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922
post:491922

张娟 《认识厘米》期初论文

  • 发布时间:2013-02-21 10:20
  • 作者:杨婧
  • 点击量:

认识厘米

南师附小    张娟

教学内容:生本教材(书P99)

教学目标: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3、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小研究(附后页)

二、课堂合作学习

1.吴鹏跃主持交流第一题

观察尺子,上面有什么?

小吴:尺子上有一些线和一些数字。谁来和我交流?

A:那么线叫刻度线。

B:这些数字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C:还有厘米两个字。

D:从0到1是一大格。

小结:刚才小朋友们观察得都很细致,那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刻度线。厘米是常见的长度单位。有一点老师补充一下: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2.孙诗雨主持交流第二项的第1题。

小孙:正方形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老师适时加入:小研究上的题较简单,老师只是提供一些研究参考,看看谁研究得较深入。

A:我还能找到很多1厘米。

B:我也能找到,比如:1-2是1厘米、2-3是1厘米……

C:我来总结一下:两个数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D:应该是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小结:靠在一起的两个数叫做相邻的两个数,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老师:那你还能找到几厘米呢?同桌之间说一说。

小孙: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A:我的指甲盖长大约是1厘米。

B:田字格的边大约是1厘米。

C: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老师巩固1厘米的表象。

(1)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2)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3、李承昊主持交流第二项的第2题。

第2题(试一试,量一量。)

左边的线段

长(    )厘米

说一说:

你是怎样量的?

数学书的长

大约长(    )厘米

数学书的宽

大约长(    )厘米

A:我想说说量的方法:把尺子对准边就行了。

B:我来上台演示我的量法:0刻度对齐边的端点,再看最后对着几就行了。

C:我想提醒小朋友数学书长的边叫长,短的边叫宽。

D(小丁)我画了三种方法,我来考考你们是否理解了。

孩子小研究上借用的是书第100页第2题:下面哪种测量方法正确。

老师:看来小丁在家认真研究了物体的测量方法,而且她心中有数,知道哪些量的方法是错误的,哪些量的方法是正确的。

小结:测量要测量物体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认识厘米》小研究

一、观察尺子,上面都有什么?写下来。

          

二、学一学

1、

正方形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试一试,量一量。

左边的线段

长(    )厘米

说一说:

你是怎样量的?

数学书的长

大约长(    )厘米

数学书的宽

大约长(    )厘米

3、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测量时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教学反思:

“有价值的”数学应与生活密切联系,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的“做数学活动”中产生,方法的选择也让学生在“做数学活动”中领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本课教学时,出现多样化的解决问题方法后,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体验,学生有了从“刻度0”开始测量就可以直接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的结论,我让学生用软尺量自己的身高,臂长,座高,腿长等,学生通过活动发现身高与臂长相同,座高与腿长相同等等,再次深入体验从“刻度0”开始测量的优越性,对从其他刻度的测量方法有一种笨拙之感。学生在多种方法的比较中,构建出一般的合理的测量方法。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真实生活情境中问题的能力,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思考过程,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科学的,合理的测量方法在学生的体验之中不知不觉地生成。

在我的小研究上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

小研究第2题(试一试,量一量。)

左边的线段

长(    )厘米

说一说:

你是怎样量的?

数学书的长

大约长(    )厘米

数学书的宽

大约长(    )厘米

(李承昊)下面由我来主持交流小研究第2题,谁来和我交流?

生A:我想说说量的方法:把尺子对准边就行了。

生B:我来上台演示我的量法:0刻度对齐边的端点,再看最后对着几就行了。

生C:我想提醒小朋友数学书长的边叫长,短的边叫宽。

生D(丁紫桐)我画了三种方法,我来考考大家!

孩子小研究上借用的是书第100页第2题:下面哪种测量方法正确。

小丁:请看我的第一幅图,你们认为对吗?

生1:这种量的方法是错的,应该把0刻度对准着开始的地方。

小丁:你判断得方法是对的。

小丁:那么请看我的第二幅图,你们认为对吗?

生2:这种量的方法是对的,因为你把0刻度对准着开始的一端。

小丁:你说得很好。

小丁:最后看我的第三幅图。

生3:你的最后一种量的方法也是有问题的,虽然0刻度对准了书的一端,从但是尺子放歪了,所以也是不对。

小丁:你们学得都很好。谢谢大家,这题就交流到这儿!

老师:看来丁紫桐小朋友在家认真研究了物体的测量方法,而且她心中有数,知道哪些量的方法是错误的,哪些量的方法是正确的。

小结:测量要测量物体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合作者。只要教师敢于放开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