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招架”学生的错误
南师附小 赵强群
下面是一位年轻教师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多一些,少一些》一课的教学片断:
课堂回放:
师:(出示习题)一年级一班有38人,二班比一班少一些。二班可能有多少人?
生1:可能是34人。
师:对,34比38少一些。
生2:我认为可能是33人。
师:可以,也少一些。
生3:36人。
师(对大家):可以吗?
生(齐):可以。
生4:我认为可能是38。
(其他孩子笑,该生脸红,表情尴尬)
师:(对大家)38人?可能吗?
生(七嘴八舌):不可能。
师:为什么?
生(又七嘴八舌)因为一班有38人,二班比一班少一些,38和38一样多。
师:对了,不可能是38人。
案例诊断:
课堂上学生问题回答错误是常有的事情,如何招架学生的错误,不仅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智慧,而且也体现着教师的人文关怀。上述案例至少有两点值得反思:第一,生4回答错误,教师缺乏对生4这个个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的原因的分析,为这个学生所犯的低级错误而感到不可思议,也就没有引起必要的、足够的重视,如果说教师有纠错过程的话,也是走过场式的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问一答,完全忽略了生4这个回答错误学生个体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的主体地位。错误是在“我”身上出现的,“我”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是读题不仔细的学习习惯问题,还是别的思维方面的问题?在教师和全班同学的“异口同声”中,“我”得不到丝毫的帮助和启迪;第二,教师对回答错误的生4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我认为是38”话一出口,招来的就是同学的哄笑,教师用一唱一和的方式给大家的哄笑推波助澜:“地球人都知道不可能是38,你怎么会认为是38呢”,教师参与、强化了对生4心理的伤害。这种伤害之重,从生4的反应可见一斑:面红耳赤,坐立不安,许久表情都没有回复自然,更看不到自信。
对策分析:让学生由错误走向正确。
招架学生课堂上出现的错误,我们至少要达到两个效果,第一,引导学生由错误走向正确。之所以用“走向”,是提醒老师们出现错误的是某个个体,他是教师引导、启发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引导他自己由错误的思维“走向”正确的思维,这个由错误到正确的思维过程是要由他自己“走”过来的,自己“走”过的,才有真切的体验,才会在心里留下印迹,才会从这次错误中积得经验。完成了对错误主体且是个体的关注和引领之后,再面向群体,让大家受到启发,教学才显真功夫,才实在有效。第二,保护好学生的自信。敬业爱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没有哪位教师说我不爱学生。是的,老师都爱学生,但却又总是在不经意间伤害了学生。虽然只有几十秒钟,但对生4来说,可谓度秒如日,从自信中站起,在哄笑中煎熬,坐下去之后还有懊恼与羞愧相伴,至于自信,我想这节课余下的时间他是不会再举手的了——果不其然,一直到下课他也没打起精神来。这样的境况出现的再多一些,也许,在课堂上就再也看不到他自信的小手了。或许,不仅仅在课堂上,或许也不仅仅在学习上。是不是有点耸人听闻了?
如果,课堂上我们的老师这样处理,结果可能就截然不同了:
生4:我认为可能是38。
(其他孩子笑,该生脸红,表情尴尬)
师:(对生4)你说38人,其他同学笑了,看来有问题了。你再读读题目,你一定知道为什么不可能是38人了。试试看。
师:(给予期待,适时地予以点拨,在学生说出错误的原因时)你看,细心一点,认真思考一下,你就自己找到了错误的原因,说明你真懂了。掌声送给你!(师带头鼓掌,其他同学鼓掌)
师(面向全体):我们要感谢某某小朋友,他给了我们一个提醒……
这个时候,生4怀着怎样的心情做下去,又将以怎样的热情投入下面的学习,答案不言自明了吧。
多关注“每一个”,让学生自己由错误走向正确,体验思维,获得经验,享受成长的自信与快乐——如此“招架”,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