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104
post:492104

我们的孩子该不该崇拜谁 杨婧

  • 发布时间:2013-02-20 22:12
  • 作者:杨婧
  • 点击量:

崇拜是人类从远古时期就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是崇拜者对崇拜对象所怀有的一种尊敬、钦佩的情感和心态,反映了崇拜者希望成功和追求完美的渴望之情。崇拜既能使人积极进取,但也易发生晕轮效应而形成盲目崇拜的倾向,从而产生消极的影响。

  明星偶像崇拜已成为青少年成长中的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家长、教育工作者及有识之士的忧虑和不安,以致一些人将批评的矛头指向娱乐报道的媒体。笔者我在上小学时,已经接触到偶像了,校门口有那些关于影视明星的贴画纸、海报卖,还有好多同学收集的画片。那么现在的小学生崇拜的偶像又是谁呢?在笔者现在二年级的班上,有一个小男孩的偶像是周jie伦,孩子连他的名字都写不完整,还用拼音代替,怎么就对他崇拜起来了呢?在问到原因时,有的同学说喜欢他唱歌酷酷的样子,觉得很帅……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各个都有自己的观点:有的认为青少年对偶像的崇拜是一个必经的人生成长过程,只要引导得好是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而有的人认为学校应对这一现象采取措施,否则会影响到青少年的未来发展。

香港学者岳晓东认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时期的过渡性需求,其核心问题是心理认同和情感依附,即个人在认知、情感和个性发展上欣赏、接受另一个人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及外表形象等,并加以崇拜和模仿。进而认为偶像崇拜是个人对喜好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其本质在于对于所崇拜对象的社会学习和依恋。

20世纪50-60年代,雷锋、保尔?柯察金、“铁人”王进喜、焦裕禄、邱少云是这一时期偶像的代表。他们身上无私奉献、为国家牺牲小我、艰苦奋斗的精神感动了几代人,成为几代中国人学习的榜样,并成为那个历史时代的标志;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偶像可以清晰地分为两种类别:一种是传统的社会道德楷模。他们当中有身残志坚的“中国保尔”张海迪、救火牺牲的少年英雄赖宁等。这些偶像,以他们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继续成为大众景仰和学习的对象;另一类偶像则是在各行各业取得辉煌成就的成功人士;从80年代起到90年代末,人们对偶像的欣赏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向自主追求,由无意识转化为有意识的审美主体。这一时期每个偶像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往往是两三年时间就会变换;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发达,网络的普及,人们的偶像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几年,“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加油,好男儿”这些平民选秀节目越来越多,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因而掀起了一场平民偶像热潮,这个时期人们通过审美趣味创造出生活中各类偶像,成为由无意识转化为有意识的审美主体。

下面表1是江南时报对此进行地一次调查分析:

笔者在搜集了各方面资料后,也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对象主要集中在小学高年级。从回收的有效问卷的数据分析,笔者得到下面的结果:

(一)偶像崇拜普遍存在

从问卷中显示出,一共83名调查对象中,有偶像的人数为80名,占总调查人数的96.39%,也就是说几乎所有人都有自己崇拜的对象。笔者在生活中观察到很多小学生在自己的书上贴着自己偶像的贴纸,在自己公交卡上都贴着偶像的照片,学生模仿自己偶像的发型,空余时间谈论偶像剧里男女主角等等现象,可以说偶像崇拜现象在小学已普遍存在,并逐渐深入孩子们的生活,是小学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一个领域。

(二)偶像类型选择多样化

小学生偶像的类型大体上可分为:影视歌星、体育明星、儿童作家、父母、老师、同学、虚拟人物、其他。

通过表2:

 

我们可以看出影视明星的比例最高,达到了47.5%;体育明星占了7.5%,影视明星和体育明星总共占了55%,夺得了半壁江山,可以看出学生的“追星色彩”很浓。而父母和老师一共只占了10%。另外,在与学生不经意闲聊中得知五年级写了一篇以《我崇拜的人》为题的大作文,笔者翻阅他们所写的人物,发现:在他们的作文里,崇拜的人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宣传类的偶像,如:海伦?凯勒(写她虽然从小双目失明,但是仍刻苦学习,那中不屈不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诸葛亮(足智多谋)、赵云(英勇善战)等等;另一种是自己身边的人,如:爸爸(前段时间泰兴幼儿园发生凶杀时,爸爸作为一个警察,为了人民的安全,毫不退缩)、妈妈(母爱的伟大)、老师(为了我们学习而操劳)、同学(成绩好,对人好)等等,却几乎没有发现有人写明星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下面是一段与学生的谈话内容:

…………

笔者:你们还有写过“我崇拜的人”这个作文啊?

小萌:写过啊!

笔者:那你们还都写了哪些人啊?

小萌:真的写作文,大概就会正经起来,不敢写那些明星。

小萌:还是老师的问题……明星其实也会给我们鼓励

笔者:那都有写谁的啊?

小萌:一般讲大话的都说什么科学家,小的话就说身边的人。

…………

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下,现代家庭都以独生子女为主,家长工作也比较繁忙,没什么时间顾得上孩子,为了排遣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必然就出现了偶像,特别是明星们头上的光环、帅气漂亮的外表更是吸引了他们。正如上面学生所说“写作文就会正经起来,不敢写明星”,对于小学生而言,虽说问卷中显示明星占了很大一部分,但是他们觉得明星是不能放在台面上来谈的,一是怕老师会说,二是也许他们对自己喜欢的明星根本不太熟悉,不知道要写什么,反而学校里宣传的人物和自己身边的人是他们很熟悉的,比较容易写。由此可见,所谓的偶像并一定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给自己激励最多的人。

(三)对象选择的差异性

 

从表3,我们可以看到男女生在偶像类型的选择上有所侧重。虽然选择“影星歌星”的男女生人数都是19个,但是女生中选“影星歌星”的占到52.8%,男生中占了43.2%。而“体育明星”,男生中有13.6%,这里调查的女生中没有人选择。女生中22.2%选择了“作家”,男生只有2.3%。

在问卷中显示:男生一般除了崇拜飞轮海、林俊杰、周杰伦、黄晓明等影星歌星外,还有科比、刘翔等体育明星,还有一些成功人士如:比尔盖茨,另外就是一些虚拟人物如:静音连、影魔等他们特别喜欢;而女生一般都崇拜张韶涵、林俊杰,还有一些作家如:杨红樱、黄蓓佳、郁雨君等。可以看出,男女生在选择崇拜对象上还是有差异的,有所侧重的。而且,在回答“长大以后你想成为什么?”这个问题时,男生很多都写“腾讯公司总裁”、“公司老板”、“动漫设计家”、“医生”等,女生大多写“作家”、“化妆师”、“老师”、“医生”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小学生现在崇拜的偶像跟他们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没有直接的影响,而且男女生对于职业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倾向性。

笔者认为,伴随年龄增长, 男女生在偶像崇拜上的差异越来越带有社会所赋予的性别角色的特点。一般认为,男生应是健壮有力、头脑灵活、反应敏捷的,于是男生对力量的推崇使得他们更多地崇拜“体育明星”。而女孩子一旦被“歌星影星”们靓丽的外表,动情的表演所打动,就会对之投入于丰富的情感。女生细腻敏感的特点还使她们容易同“身边人物”建立深刻的印象和感情,不像男生那么热爱户外运动,女生也更愿意在室内从文学家的作品里获得情感的释放,所以女生选择“作家”为偶像的多于男生。结合卡方检验的结果,x2=18.675,p=0.009,可以认为,男女生在偶像类型的选择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四)家长和教师的态度

心怡今年上小学五年级,非常喜欢杨幂,收藏了她的许多照片,而心怡的爸爸小时候是刘德华的崇拜者,对于女儿的行为做爸爸的还是比较能够理解的,但同时他也略显无奈地告诉笔者,“看看现在的孩子,想想自己的小时候,还是比较能够理解孩子的。我们也曾在《上海滩》、《射雕英雄传》中找到过自己的偶像,那时,父母对我们的行为是无法理解,不屑一顾甚至是反对的。现在身为父母的我们已经很能理解孩子们在这一年龄阶段对偶像的需要。但孩子们现在崇拜的偶像我们又不是那么熟悉,我们虽然不想粗暴地干涉,但这些偶像能够给孩子们未来带来怎样的影响,作为父母还是有一丝丝担忧的。

“作为老师,对孩子们的偶像崇拜在思想上能够理解,但在行为上却不赞成。”作为五年级的班主任,刘老师已经几次在课堂上没收过同学们传看的明星照片。她认为,“现在学生的学习压力特别大,老师的压力也很大。学生成绩的好坏已经不仅仅是学生自身能力的体现,也是衡量老师工作成绩重要的标准之一。现在孩子们学习上的压力这么大,特别是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孩子自控能力特别差。如果把“门”打开,孩子们就会把整个心思从学习中转移。一旦孩子沉迷于其中,要想再回头,无论是老师也好,家长也罢,花费的劲可就大了。同时,刘老师也承认,现在适合孩子们的影视作品太匮乏,儿童作品普遍存在成人化倾向。孩子们在一起谈论的无非是《宫1》、《深宫谍影》等一些很成人化的影视作品。

南京大学心理研究中心的费老师认为,最新的“名人效应”理论表明,追星其实有益于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偶像崇拜还是不偶像崇拜,本身不是一个问题,问题在于偶像崇拜的“度”以及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的判断。同时,心理学家的研究还表明,青少年儿童特别崇拜名人,特别喜欢追星,与人的成长时期普遍喜好模仿以及本能冲动有关。从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角度出发,正确认识名人明星的价值与引导鼓励孩子读一点名著,并没有什么两样。你可以要求孩子多读名著,但你无法要求其不关注明星、不关注“成批量”制造的模拟“英雄”。

简言之,偶像崇拜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崇拜行为是理性与盲目性共存,但是更多的还是盲目追从。偶像崇拜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偶像崇拜更多的是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暂时逃避烦恼,作为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可以说,在他们中偶像崇拜更多地是一种娱乐活动。选择谁作为他们的偶像,在很大程度上受当时媒体报道的影响,所以他们的偶像大都不固定,各个时期都在变化。

所以,由于受时代的影响,小学生也越来越早熟,对于小学生的偶像崇拜行为我们应该给予一定的关注,并尽可能作一些介入式的引导与教育,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学生他们即将步入中学,提前对他们进行偶像的正确引导,也会减少出现类似前面“杨丽娟”、“中学生为赵薇服毒自尽”等这样痛心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