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能力,没有思维能力,人类的发展就会停滞。如何高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点,显然,以阅读来培养思维能力恰好配合了思维的这两大特点,语文阅读在所有阅读活动中占据最大比重,所以,它就成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所以说学生的智力发展决定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学生的阅读必须与思维的发展同行。
“对话”是支撑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的重要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2 年修订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笔者也认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语言训练,通过开展与文本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在问答、质疑、讨论中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对话策略”是语文教学之本
课堂是知识流淌的殿堂。教学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新课程倡
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学会合作和分享。因此“对话教学策略”改变了以往的灌输式的教学,以学生教师发展为本,为教师、学生、文本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从教育角度看,对话也是教育的本质。两千多年前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名言和苏格拉底“精神助产”的真理探索和教育行为就是最早体现对话思想的,而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提出的从“储蓄教育观”走向“解放教育观”的教育主张便是以“对话式教学”为根本方式。所以,对话中的教师和学生可以互为教学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对话机制下的课堂必然使每个课堂主体丰富的认识和感受,发现自身的价值,获得突出的成就感,并在愉悦心境中感受分享的魅力,形成乐于分享的良好品质与习惯。
美国耶鲁大学心理系和教育系教授罗伯特·斯腾伯格在他的《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一书中就提到:“对话策略”最利于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技能,原因有两点。首先,只有“对话策略”中,学生才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思维,而不是仅仅复述书本上的答案或教师的授课就可以过关。第二,在对话策略中,教师和学生一起思维,扮演了一个最佳典范,向学生亲身示范他们应该做什么,在过程中不断启发学生思维。
二、提升思维品质的途径
1、语言与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文字是思维用来表达的工具。两者相互依存,语言与思维互为工具又互为目的。当人们在头脑中思考问题时,是运用语言进行思维加工。思维的过程和结果的外化,要以语言为载体和工具在人际的交流互动中得到实现主要采用的形式无外乎听、说、读、写四种形式。人们通过听或读将外部的信息输入大脑,经由思维加工,达到理解和交流的目的。思维的结果需要主体内部向外部传输,要么采用说的形式,即口头语言;要么采用写的形式,即书面语言。由此可见,语言交流与思维是息息相关的。
语文是母语教学。母语对人的思维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语文是语言和思维的辩证统一。没有一门科学能如语文一样通过语言交流来促进思维的发展。一个正常的人,思维的发展与语言的发展史同步协调。语文正是通过交流来发展学生的语言,从而也发展学生的思维。而如果一个人思维混乱,那么他与人的交流也将有障碍。正如乌申斯基所说:“语言并不是什么脱离思想的东西,相反,语言乃是思想的有机的创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从思想中不断的发展起来,所以,谁想要发展学生的语言,首先应该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想单独地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
2、思维整合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座桥梁,这边的桥站着读者,那边的桥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见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这一座桥梁来了解作者。因此,开展与文本对话,是理解作品,感悟人生的最基本的途径。脱离文本的对话都是无效的。一篇文章总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的。作者用形象思维进行生动的记叙与描述(开发右脑),又用逻辑思维进行连贯地有序地表达(开发左脑)。因此,在任何阅读过程中都有感性与理性的认知,都有“情”与“思”的融合。教师在指导学生沉入文本,在与文本对话中来开发全脑,促左脑与右脑的平衡发展,促思维的整体发展,让情智和谐共振。
(1)形象感知与概括归纳相结合
阅读教学中,我们一直强调从整体感知入手,从整体形象和直觉上把握文章的意蕴,并通过诵读和品位来“入境悟境”。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可以通过形象分析和比较综合,进行两个方面的活动:a、再现文本中人或物的描写b、再造理性中的形象。
如《少年王勃》一课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为了捕捉文章描写的人物细节,深化王勃这一“奇才”形象,教师先引导学生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诗句中体会王勃的诗情,随即启发学生继续从文中别处去细细品读。当学生默读后,抓(王勃边看边想,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这句细细去读,并通过指导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出王勃的满怀信心、胸有成竹。学生对于王勃有了一个初步印象之后,教师立刻追问:你从这段话中的“文思如泉”、“笔走如飞”这两个词中还能体会到什么?王勃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写下的这篇《腾王阁序》洋洋洒洒共有700多字啊!这又说明了什么?在教师的追问下,不禁启发学生继续想象和思考,于是一位才华横溢、才思敏捷的大文豪形象则跃然纸上,这时教师再请学生说说:王勃是一个怎样的少年,学生便豁然开朗。教师就是一步一步通过品词析句、启发学生发挥想象,使得王勃的“奇才”形象深入学生心中。
(2)想象联想与理性思维相结合
课堂情境的创设及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就思维整体训练而言,应该有两个重要的培养目标:一是形象思维即想象力的培养,二是理性思维即分析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学习作者有条理表达的方法。但是由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使读者在阅读文本时离不开想象与联想。读者只有通过想象和联想才能把语言文字转换为生动的画面,身临其境。想象与联想虽是一种发散性思维。但是如果想象离开理性思考的话,那么就是胡思乱想。因此通过想象和联想促进学生形象思维水平提高的同时,加强理性思维的介入,也是不可忽视的。
比如有位小学语文教师上了一堂题为《圆的联想》说话作文训练课,几位学生就“圆是零”、“圆是太阳”、“圆是向日葵”、“圆是广场”等题目,分别讲了一段话,思维发散的幅度较大。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圆是一个最烦的可耻的人生句号。他从小罪犯到大罪,是画了一个人生罪恶的句号!这个学生话音刚落,另一个学生立刻站起来说到:“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人生句号。雷锋从参军到牺牲,勤勤恳恳,无私奉献,他是画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句号。”这两个学生的发言使课堂峰回路转、渐入佳境,教师便就此引导学生从现象联想转向理性认识,就“两种人生”、“两种道路”开展课堂讨论,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理解,升华了课堂教学讨论的境界。
三、提升思维品质的对话方式
1、选择话题、展开讨论
有思维的对话是围绕“问题”(或“话题”)展开的。“问题”(或“话题”)是学生与教师、作者、教材之间对话的源头,也是对话的核心。因此,要使对话有效,就要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或“话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引发思考,激发研读的兴趣。
如《狼和鹿》这一课其中一个片段教学,教师是这样操作的: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你对狼和鹿有没有一种新的看法?
生小组讨论,读读第4自然段
组长组织大家轮流说说自己的看法,要结合课文内容。
师:如果有不同的看法可以说说自己的理解。
第一小组交流:我们对狼和鹿有新的看法:
狼是“功臣”,鹿是“祸首”,结合课文内容说说。
生:因为狼吃掉鹿,鹿群没有那么多就不会有饥荒,同时传染病也不会游荡,而鹿……正因为这样,课文才说狼对鹿群和森林有功劳,是“功臣”。而鹿则是导致这场祸患的“祸首”。
师:其他小组有别的看法要补充的吗?
第二小组交流:我们认为——狼和鹿的故事中说鹿是祸首,其实人才是真正的祸首,我们要保持生态间的平衡。
师总结:美国总统罗斯福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定给凯巴伯森林带来毁灭性的灾害之后,于1995年从加拿大运来首批野狼放生到落基山脉中。因人类捕杀而几近绝迹的狼,尽管至今数量依然稀少,但凯巴伯森林却因生态重新恢复平衡而又焕发勃勃生机。
如果一篇课文问题设置过多,老师与学生一问一答则会浪费太多时间。那么,教师可以精选一个“核心话题”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动起来,使学习目标更清晰,促使“每一个”的思维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鼓励质疑、解决问题
思维是探究、调查、熟思、探索和钻研,以求发现新事物或对己知事物有新的理解。总之,思维就是疑问。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质疑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探究、创新。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通过“问题”展开“对话”,在与学生讨论中,鼓励学生敢“问”、会“问”、爱“问”并在交流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将相和》 一课“完璧归赵”部分时,一生自主研读文本后,提出:“蔺相如举起和氏璧是真往柱子上撞,是故意吓唬秦王 ?”我觉得这个问题在文章里没有现成的答案,很有探究价值,于是,便鼓励大家细读这一部分,设身处地去想。教室里鸦雀无声,全班学生很快进人独立研读、思考状态。继而展开讨论,课堂气氛进人高潮。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是假撞,做样子吓唬秦王 ;有的说真撞,因为假撞秦王要夺璧。此时,我相机诱导,让学生品读课文,揣摩领悟,再说说自己的看法 。渐渐地,学生的认识基本趋于一致 :蔺相如不是一定要撞柱,也不仅仅做样子故意吓唬秦王 ,而是见机行事 。若秦王惜玉就不撞,若硬夺,则人玉俱毁。正是如此,才充分表现蔺相如足智多谋、机智勇敢和临危不惧的品质。这样的诱导,尽管学生一时不能轻而易举地得出合适的结论,但他们努力去做了,并且经过一番思考和探寻终于发现了。这种做法,不仅使学生尝到发现的快乐,而且让他们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终身受益。
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激疑”、“思疑“、“质疑”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疏疑”“解疑”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3、抓住矛盾、引导辩论
思维常常需要“碰撞与竞争”才`能被激发。思维的碰撞来自与对话(学生、
文本、教师)。只有在对话中思维才能得到互补。其中,生生对话是教学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生生对话给每个人提供了发表自己观点、见解、倾听他人意见的机会。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文本中有争议的、有矛盾的或文本中作者隐去的空白,来引导学生开展一场“头脑风暴”,使学生通过“面对面”的自由交流、表达,甚至是争锋相对的辩论,在思维的碰撞中共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见解,彼此的情感,达到彼此的心灵的感应,思维的共振。
不论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需求,还是阅读教学的本质,我们都能感到阅读必须与思维的同行。教学实践证明:真正的知识更多地来自思考而不是文本。有思考的阅读才能更好地给学生以健康的头脑与活力。我们只有创设开放的、有活力的课堂,强调课堂互动,在对话交流中,启迪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课堂”成为“学堂”,真正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让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铺设学学生走向成功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刑秀凤.回归语文教学本色的课堂对话策略及实施.教育研究[J]2013(3):112.
[2]董伟丽.在对话中启迪思维.[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2
[3] [美]罗伯特·斯腾伯格.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7
[4] [美]约翰·杜威,姜文l5J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