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061
post:492061

期初论文 冯映娥

  • 发布时间:2012-09-07 09:00
  • 作者:冯映娥
  • 点击量:

                                  浅谈激情、情境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通过巧设各种情境,充分调动孩子们的视觉、听觉、触觉,让学生进入情境,提高他们的感知能力,学生才能产生兴趣和共鸣,激发出强烈的创作意识。结合自己的美术教学实践,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激情引趣  感知情境 

    由生活实际进行课堂教学,针对具体内容,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导入课题。如在《树叶拼贴》一课中,一开始通过多媒体声、光、像综合效果营造出一种扣人心弦的情景,屏幕出现春天草原景象,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无穷。春天鸟语花香,大地一片苍翠,同进播放《百鸟朝凤》,民乐让学生重返自然的伊甸园。重返鸟语宜人的空山,在优美的视听效果中,在清新的大自然的声音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将学生的情绪导入老师精心构建的艺术氛围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教学活动中,跃跃欲试。然后说:“在这迷人的春天,春天姐姐给我们捎来了一封信,大家收到了吗?”又利用少年儿童好奇的天性和对新异事物探究的心理倾向而提出问题。当同学们打开放在桌上的信封,都不约而同地说出是各种各样的树叶时,非常兴奋。这样,以最快的速度让学生进入情感点。教师在采用渗透的方式进一步介绍树叶的形状,提出“除了绿色,还有什么颜色?”的问题,“红、黄、赭石……”教师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用形象的语言描述范画后,问:“这些画是用什么做成的呢?”水到渠成,学生答出“用树叶贴成的”。在师生的亲切交谈之间,良好的气氛悄然形成,这种新鲜、有趣把学生引入新知识的殿堂。

二、分段教学  进入情境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灵活运用尝试法、发现法、谈话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如:为了使学生顺利地贴出完整的画面。教师先取出一张树叶让学生根据树叶的形状进行联想,看看能象什么,可以做什么,再启发他们如果不象可以添加,使形象更加逼真,再诱导学生添加相应的背景,构成一幅富有生机的画面。教师结合示范用树叶贴出蜻蜓,蜻蜓在干什么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的说在捉虫,有的说在跳舞……再适当添出草丛。一幅《蜻蜓捕虫》的画面诞生了,同时简单的介绍制作方法。最后,又编出一首描述画面的儿歌,让学生读一读,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个个想立即动手。这样分阶段既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又把学生引入了情境。

三、完整创作  演绎情境 

    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后,他们的创作激情被唤起、提高,此时,请他们以各自所扮演的角色演绎情境、进行创作。如《树叶拼贴》教学中要求学生拼贴出小动物,参加森林运动会。不过,参赛动物一定要贴得像,才能获得参赛资格。并且,谁的动物贴得又好又快,就放在跑道的前面,否则不能进参赛场。学生好胜心强,都希望自己的小动物能够参赛并且夺得名次。在制作中,他们动手动脑更为敏捷,一个个怀着浓厚的兴趣,十分认真地塑造小动物。巩固了所学知识、技能,教师则点、线、面结合,利用巡视辅导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

四、作业展评  升华情境

    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出现,让每个学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例如在《树叶拼贴》课堂中,每当学生贴好一个小动物,老师当即赞扬,并将其依次放在跑道线中。当学生见自己贴的小动物取得参赛资格,有的被放在跑道前面,他们十分高兴。其他学生也受到激发,想方设法,努力贴好小动物形象。临近下课,教师让各组学生上前观摩。学着分析、评论自己或他人的作品,从孩子特有的角度促使审美能力的提高、情境的升华。

五、课堂小结  发散情境

    自然界的事物是千姿百态、富于变化的,教学中不仅要对本课所学内容予以小结,还要加强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发散学生的思维,使情境发散到生活中去运用。如《树叶拼贴》中教师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兴趣,总结道:“看,通过大家的努力,贴出的小动物使得冷冷清清的森林一下了热闹起来了。同学们再想想,这树叶除了可以贴成动物,还可以贴什么呢?还可以利用树叶做成什么呢?学生各抒已见:还可贴成人物、建筑物、风景画等,还可做成书签、贺卡、拎包、服装等。 

    可见,“激情引趣,情境激创”把游戏与制作结合的教学方法,较之让学生单纯进行制作练习,更能充分激发学生创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学生在手工课的拼贴造型能力。培养了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的群体协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