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049
post:492049

高琦期初论文

  • 发布时间:2014-09-04 10:53
  • 作者:高琦
  • 点击量:

让“为什么”的靶向性更明确些

——结合低年级做中学课程《空气占据空间》谈问题靶向性的一点思考

                             南师大附小:高琦                       2014.8

                                 

 

 

摘要:小学科学课在课堂上主要解决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个步骤来解决科学性或生活性问题,“是什么”往往对照的是物质或事件的内在本质,“为什么”往往对照的是将问题分解后思考的过程,而“怎么办”则对照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做中学精神引领的科学课堂教学特别重视思考过程的分解和建构,并尝试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进一步掌握有关日常生活的技能,所以,在科学课堂教学中,“为什么”这个词的出现频率是非常高的。可是在日常教学中,低年级的学生在面对老师“为什么”的问题时,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关键词:为什么、靶向性、目的、生活化

 

 

一、        研究背景:

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就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可见勤于思考,问“为什么”,不仅是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也是一种学习和生活态度的体现。

而这种态度在科学探究课堂上表现的就更为明显,科学探究课堂的内涵就在于“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思考原因并尝试亲身经历,进而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尝试,如果失败则继续进行探究,直至成功;如果成功,则在成果中寻找新的问题进一步进行研究,达到深入探究,保持探究动力,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

在科学做中学探究课堂精神的引领下,一个接一个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串联起了一节又一节的科学课,“为什么”作为核心问题,成为了教师进行分析思维推进的不二法宝。

 

二、        场景重现:

“假设现在的环境是么有细菌等生物,也没有灰尘的,现在我说这个瓶子里面是完全空的,你们同意吗?”“不同意!”“为什么?”“因为里面有空气!”“好,我把这样的一个瓶子竖直插入水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瓶子里没有水!”“为什么?”“里面有空气!”“为什么里面有空气水就进不去?”“因为空气把瓶子里面的空间都站满了,空气出不来,水就进不去!”“怎么样才能让水进去?”“把瓶子的空气放出来!”“你觉得应该怎么做?请你进行尝试”,学生实验,成功了。……这是一节四年级《空气的性质》中空气占据空间的部分教学,分析现象到科学解释,寻找答案并合理解决,整个探究过程完成的很完整。

这位老师带着这个成熟的设计来到了一年级进行《空气占据空间》的片段教学尝试,为了能够让学生较合理的进行分析和思考,老师特意带学生进行了有关空气的前测教学,可是到了上课的时候,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现在我说瓶子里完全是空的,你们同意吗?”“同意!”老师愣了一下,不确定的重复问:“真的是空的?”“是的,空的。”学生回答。老师很急智,拧开瓶盖,说:“我们曾经了解过,我们周围无处不在都存在着什么?”“空气”“那我用瓶子这样一兜,瓶子里有什么?”“空气”,老师松了一口气,“我把这样的一个瓶子竖直插到水里,你看见了什么?”“里面没有水”“为什么?”“~~~~~~”。没有同学回答,老师又尝试启发,“刚才我们说瓶子里有什么?”“空气”,“那为什么这样下去,就没有水呢?”“~~~~~”老师崩溃。

第二个活动环节,是一个很有趣的比赛,看谁能把气球吹大,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比赛,在瓶子里套上气球,男生的瓶子有底,不通气,女生的瓶子没有底,活动开始了,女生很快吹大了气球,男生怎么都吹不大,老师为了能扩大学生的发言面,问:“为什么男生吹不过女生?”……在同学自己尝试过以后,老师又问:“为什么你们的气球吹不大?”……学生始终无法做出回答。

 

 

三、        分析原因:

两个活动都是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做探究的活动,从课堂的气氛中就可以发现孩子很喜欢这两个活动,但喜欢的同时,这两个活动的效率却十分低下,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经过反复的思考和论证尝试,我发现了问题所在,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思维框架,所以在问“为什么”进行思维引导时学生能理解老师提问的靶向,并能一击即中,最起码也能虽不中亦不远矣。但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方式更浅表,更形象,更生活化,他们对老师问题的靶向判断不准确,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向,他们的思维就很难中靶,如果老师的引导再是临场发挥,解释不清的话,学生就更会误解问题的实际意思,例如:

1、“瓶子里是空的,对吗?”,学生的认知水平告诉他,就是空的啊,里面是没有东西啊,他没有看到啊。

2、“瓶子里没有水,为什么?”,学生怎么去解释这个为什么?直接解释到空气占据空间好像跨度也太大了一点,一年级的学生几乎是不可能完整的进行解释的。

3、“为什么这样下去,就没有水呢?”怎么下去的,学生根本就没有体会,他又怎么能知道里面没有水呢。

4、“为什么男生吹不过女生?”“为什么你们的气球吹不大?”老师想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观察,但问题的指向方向发生了偏差。

所以,如果想要让一年级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老师问题的意图并朝向正确的方向,老师的问题就必须要有更为明确的靶向性。

 

 

四、        执行策略:

如何能让提问的靶向性更加明确,个人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尝试改进,以上面的例子来说:

1、            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好奇心:法国作家阿纳托尔·法朗士说过: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没有好奇心,就没有深入研究的动力,激发了好奇心,学生就有了研究的欲望,保持好奇心的存在,学生就有持续研究的耐心,因为好玩是学生的天性。所以,设计一个新颖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2、            靶向目标简洁明了:例如“男生为什么吹不过女生?”“为什么你们的气球吹不大?”直接改成“仔细观察一下,你们的瓶子有什么不一样?吹气球的时候这里又会发生什么?感觉一下!”学生立刻就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老师引导正确方向,学生就能做到一击即中。

3、            分解难度,层层递进:例如“瓶子里为什么没有水?”是本课的核心问题,是最难的地方,学生的思维就是在这里容易混乱,所以我们要把这个核心给层层分解掉。个人认为应该这样:“刚才我们已经发现了瓶子里有什么?(空气)它们出来了吗?(出来或没有)如果空气出来了,应该会有什么呢?(气泡)那我们来试试看。(看到气泡出来,再把瓶子放正),咦,有什么变化了?(有水进去了)刚才水没有进去,现在什么出来了,水就进去了?(空气出来了,水就进去了)自然而然就到位了。

4、            亲身经历,破解难题:刚才谈到层层递进,实际上最好的老师就是学生自己!让学生自己在水里尝试一下,看看跑出来的空气,拿个纸巾塞一塞,想办法保持纸巾的干燥,对形成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有更好的促进作用。再例如比较瓶子不同的环节,指导孩子吹气球的时候用手摸摸通气的地方,或者拿纸条演示给大家看,证明空气从这里流出来了,也能促进学生认识占据空间的概念。

5、            正确给与真实的评价:如果是通过媒体得到的正确答案,最起码应该评价为:“好样的,你收集资源,查找资料的能力真高”;如果是自己平时动手发现的,那就应该给予评价:“你的动手能力真强,通过自己的尝试得到了正确的答案,你很棒!”;如果是爸妈告诉的,那就应该是:“不懂就问,这是走向成功的好方法!”;如果是猜的那就应该是:“你幸运的猜对了,但如果能有根据的猜,那就更好了。当然还会有更多其他的情况出现,还需要更多同行的智慧才行。

 

以上均为个人观点,不当之处,还请斧正,谢谢!
上一篇:刘飞期初论文
下一篇:甘泉期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