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当前小学体育教学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已不足以满足当代学生的身心需求,也不能满足家庭、社会对学校体育的基本需求。在江宁的实习期间与各实习生的相互交流发现:现今体育课在游戏组织上存在的种种现象:例如游戏形式比较传统,由教师组织学生参与缺乏师生互动以及师生角色的相互转换;游戏内容比较单调乏味和陈旧,基本上都是老狼几点以及老鹰捉小鸡之类的传统游戏;游戏展开不能够足够引起学生的兴趣,由于游戏的内容缺乏新意,学生对游戏的兴趣不高,课堂组织的积极性相对较差;游戏的作用不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念,没有全面的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只是单纯的作为课堂教学任务……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提出一种创造性的运用体育游戏进行教学。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小学体育课中,游戏逐渐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进入21世纪后,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体育教育淡化了测试的甄别和选拔功能,着重从学生角度出发,以“个人身体练习”为主要目标,激励学生主动参加经常性的体育锻炼,达到身体、心理的全面健康。在新课程中,体育游戏的位置就更为突出了。在体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实践中,体育游戏对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是指体育课教师组织学生,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发挥个人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预定任务的一种方法。采用体育游戏这一方法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情感和活动的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把作为载体的游戏作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学生在游戏的氛围内,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预定教学目标。
2体育游戏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 趣味性。游戏应有趣味,体育游戏可以引导、培养、激发游戏者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得到心理的满足,并对某项游戏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游戏名称、游戏方法、游戏规则、奖励办法要不断推陈出新而富有新意。
二 群众性。有喜 闻乐见的个人体育游戏,又有为集体争光的体育游戏,有婴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学校体育游戏,还有社会游戏,休闲娱乐的家庭体育游戏。
三 教育性。体育游戏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使德育教育、智育与教育、体育教育、融为一体使参与者的身心素质寓体育游戏之中。
四 竞争性。在游戏过程中,在规则要求下,使参与者充分发挥智能、体能战胜对方,优越感到成功的不易和成功的喜悦,同时使失败者有再战的激情,培养不服输的精神。
五 公平性。体育游戏要有严格的比扫制度,使游戏者在利益均等的条件下进行公平的竞争,郸规则不要复杂。裁判员要做到公正、准确、严格、认真。
六 科学性。创编的体育游戏符合人体自然生理规律及健康的需要,要适合各年龄段人群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职业特点,身体状况,合理创编体育动作与游戏情节。
七 实用性。适合全面增强身体素质,适合提高游戏者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培养终身对体育的兴趣,有利于健身防病、治病及调解紧张的学习和工作节奏与气氛。
八 安全性。场地器材设置合理,游戏队形组织合理,动作难易设计因人群而异,运动量安排合理,使参与者在安全的条件下参与游戏活动。
游戏作为课程的主要部分 其意义具有多样性。首先,课堂教学以游戏为主能帮助少年儿童认识社会和认识自己。因为少年儿童在游戏中通过模仿各种社会角色可以学会处理人际关系,遵守社会规范,适应社会生活。特别是在一些集体游戏中,少年儿童需要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一些规定性的动作。这对养成少年儿童集体生活的习惯,培养集体主义精神,都有显著的作用。其次,少年儿童通过多种体育游戏使自己的身体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各器官、系统的肌肉得到必要的活动,从而有利于身体的生长发育; 同时能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和劳动中所需要的走、跑、跳、投、攀登、爬越、搬运等实际活动技能,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生活能力。最后,学生可以自行创新游戏内容,或在传统游戏的基础上加以拓展,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
3体育游戏教学的理论依据
体育游戏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娱乐身心、陶治性情为目的的一种现代游戏方法。现今素质教育时代,课堂改革的需要,快乐体育及终身体育的提出,更给体育游戏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前景。
3.1符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
小学生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神经过程兴奋与抑制不均蘅,兴奋大于抑制。兴奋性容易扩散,这种生理特点导致的结果就是小学生易于疲劳,而在短时间内又可以迅速恢复。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教学则显得课堂十分单调如意产生厌倦感,教学效果自然不会理想。而游戏本身多局有的竞争性、多样性,容易激起小学生的强烈兴奋。能够促进教学气氛,提高教学质量。体育游戏一般是以获得成功、胜利为目的。有与同伴竞争而获得成功。,也有与自身竞争获得成功。既有身体方面的竞争,也有心理方面的竞争,因此体育游戏竞争性的特点,能增强学生心理的承受能力,调节能力,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具有很好的锻炼作用。在游戏的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求胜欲望,使之积极思考,顽强拼搏,勇于胜利。
3.2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
兴趣不但是学习的前提,也是进行体育活动的前提,有了兴趣这个好老师,才能让儿童更多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游戏是学生的天性、权利,是他们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他们十分喜欢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教学内容的编写可游戏化、竞争化、趣味化。课堂设计得趣味性强,就是意味着教学成功了一半。游戏针对性强,难度不大的、活动量适中的、同伴交往频繁的内容,使学生能够较轻松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体验成功的感受。所以体育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新异感特别强烈,接受新鲜事物,他们能在不断更新的教学内容中获得乐趣,提高帮助他人、配合他人解决问题的能力。
3.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具有合作的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受到群体其他成员欢迎的重要因素。体育游戏大多是集体活动,由全班同学一起参加,要求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承担一定的责任,在协作中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分工明确而且需要相互配合。这种性质的游戏通过人与人的交往,通过共同完成任务并在一起分享承担结果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体育教学中,一次接力跑,一次游戏,如果没有同伴间的合作,单凭个人力量是很难取得胜利的。伙伴的默契配合、劈刺的情感交流甚至只是加油的呐喊,都非常重要,在游戏的过程中,除了锻炼身体之外,使得小学生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
3.4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创新能力对于现代社会的成员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体育游戏形式多样,富于变化,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发挥空间。单就短跑训练而言,就有欢迎面接力、换物赛跑、十字接力赛等形式。但即使是一个很有趣的游戏,如果只是机械地重复,时间久了学生也会感到厌倦。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可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编创一些游戏环节,由于游戏中有学生的创造,就更能提高学生的速度和步幅,激发起他们参与的欲望,这时教师再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充分的肯定,就能使学生的学习被动变为主动,由消极变为积极,由平淡变为突出。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水平一至水平三之间 对该阶段的学生进行研究,发现该水平段的学生好奇心强 自我意识和班级集体意识逐渐形成,,自我评价意识逐步得到发展,愿意摆理由讲道理,智力和体力相结合能力得到发展。在充分了解该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产生的源泉后,从培养学生兴趣着手着力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结合实习期间的学习和调查所得,谈谈在课堂中如何运用游戏启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
在游戏内容的选择上,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学生求知欲的源泉。一个新的游戏可以直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传统游戏的基础上加以拓展比如“贴烧饼”这个游戏原先的游戏规则是根据学生的数量安排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由学生推荐或教师指定两个人选一个追一个赶,直到被追的人贴到下一个人或被追上的人反追刚才追他的那个人。在这个游戏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形成一个新的游戏,游戏的规则是前面一个人在跑的过程中做出各种动作,后面的那个人在追的过程中必须模仿前面同学的动作,在模仿成功的基础上继续追赶。这个拓展的游戏在实习期间的课堂实施过程中,发现能够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好奇心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课堂效率明显提高,多数班级在体育课之后的课间活动自行组织了这个游戏,并传播到其他年级,游戏的课堂意义得以体现。所以游戏内容的选择以及内容的创新是引起学生兴趣的关键所在
在游戏的形式组织上 打破传统的教师组织学生的执行的模式,教师不再是独立于学生存在的,教师加入学生的游戏行列中,在游戏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集体意识和协作他人的意识,师生共同完成游戏任务,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信任教师并愿意与老师成为朋友。这一组织形式有利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形成与师生关系的维护。
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健康的心态、坚定而顽强的意志,也是学生学习兴趣得以形成、巩固和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条件。现在的孩子由于生活的环境等各种各样的原因,心理承受能力不高或欠缺,这对学习和生活造成潜在的威胁。而体育游戏以丰富有趣的活动形式,在竞争中频繁出现胜负结果,使每一个参与者都能感到有获胜的可能,从而达到提高自信心、鼓舞士气和改善心态的目的。
学生骨骼肌肉茁壮成长,特别是下肢骨骼的增长,比身体增长还要快。学生肌肉发育尚不完全,含水多,肌肉纤维较细,肌腱宽而短,关节的软骨较厚,关节囊韧带薄而松弛,关节周围肌肉较细长,关节的伸展性活动范围较大,牢固性较差,容易发生脱臼。因此在体育游戏的选择上不易进行剧烈游戏活动,多进行下肢的力量练习如小兔过河采蘑菇,青蛙跳等等,并且选择任务型的游戏,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同时学生神经系统调节心脏活动的功能已发展完成,血液循环比较快,心跳较快,应防止心脏负担过重和体力活动过度。
学生属于人体发育的童年时期,身体发育处于相对平稳阶段,身高、坐高、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等指标开始突增,女生均早于男生。学生安静时脉搏均值比水平一期间相对减少;女生血压指标增长迅速;肺活量均值男女生都有递增但差异不大,男生稍大于女生。学生身体素质指标均有提高,速度、腰腹力量、柔韧、速度耐力素质指标为水平二学生的敏感期,既关键发展时期。学生骨骼成分中胶质较多,钙质较少,可塑性较大,富弹性,坚固性较差,不易骨折,且容易弯曲变形、脱臼和损伤,选择的游戏内容要特别注意身体姿势的培养。学生肌肉中含水率较高,肌肉细长而且柔嫩,因此,要多安排中、小强度的练习活动,不易选择静力性或爆发性练习较多的游戏。在游戏的选择上重点放在耐力和柔韧方面,例如“过小桥”(身体反弓做桥)“快快拔萝卜”等增强学生的心肺功能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学生属于人体发育的少年时期,身体发育处于增长率高峰阶段,发育指标的增长出现第二高峰。身高、坐高、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等指标达到高峰。因此,水平三学生属于身体发育的最高峰时期。学生身体素质指标均有提高,速度、腰腹力量、柔韧、速度耐力素质指标为水平三学生的敏感期,即关键发展时期。在游戏的选择上加大力量与耐力的训练如花色拔河和接力对抗赛。13岁时,静力性耐力和爆发力也开始为敏感期。部分女生月经初潮的年龄,恰好是女生素质增长波动起伏或下降的阶段。女生由于月经初潮的到来,引起生理、心理上的一系列变化,给女生素质发展带来一些困难。
因此,水平三应开始对部分女生注意区别对待。学生处于敏感素质发展即将交替的阶段,速度、灵敏、柔韧等素质的最佳发展阶段快要过去,力量、耐力等素质的敏感期即将到来。特别是大肌肉群的发展时期,也将向大小肌群同时发展的时期过度。学生的心脏仍属于小学生的特点,脉搏频率较快,但心脏发育十分显著,已开始进入青春期的特点。因此,适当加大运动量,会使学生的心脏容积和心脏功能得到显著发展。
体育游戏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因此在选择体育游戏时,必须首先考虑游戏的目的任务,是否能增强学习体质,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技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其次,必须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与教学任务紧密结合的同时,突出游戏的思想性、教育性。体育游戏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如果因为游戏而出现伤害事故,而给学生的肉体和精神带来痛苦,影响学生其它课程的学习,就违背了体育游戏的根本目的。因此安全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组织体育游戏时要严格贯彻安全性原则,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看设计的游戏是否容易引起伤害事故;二看游戏的组织教法是否合理?在使用投掷或负重器械时,要考虑避免因器械使用不当或掷出、拾回投掷器材的时机不妥而发生的伤害事故。三看游戏规则的制定是否严谨?如“反应追拍”游戏中不准推撞或重拍游戏者,跑动的线路也要予以规定,以免发生伤害故事。四看场地的安排是否考虑了安全因素?如每队、每人之间的左右距离、前后间隔是否恰当,在狭窄的活动场地中,还要考虑避免因周围的障碍物引发的意外事故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体育兴趣,体育学习就有了明确的指向,容易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有了体育兴趣,才会欢快地徜徉在我们的课堂。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泉,游戏是凿开这个源泉的大斧。用游戏这把大斧,凿开学生兴趣的源泉,带领学生遨游我们的体育课堂。
[1]于素梅,李伟,张玉霞主编,新课标小学体育课游戏创编和教学设计[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8:003
[2]乔凯.体育游戏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9.20
[3]李玉飞.浅谈体育教学对加强小学生心里健康的研究[EB/OL]
[4]陈光绍.体育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浅议[I].体育科学研究,2003.1(18):76—77
[5]罗竞媛.小议体育游戏教学中的团队精神的培养[J].时代教育.2007.7
[6]蔡菡.游戏与儿童心理健康[J]山东教育,2007,18(28):49—50
[7]钟康:谈游戏化教学在小学体育课中的应用[m] 吉林教育2008年第13期
[8]赵雪荣 浅谈小学体育游戏教学[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