产生的思维碰擦。
3. 思维碰撞,诱发生成。
小组技术远比个人技术更重要,因为许多独特的想法都是在小组交往中产生,大部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实例中,小组交往是最基本的因素,只有通过相互交往才能成为独立的人,分组教学的环境为学生合作提供了的便利。因此,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在形成概念、总结法则的关键处,在相似易混的知识点,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能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这是引发创新,生成新知的表现。讨论中要创造一种友好、民主的气氛,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即使是错误的看法也允许发表,那反而能够生成最真实的东西。
例如教学《一个数减去一个接近整百数的简便算法》,计算:135-99 ,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算简便,经讨论后,学生得出了两种算法:①135-99 = 135-100 + 1 ②135-99 = 35 + (100-99) ,接着教师让学生说说这两种算法的理由。第一种算法是课本中介绍的“凑数”的方法,为什么要加1,很多学生并不明白,这时,教师又让学生讨论,把99看作100后多减了几?要使结果不变该怎么办?这样适时适当的讨论,很快打破了习惯上的定势。第二种算法是学生自己创造的“拆数”的方法,把135拆成35 + 100,然后再减,在不断的互动、激发中,学生的这种思路非常新颖、巧妙,可以说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表现,这时教师再加以大加赞赏,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思路,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促使“创新”意识的幼芽在儿童的心灵中萌发,也让互动中生成的知识达到了最优化。
三、在新知运用中,巩固生成概念。
新知的运用即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不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互动生成中的理想结果。
1. 在“联想”练习中多互动。
联想是从一个数学问题到另一个数学问题的心理活动。即寻找一个相似的问题,或指出与题目接近的方法,变通使用这些知识看能否解决问题。瓦特发明蒸汽机,鲁班发明锯的过程,都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联想,进而产生顿悟的。联想是创造的翅膀,联想能力的强弱与思维品质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相互渗透。因而在知识的运用中,应重视让学生学会联想,通过“联想”练习,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2. 在开放性练习中不断生成。
所谓开放性练习是指能引起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练习,或条件不充分,或答案不唯一,或解题策略多样,这都是在不断互动中得以发展的结果。开放性练习极具挑战性,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发挥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因而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题多答、一题多思是开放性练习主要的两种类型。
一题多答是指一个问题没有唯一固定的答案,而有许多个答案。如教学《角的认识》后可设计:“谁能用3根小棒,至少搭出3个角?”学生跃跃欲试,通过操作,分别搭出了以下图形:这个操作题中的“至少”使得原题得以进一步开放,它不仅能使学生在探索中找到乐趣,更能使学生在操作中体现丰富的创造个性和多样的审美观点。
一问多思是指一个问题虽然答案唯一,但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是唯一的。如学习了《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后,学生做简算题“197+98”。他们想出6种解法:
① 197+98 = 197 + 100 – 2
② 197+98 = 200 + 98 - 3
③ 197+98 = 190 + 90 + 7 + 8
④ 197+98 = 200 + 100 - 3 - 2
⑤ 197+98 = 190 + 98 + 7
⑥ 197+98 = 200 + 100 -(3 + 2)。
经过大家讨论,选择了两种最简便的方法。这样,既重视求异,又重视求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了在抓基础知识的同时,训练发展了思维。通过开放性习题的训练,可以有效地预防学生思维定势,给学生提供了广大的创新空间。它使学生由消极的地等待发展为主动地获取条件,进行创造性学习。因此,教师应善于挖掘题目中的开放因素,引导学生突破常规,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大胆尝试,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合理、新颖、独特的方案,在不断互动的过程中激发孩子的思考。
总之,新课改精神也要求所有的老师,要在互动生成中不断激发孩子的学习愿望,孩子更加喜爱参与这种互动,通过“互动”,让孩子们学起数学来,不感困惑,不觉疲倦,不出怨言,不受鞭挞,好像在做游戏和娱乐一样学习,这不正是我们追求的“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愿景吗?使每个孩子的潜能最大化进行挖掘,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支持学习,将互动生成、激发潜能的教学思想不断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持之以恒,使学生的学数学能力的得以很好的开发,让我们的爱的课堂更加灵动!
参考文献
[1] 徐利治.谈谈一些我的数学治学经验[J].数学通报,200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