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趣味长
——挖掘语文课堂中的“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催化剂,在语文课堂上,倘若充满种种乐趣,必定会引起学生莫大的学习兴味,并逐渐深谙其乐。
一、表达“文趣”颇多的语言之趣
课文作为语文学习的载体,需要老师和学生去仔细品读、玩味。一个智慧的老师,
应该充分挖掘文本,感受文本语言的妙处,引导学生尝到语言文字的趣味性。同时也要设计一些彰显言语乐趣的环节,引领学生主动把玩文字,吸收、内化文字世界中的乐趣。
在教授苏教版三年级下《荷花》一课时,有这样一句话“百合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和学生之间展开对话:
师:“冒”字,可以换成什么字?
同学们纷纷回答“长、钻、探、伸、露”。
师:自己读读前后的句子,想象一下荷花的样子想想怎样长出来才叫“冒”出来呢?同学们的答案丰富多样:“因为它们生怕游客看不到自己漂亮的样子,所以像小孩子一样挤来挤去,使劲从荷叶中长出去了”“它们是争先恐后的长出来的,就像比赛一样”“我觉得荷花是很开心的,同时心情也是很着急的,它不努力长,别的荷花就要先长出去了,这样就叫‘冒’出来”
师:出示荷花课间,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间生机勃勃“冒”出来的荷花,那荷花想冒出来干什么呢?
学生的理解是鲜活生动的:它们想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想深深呼吸新鲜的空气,想给游人带来美丽的风景……
就是这样的一个字眼,师生进行聚焦、思考、放大、斟酌,把文字描绘的世界解读得富有童真童趣。
又比如教学《雨后》,有的同学会问,课文中的小哥哥踩水摔了一跤,嘴巴里明明说:“糟糕糟糕”,为什么仍然那样欢喜兴奋呢?我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让他们想一想你们有没有夏天踩水和玩水的经历?有没有在玩水时摔跤的经历?你们的心情怎样?“来,孩子们,现在我们都在水里摔一跤!这和踩一下水感觉有什么不同?”于是大家畅所欲言,都明白这种嘴上说“糟糕”,心里其实却是无比过瘾、酣畅、刺激的感觉。在想象中,把文字中的乐趣借助生活实际挖掘出来了。
语文课堂中,正是老师诸多巧妙的引领与发掘,学生才能在心中对语文进行玩味、品读,感受乐趣,表达乐趣的同时感悟深度,积淀语言。
二、打造“妙趣”横生的形式之趣
语文课堂的形式向来是可以缤纷多姿,摇曳生彩的,课堂中不能全然被形式所束缚,
所拘泥,但是一些好的环节设计却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妙趣横生的形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激励了他们品读文本的兴趣。
灵活新颖有趣的导入方式便是很好的一种形式。妙趣横生的上课伊始,老师能迅速把学生带进理想的课堂境界中,融入与教学情调相融洽的课堂氛围中,
比如,在教授拼音“g k h”时,先以儿歌导入“小哥哥,爱白鸽,喂完鸽,,唱首歌,笑呵呵”然后提问:这里出现的最多的音是什么?顺势进行“g”的学习。
再比如在学习《大作家和小女孩》一课时,先问大家:“你认为哪些人可以称作‘名人’如果有一天你遇到了一位名人,你会说什么?”从而揭示课题,学习课文。而在学习《特殊的葬礼》时,开篇可以给大家呈现视频中的葬礼情景,带领明白了解“葬礼”,然后引出“特殊”的葬礼。
课本情景剧的表演同样是能激发课堂之趣的形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学习的过程是个游戏的过程,有益的游戏能丰富想象,丰富的想象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是将来知识型人群社会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借助课文来编写课本剧,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个好玩的游戏。当然对小学生而言,创编剧本难度较大,这时需要教师的帮助,引导同学们对文本进行加工创作,设计出生动幽默的语言来凸显角色性格,凸显主题。在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中更加多元而深刻地对原文解读。比如低年级课本中的《蚂蚁和蝈蝈》、《水上飞机》、《我应该感到自豪》,中年级课本中的《三顾茅庐》、《李时珍夜宿古寺》、《九色鹿》等等,小演员通过舞台表演中的角色体验,经过自己的再加工,给课堂带来了童真童趣。而作为观众的学生,在观看中也获得了收益,他们也可以通过点评来表达自我的理解,让语文素养不断得到提高。
三、涵咏“情趣”盎然的情镜之趣
语文课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营造出“情”“境”的氛围,让学生能披文入境,从文本中得到情感熏陶,享受“情境”的乐趣。所以一方面老师要善于演绎出文本内容的直观情境,同时也要善于激活学生的表象信息储存,在文本与想象中架起金桥,进入文本意境主旨中,达到内心感情的升华。一般而言,文辞优美的课文,老师要帮助学生完成从品读到解读的过程,让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与意义共享尽可能多的发生,最终享受品读语文、汲取意象营养的乐趣。
如苏教版三年级下《槐乡五月》教学片段:
出示“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师:轻声读这段话,找出表示“香”的词语。
生:“香喷喷”、“清香、醇香、浓香”、“香气扑鼻”、“香海”。
师:读读这些词语,同样是写“香”,写得有什么不一样?
生:香气香的程度好像越来越浓。
生:越来越香,最后香气的广度也更广了,成了一片香海。
师:“看看‘香海’”这个词,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好像到了一片海洋中,到处都是香喷喷的。
生:我觉得香味从四面八方扑鼻而来。
生:我好像泡澡一样泡在香气的水中,浸染了。
师: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多么香啊!作者用了个词语“香海”,槐乡的槐花真多,可以叫——(花海);槐乡的游人真多,可以叫——(人海),我们生活中还有什么样的海?
生:林海、灯海、火海、云海、血海、学海、辞海
师: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用海洋来打比方,表示东西很多。
出示花海的图片,欣赏图片。
师:想象自己正在花的海洋中,香味的海水中浮游,美美地读读这一小节——
关于“香”的词语,让学生先来从理解词语构造中发现语言规律,从“花海”到“林海、火海、学海”,理解词语构词的相似性,从而提炼出规律。然后结合生活实际来激活学生的表象积蓄和情感贮备。花的世界本来就是让人沉醉不已的,凭着生活积累,学生对这美丽香醇的花海心存欢喜,再来结合直观的图片再现花之茂盛,花之浓烈,将学生带入文本指涉的现实场景,增强了学习场域的真实性,进一步感观到语文文本中的情境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