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100
post:492100

于江 学生自主管理的别样思考

  • 发布时间:2013-02-21 08:30
  • 作者:于江
  • 点击量:


学生自主管理的别样思考

南师大附小   于江


    其实,从根子上,我不赞同“学生自主管理”这种说法,因为所谓的“自主管理”是以当事人有足够强的自觉性并对周围发生的事件有清晰的判断力为前提条件的,而6-12岁的学生在这个阶段是不能够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的,否则,《刑法》也不会规定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不得判刑。也就是说,从法律的角度,“小学生对自己言行的自主管理”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当然,我们也可以讲,这里的“学生自主管理”是低层次的,仅限于课堂等日常行为的自我约束,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也是不太科学的。我们都知道瑞士人皮亚杰曾提出一套认知发展理论,后来,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L.Kohlberg)在皮亚杰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也就是通常简称的“三水平六阶段”)。

根据这一理论,6-12岁的小学生处在第一水平阶段的后端,即“前习俗水平”(0-9岁)和第二水平阶段的前端,即习俗水平阶段(9-15岁)。以9岁为分界线(也就是小学三年级下学期至四年级上学期),两个三年,从对应的六阶段来看,前三年属于“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是以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为准则的,他们不再把规则,家长和老师的话看成是绝对的、权威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简而言之,是权威性开始崩溃,在这个时候,他们开始变得不听话了。

后三年属于“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请注意,这里有两个关键词——“寻求”和“定向”。由此,这一阶段我们可以理解为道德的内化过程,而且还仅是一个开始。学生如果寻求得到人生的正确方向,就定下好的方向,这样的学生就会成为大人眼中的“好孩子”;而找不到正确方向的,就此会迷茫,定错方向,从此成为一个“浪子”,若非意外,浪子可不那么容易回头。还要注意的是,即便是最好的结果,板上钉钉时,那也是15岁时候的事情了,此时,这些孩子已经初三毕业了。

总结一下,看来对于小学生来说“自主管理”一说是不符合心理发展规律的。当然,我也大可抱着怀疑的态度,否定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理论,就像三四年级的小孩子经常讲的“不一定”啊。不过,我自己曾亲身面对三年级的学生抛出那个经典的“海因茨偷药”的故事,也曾追踪两个小男孩从三年级至初二。结果,呵呵——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那么,我们接下来就谈谈最俗气的想法——我就想让乱糟糟的学生安静下来,听话,守规矩,不用我烦。正所谓“懒老师教出勤快学生嘛……”这或许是“学生自主管理”最实际的目的了。

通俗地讲,要想不烦人,就得让班级内的事情有条不紊,人尽其力,各就其位,人人有事做,人人无闲暇。而此时,我们一般会把这种管理和官放在一起,这是我们民族千年来积淀下来的条件反射。于是,我们会在班级里设置许多官,家长和孩子们也愿意去接受这样的任务。让人人都成为官,但这真的就是所谓的“学生自主管理”吗?

杰克·韦尔奇在其经典的管理学著作《赢》中就曾说过,管理的效率会随着环节的增多而变低。我认为现在的班级管理不是官少,而是官太多,层层叠叠,密密麻麻,俨然一个封建小朝廷。其基本的模型就是一个金字塔结构:一个班主任,下面两个班长,六个班委,十二个小组长。让我们换一套名词系统来看看,那就是一个皇帝,两个丞相,六部尚书,十二个小吏,常规设置就是二十人了,在四十几人的大班制里,约占了学生数50%,这还没算多如牛毛的特派专员,如奶箱长,灯长,旗手等等。我们这么设计的初衷本是方便班级管理,但事实上,我们也知道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人浮于事,尸位素餐,效率低下。 所以,我认为这也不是真正的“自主管理”。


    我否定一大圈,似乎只否定,没有立论了。那么,就“学生自主管理”的话题,我的观点是什么呢?

我的观点就是,忘掉这个词吧。“自主管理”的任务不应该由小学来接,我们只是做道德内化工作,搞前期铺垫的,就像南京市教育局吴晓茅局长在南师大附小110年校庆上说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是基础教育的任务。
 

那么,什么才是我们的任务呢?

既然,我们小学阶段是负责铺垫的,干好这件事就已经是一件丰功伟业了。

我以为自主管理的最重要的帮助学生建立“公民意识”,再具体一些就是个人对集体应负的责任,而我们历来在对责任范围的圈定上都是模糊的,或者是提倡个人对集体的服从,或者是暗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由此,因为集体对比个人的强势性,让我们的国民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对集体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依赖和恐惧感,希望集体的代表(诸如化身为个人形态的总理,高官,班主任;或者是化身组织形态的政府,学校等等)能够为“我”伸张正义,为“我”安排好之后的生活福利,但这里“我”的责任消失了,责任被转移到集体的头上,“我”只剩下服从和拒绝两种选择,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外国的大公司里面会有职工股,其目的就是要把职工和公司的命运绑在一起,荣辱与共,套用我国的词汇就是“主人翁意识” 所以,我的做法是教育思想强调“我”字头的东西,如我的思想,我的言论,我的自由,我权利,我的义务,我的责任,我的勇气,我的命运等等等等。

从组织的结构上讲,学生自主管理实际上是一种扁平化管理,类似于军事上的特种作战小组,与上级的信息交互不是线性结构,而是拓扑型结构。我的做法就是有意推迟组建班级传统组织架构,并且事先做好学生专长的调查工作,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专长,然后采用遇事临时组建任务小组的方式,由这个小组来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后即解散,从而使人人地位平等,按才能来选派学生,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这些学生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在这一方面对全班负责,有自豪感和责任感。缺点是开始的时候会一团糟,达不成学校的高标准,严要求。这也解释了部分参加国外中小学活动的家长的疑惑——为什么国外的学校文艺表演组织那么混乱,表演那么业余。问题的关键在于怎么看待它,如果学生自主管理只是为了少给老师添麻烦,重要活动争面子的话,那这确实是个缺点,但如果从教育人,锻炼人的角度来说,却是最真实,最实在的。举个不恰当的例子,美国大兵在伊拉克,阿富汗真刀真枪地摸爬滚打,而某国兵哥哥都是在郊区飞机场上挥汗如雨踢正步,如果他们遇到一块,你说谁打得过谁?

其实,这就是一个里子和面子的问题。



上一篇:刘飞期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