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133
post:492133

赵强群 数学 小学生“听课易懂做题难”的成因分析

  • 发布时间:2011-02-21 14:18
  • 作者:赵强群
  • 点击量:

    每次考试后,我们常常抱怨:“平时的课堂上都讲过同类型的试题,为什么一到考试就做不出、算不准呢?”“一听就懂,一做就错”成为数学教师心中永远的痛,它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试从“教”和“学”两方面探讨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一、从“教”的方面分析

      1.从知识论看。小学生的认识水平还基本上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他们对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基本上依赖于感性直观材料判断常带有具体性和片面性。思维出于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我们经常听到教师埋怨学生,“这门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殊不知,教师与学生的认识水平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学生而言,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绝不能用教师的水平来衡量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深入钻研教材,把握住教学内容的核心与本质来进行有效教学。

       例如:倒数的认识,有的教师这样引入:出示汉字吞、呆、由,请学生说出调换部首后的汉字吴、杏、甲。学生以为“倒数”就是位置颠倒的数,导致学生会写出1/3的倒数,却不会写0.3的倒数是几。学生只看到了倒数的外在形式,没有真正理解倒数这一概念的核心: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紧紧抓住“乘积是1”这一关键点展开教学。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实现必要的内化和顺应,使学生自己重新建构知识,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从而正确解题。

     2.从方法论看。很多数学知识的习得是通过学生的操作感知、猜想验证、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的。而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主要是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教师授课用归纳法,学生做题用演绎法,这就造成获得知识与运用知识之间思维方法的脱节。因此,如果教师只是就题论题,不详细指导学生如何审题、析题、答题,缺少思维方法的指导,学生就难于提高解题能力,更难体验解题的乐趣。

     例如:教学梯形的认识时,教师只是反复强调梯形的概念,学生也能流利地背出概念的定义,但并不一定说明他掌握了该概念。当出示一组四边形让学生辨析其中哪些是梯形时,这个图形(上底长、下底短的直角梯形)却被学生剔除了,原因是学生认为其两腰的走向与常规形象不符。显然,学生对梯形概念的掌握尚未达到本质抽象的程度。教师可以出示下面一组题让学生辨析:1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2.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4.一组对边平行且不相等的是梯形。5.梯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通过以上问题的辨析,使学生体会“有一组对边平行”和“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不同含义,这样,就突出了梯形概念的本质属性,并把它和平行四边形区分开来。

       因此,课堂上要及时反馈信息,充分暴露错误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同时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教学论看。教的核心是启发诱导,学的核心是独立思考。很多教师总怕学生听不懂,从课头讲到课尾,讲得认真详细,而教师的讲却包办了学生的观察、思考与分析,学生在被动情况下却被“灌”懂的。并没有经过自己的大脑将其想懂,抑制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过程不能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无法发现学生的错误。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但课后解题特别是遇到了有“陷阱”的题便错误百出了。

      例如:一块长方形铁皮,长是16米,宽式8米。如果用它剪成直径2米的原片,最多可以剪多少个?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往往用大面积除以小面积,即16×8÷[3.14×(2÷2)2]≈41(个),学生讨论后认为应该用“去尾法”,即40个。然而,本题却根本不能用这种方法来解答,学生陷入了惯性思维之中。于是,教师可以让学生画图分析,学生横画出草图后一个个豁然开朗,原来正确的解法是(16÷2)×(8÷2)=32(个),根本不可能剪出40个圆片。可见,经验是一把双刃剑,成功因为经验,错误也可能因为经验。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适当地为学生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认真地错一回,让学生在摔打中学会对学问题作深入的思考。

    二、从“学”的方面分析

      从学的方面来说,学生做题如同学生游泳,听教练讲游泳的要领是易懂的,要学会游泳还需要到水中去练习,把游泳要领跟水中动作结合起来。经过反复的实践体验,才能获得在水中的“自由”。做题也是如此,需要学生自己下功夫去反复练习与体味。会不会做题跟学生掌握的知识质量、思维能力的高低、意志的坚强程度紧密相关。

     1.从知识上看。有的学生觉得听懂了,可是一做题就发现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主要原因是学生不求甚解,不去深入的领悟所学知识,更不重视对探索过程、发现过程的反思。部分学生在传统模式的培养下已习惯于老师“灌”,只求知道最终结果和基本套路,这样的“懂”是经不起考验的,一旦题型变化或深化,就会感到束手无策。

      2.从能力上看。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有个独立思考过程。问题能否解决,很大程度决定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高低。有的学生不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做题易受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而使解题陷入困境。

      3.从意志上看。做题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常常会遇到困难,能否用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这关系到做题的成败。成功地希望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失败的教训在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所以,知识、能力、意志是学生会不会做题的三个重要因素,知识理解不深,思维能力不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薄弱是学生做题难的内在因素。

     综上所述,“教”的方面三个欠缺,“学”的方面三个不足,造成了学生做题难。教师既要克服自身欠缺,更要帮助学生改正学的方面的不足。在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调动积极的因素,通过对解题策略的指导,训练他们的思维技巧,培养反思的习惯,增强意志品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赵强群

20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