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儿童
南师大附小 全敏
每个人都要经历儿童阶段,这是个体在各个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阶段,而学术界仅仅关心儿童的认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却很少考虑去认识儿童的精神世界,特别是对他们的精神生活缺少深入的研究。关心儿童,不仅要关心他们的营养、生理发育等,不仅要使他们的智力等素质得到发展,而且要关心儿童的精神生活,认识儿童的精神生活的特点和规律,这样才有利于成人帮助儿童过一种更幸福更充实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儿童只有在这种物质和精神有机统一的生活中,才能更好地发展各种心理品质和提高人格境界。
20世纪,传统的成人和儿童的关系发生了一次哥白尼式的变化。这一变化先是在学校里发生的。过去的师生关系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而杜威倡导的学生中心论的师生关系,把学生比作太阳,教师应当围绕学生转;应当认识儿童,根据儿童的特点来组织课程、教材、教法。这种教师与儿童的关系逐渐蔓延到整个社会,成为儿童与成人新关系的模版。
杜威倡导的学生中心论有他局限的地方,但是他的观点提醒我们,我们应走入儿童的精神世界,按照儿童的本性实施儿童喜爱的并能有效促使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改变过去那种教育压迫儿童的现状。
人类的精神成长既有一个由内向外表达的过程,又有一个由外向内浸染(内化)的过程,而且这两个过程又往往交织在一起。
人类个体的精神发育之所以比其他高等动物发达,究其生物学原因,在于人类个体的基因编码系统具有近乎全开放的性质。这种生物学原因还决定了人类个体具有漫长的童年期。在童年期中,游戏使个体内在的精神潜能逐渐现实化,而教育则使外部文化逐渐内化为个体精神层面上的内容。游戏和教育分别从内外两方面促成个体精神的发育和成长。
柳布林斯卡亚认为,儿童已有的能力和新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或动力,这种表述对我国儿童心理学界有很大的影响,我国儿童心理学研究者一般认为,在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亦即在儿童不断积极的活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
儿童精神成长的外部条件是文化。它是儿童精神成长的不可缺失的条件即必要条件。在儿童精神成长的外部条件(即文化与儿童这对矛盾)中,文化总是一定水平的文化,儿童也总是表现为一定发育水平的主体。由于生命具有主动适应的功能,一定发育水平的儿童主体总会主动适应更高水平的文化。儿童主体儿童与文化的矛盾运动与文化的这种相互作用是儿童精神成长的内部矛盾中矛盾双方发生矛盾运动的条件。
教育是一般文化概念的下位概念即特殊文化概念,它在促成个体的精神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黑格尔说,个体精神要达到精神的近代形态必须依赖于教育。教育可以自觉地按照个体的发展水平重构外部文化,使直接作用于主体的文化准确刺激个体精神的“最近发展区”或即将表达的精神成长潜能,从而使个体精神成长中的内部矛盾得以顺利解决并及时构成新的矛盾。
社会普遍认为,上了小学的儿童就不再是天真烂漫的孩子了,他们有一个新的称呼——学生。学生应该接受规范的全日制教育,为适应社会生活、成为一个社会人而努力学习。一旦儿童成为了学生,学校和家庭就会对其提出许多新的要求、强迫他们接受文化教育,不论他们在精神上是否已经准备好或者他们是否喜欢这样的受教育方式。这就造成了儿童在小学低年段学习生活的不适应以及因为不适应而出现的各种特殊现象。
对成人无意思未必对儿童无意思。儿童觉得有趣,满足了他幻想的需要,就大有意思。
我们现在的儿童教育中存在着庸俗的“实用主义”,机械的道德主义,存在着打着“道德主义”“社会责任”的旗号,侵占儿童与其年龄相适应的那种自然的、本能的、对成人来说“无意思”但对儿童却极为有意思的生活需要。我们的“社会化”、“教育性”、“社会责任”、“道德教育”的许多内容或许与初衷相反,是违反教育性的、违反社会责任的,因为,满足儿童的生活需要和成长需要才是我们对儿童的责任。
活动课上带着儿童在操场上玩,作为教师的目的是让儿童跑跑跳跳,锻炼身体,不要一直在教室里坐着,以至于没有机会玩,跑步出汗。但是儿童的玩并不是老师和家长想的那样。确实是有儿童带着球踢,有的跳轮胎,但有的儿童就喜欢蹲在地上拍画片,趴在地上画画,在沙坑玩沙子,把地上的落叶撕碎,几个人一边揪草一边以跳跃的思维说着教师听不懂的话。在教师听来所问非所答,他们却一点不在乎。教师会觉得那有什么意思,又没有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而在儿童看开,玩是没有什么目的的。
儿童在游戏中、在梦想的世界中生活
儿童在游戏中生活于现实以外的一种现实中,也就是说,在游戏中儿童生活与梦想的世界中。儿童在游戏中以梦想的方式在自己的心中建构着外部世界。皮亚杰从游戏的技能上证明了这一点。
他认为游戏“就是把真实的东西转变为他想要的东西,从而使他的自我得到满足。他重新生活在爱他所喜欢的生活中,他解决了他所有的一切冲突,尤其是他借助一些虚构的故事来补偿和改善现实世界。”在儿童喜欢的游戏里:警察抓小偷、过家家、老师和学生、医生游戏 ,儿童总是争抢着控制者的角色。
“游戏并不是主体想服从现实,而是想把现实同化于自己。”(皮亚杰著,傅统先译《儿童的心理发展》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43页)就是说,游戏是通过同化作用来改变现实,以满足他自己把握控制、确定外部现实的要求。
只要有“典型情景”只要典型情景触动了儿童的精神世界,儿童就会进入一个梦想的世界。他们随时都玩的起来,正如德拉库瓦所说的那样:“儿童的游戏……对于世界是执着也是遁逃;他一方面要征服它,同时又要闪避它;他在这个世界上面架起另一个世界出来,使自己得到自己有能力的幻觉。”(《朱光潜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182页)人们往往认为儿童不能专心,实际上最专心的莫过于儿童了。在游戏中,儿童是积极的,主动的,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的人。
他们听到下课铃就立刻奔出教室,上课铃停了才恋恋不舍地向教室进发。若是两个人一起,就一定要边走边谈论刚才的游戏内容,满脸的遗憾或得意。吃饭要喊五六遍,饭吃两三口就走。听了午休结束的铃才急急忙忙奔去上厕所,或者上课几分钟后要求去厕所。当老师禁不住怒斥:“下课干什么去了?”小朋友会直接告诉你“玩忘了”或“刚才不想去”。
儿童觉得游戏比现实有趣得多,在游戏中像国王那样富有权威,像超人那样拥有神奇的力量。而在现实中,他不得不按时上床睡觉,不得不遵守一大堆讨厌的戒律。对于沉醉于游戏的儿童,家长和老师不应感到焦虑或以粗鲁的方式横加干涉“泯灭儿童期的幻想就等于把现存的一切变成束缚,使儿童成为栓在地上的生物,因此就不能创造天堂”(罗素著,欧阳梦云等译《论教育尤其是儿童教育》,见《幸福之路》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558页)
受奖励的比受惩罚的行为更容易被模仿
儿童与外部道德主体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一种社会交往和社会学习的过程,而社会学习在班图拉看来主要是观察学习。他认为儿童的学习不必事事经过直接反映以及亲身体验强化,而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社会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了强化的观察中进行提议学习。这种学习不是直接强化的操作学习,而是代替强化的观察学习。包括观察对象(榜样和示范者)和学习主体(观察者)
在观察学习过程中,既有以来于榜样的示范活动,又有以来于学习者通过观察在自己头脑中形成榜样行为以及有关背景的表象。这样,观察者在相似于榜样的行为情境时,会作出与榜样相似的行为反应。
观察学习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形式,儿童的大部分道德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和改变的。一般来说,榜样的地位越高,越具有权威性,越容易被模仿(教师);榜样与观察者越相似,被模仿的可能性越大(同龄人)。受奖励的比受惩罚的行为更容易被模仿,所以在低年级,老师经常发小红花、贴五角星调动孩子积极性,使得孩子一步步达到教育目标。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样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了。“蹲下来与儿童说话”也提了很多年了,这些年我们提出的这句话是仅仅就其外在形式而言,还是就其思想观念而言?“蹲下来与儿童说话”的外在形式是重要的,而理解与尊重孩子的梦想、思维与活动方式应该是更重要和急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