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155
post:492155

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

  • 发布时间:2013-02-25 11:02
  • 作者:张岚
  • 点击量:

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张岚

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惠施和庄子是魏王的好朋友。一次,魏王给两人分发了一些大葫芦的种子,有意让他们比比谁种植的葫芦苗结出的葫芦大。为了能结出比庄子更大的葫芦,惠施非常用心,几乎每天都浇水、施肥、除草,结果种植出的葫芦苗一棵也没成活。庄子呢?只是偶尔去看看,葫芦苗却长得格外好,慢慢地都开花结了果。惠施很纳闷,请教庄子:“为什么我用心栽培,苗都死光,先生您从来不管不问,苗反而长得那么好呢?”庄子笑答:“其实我也用心管理呀,不过与你方法不同罢了!我用的是自然之法,顺应葫芦的生长规律,该浇水时浇水,该施肥时施肥。你不管它们的感受,拼命施肥,哪有不死之理呀?”惠施恍然大悟:“这么说,还是我害了它们?”惠施从庄子那里学到了种植葫芦的方法,后来,结出的葫芦果然很大,用两个葫芦绑在身上,还能漂洋过海。对“自然”的解释是这样的:“自,自己,自身生命生长的原动力;然,然也,即规律”。自然生长,即遵循生命生长的规律。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就是什么年龄段干什么样的事,要像呼吸一样自然;达到什么样的认知水平,一切教育教学,皆要听从孩子的生命生长规律安排。

“自然生长”强调的是:学生的生长方式是多样的,生长状态是主动的,生长过程是快乐的。我们现在的教学还是有一些很不遵循教学规律的做法,比如重共性、轻个性,重服从、轻民主,重主宰、轻主体,重结果、轻过程,重灌输、轻探索,重逻辑、轻形象等。那怎样的“教”才更理智、更艺术、更有价值?应该倡导“循有规律地教”,尤其要正确认识学生的生长规律,自觉遵循并科学驾驭学生的生长规律。我的理解这里的规律包含以下三点:

一、遵循学生年龄特点。

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顺乎自然、敬畏生命、遵循生长的节律,也正是生态伦理的基本理论。

因此我们的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例如在学习6、7的数字组合时我们常常会让孩子背6、7的分与合,一次班上的孩子把7的组成用线连起来形成了下面这个图,孩子说我就给这个图七个名字叫数字彩虹、生动有趣的图例比干巴巴的说7的分与合要生动有趣的多,孩子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还常常提到这个规律,可见。

 

在学习周长计算时孩子想到的办法往往是两种,一种是两条长加两条宽,一种是(长+宽)×2。对于后一种我们常常要让学生来理解算式的所表示的含义。班上一个孩子就做了这样的解释,她将长方形分成了两个半身,上半身是一条长加一条宽,下半身还是一条长加一条宽,所以周长就是半身×2。半身就是长加宽。

这个孩子利用图对(长+宽)×2做了很好的解读,让别的孩子轻松的理解了算式含义。这就是孩子的年龄特点所具有特殊方法。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不超越生长的节点,不逆反生长的态势。

二、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是遵循这样的过程:动作感知——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小学阶段相当于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具体情境形成数学概念:由于概念的抽象与概括性,此阶段的学生很难接受这些抽象的东西,教学就要为学生多提供一些感性材料,例如在学习20以内加减法时可以让学生做购物方案,有的孩子做的一种物品的多种购物方法,有的是让别人判断他的方案的对与错,有的还贴了自己的实际购物发票并且进行计算。

 

 

 

 

 

 

 

 

 

 

 

 

 

 

 

 


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置,将日常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的资源,将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上升为学校数学教学的知识。

我们还可以借助具体操作学习数学规律:新课程理念认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要想牢团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这都说明一点,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我们都不能忽视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的过程,因此,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主探究、自主发展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数学除了一些概念外,更多的数学中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而具体的操作活动有助于发现规律,例如在体验1亿有多大时

 

 

 

 

 

 

 

 

 

 

 

 

 


我就让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体验操作的活动。下面是孩子们的活动方案:

 

 

 

 

 

 

 

 

 

 

 

 

 

 

 

 

 

 

 

 

 

 

 

 

 

 

 


通过活动学生就很好的建立了数感,为学生更好的理解与应用一亿的大数奠定了基础;

我们还可以借助直观图解发展抽象思维:借助图形解题,最大的有点就是讲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例如朝三暮四的故事,一次班上的孩子讲了一个朝三暮四的故事,养猴人早上给猴子吃3个桃子,晚上吃4个桃子,猴子不高兴了,养猴人就改成早上吃4个桃子,晚上吃3个桃子,猴子觉得吃的桃子变多了,十分的开心。小朋友听了也觉得有趣,正好故事里也蕴含了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得数不变的道理。于是我抓住机会问孩子们:猴子真的多吃了桃子吗?小家伙们异口同声的说没有,反应快的还说:不就是反了一个个儿嘛。还有一个孩子说两个数就是交换了一下位置。接着我用图来表示,无论是白加黑还是黑加白都是讲两部分合起来,很快就让孩子理解了加法计算的含义。

接着再问还可以举例说明两个数交换位置得数不变吗?学生不断举例,最后问你能用简洁的方式表示我们的发现吗?这是一个先有情境,再有直观图例,最后到抽象概念的过程。

 

三、顺应课堂发展的自然。

2

4

10

5

再例如:计算周长

 

 

 

 

有学生是把标出数据的长度进行相加计算,这样课堂的精彩也随之而来,看似不自然的地方,其实恰恰是一种“自然”的需要:只有错才会有思考,才会有“究竟错在哪呢”的思考,才会由原来的“自知”、“浅知”甚至是“错知”,发展为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这不正是我们研究性课堂最需要的吗?从而学习计算周长的巧妙方法“平移法”,让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我们早就学习的“平移”知识点到了这儿还是有用的,旧知识不旧,新知识不新,凸显数学是联系的,数学是系统的,数学是一种思想启迪另一种思想,是一种自然生长的科学。

当然最后也想说学生们自然的学习老师该做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在教学中注重将学生准而不全的自然结构转化为准且全的知识结构。这该怎么做,应该是一个新的研讨话题了。

上一篇:潘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