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的时空交给学生
有一句名言说:读书是最美的姿态,可我要说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能够静下心来有深度的思考是最美的姿态。一节公开课上,当时上一节“圆的认识”,有一个环节是学生在会画圆和已知圆的各部分名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圆的各种特征,这个环节很重要,公开课上我是这样处理的:我在课件中给出了学生研究的方向和对研究方法指导,课件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①看一看、比一比:圆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②画一画、比一比:在圆形纸片上画出几条半径,再画出几条直径,你发现了什么?
③折一折、比一比:你又发现了圆有怎样的特征?
我请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然后将发现记录在研究单上,等四人学习小组的同学都写得差不多了再交流、讨论互相补充。当时我看到每个学生不管是能力强的还是能力弱的学生都在静静地思考,然后认真地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研究单上,我在记录单上预留4了个填写“发现”的位置,我观察到大多数学生都写出了3-4个发现,就连能力最弱的学生都发现了1-2个特征,而且是这些发现都是有质量的,可见他们的思考是有效有价值的,作为老师,当看到学生们静静思考的姿态,我的心中荡漾起一丝幸福,不浮不燥,做有价值的事情是多么美好!
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受到了观课老师们的好评,但课后也有老师善意的提醒我这个环节学生记录发现的特征时有些冷场,让他们早点讨论交流气氛就更好了。我想这位老师说的是事实,在现在的公开课上,有时候需要的是一种气氛、一种热闹的场面,这是特殊的环境所决定的,而在热闹的表面和沉静地思考之间,我更愿意选择后者。选择热闹的表像,纵然满足了观课老师的心理,而学生在思维上的锻炼和知识上的收获却只有一点点,我的内心会不安;选择把思考的时间给学生,选择静静地等待孩子们得发现,选择用时间换取学生真正的收获,我的内心踏实而幸福。我想说,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上更需要这种安静,更需要踏实有效的教学设计,而在公开课上放弃作秀,敢于用“冷场”换取学生思维的“热场”也是需要一些勇气的。
其实在上公开课之前,对于这一环节的处理不是没有纠结过,几次试教,几个方案都被我推翻了,原因就是没有有效的、积极地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没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最初这个环节我是这样处理的,没用课件出示小组活动的要求,而是老师口头说明要求先折一折、量一量再讨论圆有什么特征,然后再由组长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课堂上我就发现各个学习小组的差异很大,有的组由于要求听得比较明白,交流的好,发现的特征也比较多,有的组没听清老师的要求,讨论交流都很没质量,大多数组写出了2-3种特征,从课堂情况看学生的思考不够深入,这从后面全班进行交流讨论的发言质量可以看出。课后我进行了反思,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不如意的结果,原因一,老师对这一环节的要求不够明确,强调力度不够,老师口头的要求并不能引起每个学生的注意力;原因二,课堂上没有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就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看似热烈的讨论流于形式实质是没有什么效果。针对以上原因,后来再次试教我将这个环节进行了修改,课件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①自己先独立的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想一想;
②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
③每组委托一个同学将小组里的重要发现记录下来。
这次的教学效果明显比前一次要好得多,从各个学习小组的记录单上可以看出孩子们的发现较上一次要丰富些,每个小组基本上都记录了3条“发现”,各小组之间的学习效果比较均衡,不像上一次各组差异很大,全班交流的时候发言质量也有提高。尽管整体的学习效果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我仍细心地发现在小组交流讨论时能力弱的孩子虽然之前也进行了思考,但在小组里插不上话,小组记录的主要是好学生的发言,少部分能力弱的孩子他们的思考老师就不容易观察到,主要是这部分孩子交流时比较胆怯,在老师出示的活动要求里也没有出示明确的思考方向没能给他们一些帮助和提示。经过了认真地反思后我又修改了教学设计,这就是最后在公开课上的方案,课件出示的活动要求明确清楚,给学生指明了研究的方向,给予了研究方法的指导,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研究的时间和空间,给每个学生都有记录自己的“发现”的机会,既有独立思考的安排又有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实践证明了这样的方案是正确的,只有我们在教学设计上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为学生着想,多考虑学生能有多少收获,这样的课堂才能获得成功,才能有教学质量的保证。
回归课堂的纯真,摒弃华而不实的外表也能创造有质量的课堂,这让我想到了一节校内交流的课,一节朴实无华的家常课。这位老师上的是“方程的复习课”,整节课老师的设计没有华丽优美的辞藻,没有精美的课件,但老师的每句话都能引导的恰到好处,课堂的每一道题都看出花了心思去设计。
通常复习课的知识点比较多,老师会把知识点进行梳理,然后进行点对点的训练。而老师把知识点的归纳总结的任务完全交给学生来完成,上课伊始老师就开门见山地说本节课进行方程单元的复习,请同学们回忆方程单元的知识点,并在练习纸上简要的写下来,然后组内先交流再在班级内汇报交流。随着学生的发言交流,方程单元的各个知识点呈现在黑板上,当学生说道“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时,老师说道:“这就是方程和等式的——”学生答:“关系。”在知识点的归纳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突显了老师作为引领者的引导和概括的作用。在对每个知识点的具体复习过程中,依然发挥学生的作用,只有学生的回答不够准确严谨时,老师才请其他的同学来补充或建议可以怎样说,比如说,在复习到等式的性质时,第一个学生把等式的两个性质混在一起说了,叙述的不够清楚,老师就建议一条一条说,并请同学们仔细听发言的同学哪里说得不够完整,并提出第二条为什么要强调“0除外”,很好的对比了两条性质的最大区别。把课堂的时间交给学生,给他们安静思考的时间,给他们相互交流学习的时间,课堂的质量就体现出来了。
课堂上这位老师的话都很平实,没有语文课那样的抑扬顿挫,激情四溢,但从很多细节的处理还是能看出这位老师是一个智慧的老师。比如说复习了等式和方程的概念后,老师出示了一组题:
①X+56 ②45-X=45 ③0.12M=24 ④12×1.3=15.6 ⑤X-2.5<11 ⑥12>a÷m ⑦ab=0 ⑧8+X ⑨6Y=0.12 ⑩12.5÷2.5 等式有_______________ ,方程有 _________________。
在请学生做了判断哪些式子是等式和方程后似乎本道练习就结束了,但老师却接着问:“你在填方程有哪些时是从上面的10道算式里一个个找的吗?”学生答:“没有。”老师接着问:“为什么?”很巧妙地复习强化了方程和等式的关系,方程首先得是等式,所以只要从上面找到的等式里去找就可以了,老师的精心设计又一次给了学生有价值的思考机会。
再比如这位老师想提醒学生注意解完方程后要检验,但是她的提醒很巧妙,不是生硬地提醒要检验啊,而是等一个学生报完最后一道解方程的题目后,问:“你怎么知道算的是对的?谁能有一个强有力的办法?”学生说:“代到式子里计算一下。”老师接着说:“你能代进去算给我们听吗?”瞧!就这样老师很自然而又巧妙的将要检验的重要性和检验方程的方法不露痕迹的强调了!老师的话不多,把所有的思考都留给了学生,听这样的课,体会到孩子们有实实在在的收获,体会到在上课老师朴素简洁的语言下的那种智慧,作为观课老师心中也是很满足,很有收获的。
我们的数学课堂呼唤实实在在的思考,尤其是高年级的数学课堂更需要这样沉静地思考,在这样的思考中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锻炼和成长,而这样的思考环境和思考机会,首先需要我们老师有这样的意识,意识到学生静静思考的必要性和存在的价值,然后付诸实践,那就是精心备课,把更多的课堂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我想这样的课堂一定呈现的是师生最美的姿态,是有质量、有价值、有效率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