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知行落差,争当四好少年
--浅谈小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一、问题的产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学校德育工作也确确实实地进行各种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可一份问卷却告诉了我们另一个事实。在一个三年级的班级里询问:你看到地上的纸屑会捡起来吗?回答:会的占100%。可是事实又如何呢?教室的地面上不时出现的纸团,学生们过来过去却无人来拾。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教师所讲的“讲究卫生”、“尊师爱友”、“按时完成作业”等等规范,大多数学生都了如指掌,但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呢,明知故犯的现象屡禁不止。
由此可见,学生认识问题的水平高于实际动手操作水平,当今的小学生在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方面,普遍存在着言与行、知与行分离的现象。到底为何思想教育变成了一个花架子,只是在口头上说说而已呢?怎样把思想和行为一致起来呢?
二、问题产生的根源
小学生身上表现出的混乱与矛盾的本质性特点,在于他们的理想与现实状况的矛盾。而造成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取决于内外部环境。
(一)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失误。
每个青少年的成长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在影响着他的外部社会环境。小学生在人生观尚未坚定,思想还不太成熟的环境中受到来自不同角度的外部刺激,极容易无所适从,或者偏离正确轨道失去控制。通过客观现实,部分小学生过多地看到了成人世界的阴暗,丧失了信心,产生了与社会规范相逆反的心理。
家庭环境的影响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家庭对人的影响不仅是多方面的,而且是极其深刻的。家庭成员呆在一起的时间很长,而且在行为表现时最无须遮掩,把自己的本色统统暴露无遗,这样就在小学生人格的方面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一些放任型家庭、溺爱型家庭和专制型家庭等都对孩子的影响非常之大。
(二)学校教育评价的偏颇。
学校德育是学校通过各种显性或隐性的文化方式,向学生进行正面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的教育。学校教育的内容很丰富,但对于良好的品质的评价却相对不足或偏颇。目前小学严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对于成绩优秀的孩子给以最大的鼓励和支持。而对于品德优异的孩子只是口头表扬一下,对于品德有问题的孩子予以帮助的力度也很小。正是由于学校在德育方面评价的不细致及评价的不及时,反馈的不够有效。部分孩子就钻了其中的空子。
而目前的教育评价考核机制中,学校对人才培养的方向还是停留在学生的考分上,考分高的当然是优等生,考分低的,就是差生,或者说学困生。(无论哪一种说法,对学生个体而言都是一种伤害),上级主管部门考查一个学校是这样,一个学校对一个老师的考核评价最终也是看考试成绩。社会、家庭对学校、老师的评价也大多是学生考的怎么样。这就导致了不良道德品质有空可钻。
(三)孩子自身的原因。
人们的认知是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小学生的道德意识形成与发展,不可能在短期形成,而是一个长期培养、内化的过程。小学生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处于启蒙阶段,能从现象中片面评价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往往落后于对别人的评价。因此,小学生公民道德意识的培养,要及时有效地指导。部分个人意识发展片面的时候,就很容易受到一些偏执思想或不良思想的影响。
三、学校解决问题的策略
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载体,该如何帮助孩子迷茫的心灵和失范的行为走出困境呢?笔者认为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营造和谐的环境。
人的德性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性形成的第一个规律。小学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在学校里,大到整个学校,小到班级甚至小组间,形成的氛围必须是良好的。发现攀比、乱丢垃圾等要第一时间将其销毁。道德教育应该存在于活生生的生活中,也只有在小学生与小学生交往中,小学德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与好书为友,净化灵魂。
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其实,许多的文学著作和社会科学作品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渗透着一种无形的德育力量,例如你如果让学生去讨论什么是美,什么是善,那么就应该让他们去看看《海的女儿》、《亲情树》,去读读《丑小鸭》、《夏洛的网》等名著。通过阅读这些优秀的作品,必然会给学生以强烈的心灵撞击,学生会把书中弘扬和推崇的道德境界作为自己的一种自觉追求的目标,这种内化的道德德育力量是其他方式难以企及的。
第三,培养学生健康的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对品德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真、善、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德智体美劳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古人要求才子佳人不仅要熟读四书五经,还要精通琴棋书画。古人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这些健康的生活才艺绝不仅仅是一种技能,事实上琴棋书画在人的德性养成中有着重要的陶冶功能。其实,当我们整天给学生规定诸多“不准如何如何”的时候,更应该把这些高雅健康的东西充实到学生的生活之中。
第四,发挥教师辅导职能,重视心灵的沟通。
道德的教育是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的,是在教育者和学生平等的心灵沟通中进行的。学生在形成良好品行的过程中,既需要教师对好行为的鼓励和表扬,也需要对错误行为的指正与引导。而这时,班主任或是心理辅导老师就担负着更重要的职责。师生双方在互相尊重、互相补充的前提下真诚相待,在互动中营造平等的师生人际诚实交往环境。
第五,积极与家长沟通,争取学校、家庭、社会的合作。
小学德育现实关怀中我们必须要“建立家庭、学校、社会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学校必须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形成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学校还应该注意社会信息传播的内容和方向,抵制和消除不良的信息影响,对社会环境的各种影响做出正确的选择与调节,力求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以使小学德育教育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第六、建立长效的教育评价机制。
要想真正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我们的教育领导者、实施者不断学习,更新观念,认清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是学生一生取之不尽的财富。因此,应该对于孩子的行为习惯予以最精确的评价。品德必须用优良中等方式评定,计入三好生的评比。而品德的成绩要由多个部分组成,如热爱劳动,尊敬师长,积极为同学服务等等,每一项由班级人员推选的监督委予以打分,大家共同制定规则。相信细化到每一项的评比,必然会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对于相应的问题也可以采取榜样等方法及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