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一面可以休矣
——浅谈如何写出个性化学生评语
张开泉
在我小的时候,成绩册上基本都是“该生一贯……”式的评语,前面是优点罗列,后面是缺点一句。像我,除了记住了几个千篇一律的“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或者“戒骄戒躁”之外,我实在不知道我在老师眼中是个怎样的学生;说老实话,还是当年老师随口的表扬和批评我记得更清楚些。
千人一面的评语,真像个鸡肋,不看也罢。
曾几何时,评语发生了改变。当初冷冰冰的、说教式的、第三人称的“该生一贯……”,悄然变成了温情的、近距离谈心式的、第二人称的“你是一个……”——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一改几十年的文风,令人欢欣鼓舞。
可是看多了、写多了,就会发现,如果老师平时对这位同学了解不多,没有好好观察研究,那无论换成什么人称,所写出的评语依然是空洞无物,毫无个性,是典型的 “换汤不换药”。
可有人就要你这个“毫无个性”!于是乎,网络上种种帮助写评语的软件或网页就“应运而生”了。
几年前就流行的“写评语软件”,今天特地找来看了下,其实就是一种无聊的语言拼搭小游戏。譬如笔者随意下载的下面这一款《学生评语编辑系统5.4》:
你看,做的还是很精致的,有印象、上课、作业、学习、班务、交往、特长、问题和希望共9大类,每一大类都有N句现成的语言,长短不一。如果每位同学按照这个软件来写,文字自然是没有问题的,字数更是没有问题的,可是这写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吗?我看不像,只像肯德基快餐店出厂的鸡翅膀和鸡腿,虽然简捷方便,却无甚营养,更不可能有什么生命力。
人是万物之灵,是一个整体,这样的评语就像把人切割成9大块再进行物理性的拼搭,只有“死肉”,哪有活人?真的有点“缝合尸体”的感觉。这样的评语哪里会关注什么学生的个性呢?只有评语的“程式化”罢了!
还有更方便的。就是找到《小学生评语集锦》等这样的网页,上面有多达几十条乃至几百条的评语,供直接对号入座,譬如也是随便“百度一下”的这个《小学生评语汇总165条》:
如此165条,确实是把评语常用的语言研究透了,确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也确实没有把人“肢解”掉,但,我们的学生能一个个对号入座吗?只有呆板生硬的“脸谱化”罢了!
我们需要鲜活的语言来评价鲜活的个体!我们需要真正写人的评语!
想起了臧克家先生为斯霞老师写的“评语”:
一个和孩子常年在一起的人,她的心灵永远活泼像清泉;
一个热情培育小苗的人,她会欣赏它生长风烟。
一个忘我劳动的人,她的形象在别人的记忆中活鲜。
一个用心温暖别人的人,她自己的心也必然感到温暖。
这是多么高,又是多么好的评价语言啊!他把敬爱的斯霞老师的特质鲜明而凝练地概括出来了。是的,斯老师与学生在一起长达68年,当年的新华社通讯《育苗人》写的就是她的事迹。她有一颗永远不老的童心,她会欣赏孩子,呵护孩子。孩子们也永远记住了她,她给孩子们带来爱与温暖的同时也收获着爱与温暖。
这样的“评语”,这样生动而又深刻,精彩而又精辟的个性评语,难道不是我们当下应该学习的吗?
窃以为,人人都明白教师的教育主体是人,是“活泼泼的”个体。评语既然是对这样的个体进行的评价,也就应该具有“活泼泼的”的特征。如何才能写出这样个性评语呢?光凭一支任性的笔就可以写好吗?笔者作为一线教师,结合自己的实践,有如下思考,愿与广大同仁商榷:
1、 评语不是一天就能写成的
如同“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的那样,对一个学生一个学期表现的评语也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首先,评语需要长时间仔细的观察和揣摩。之所以要观察,是必须要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不过这里所说的观察是广义的,并非时时盯着看。我们的学生每一天在学校,在课堂的点点滴滴,都是教师观察的材料。听其言,观其行,察其态。不过,这还不够。我们还需要从更多的方面去了解。有人说,要了解一个人,看看他身边的朋友就知道了。这话不假。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孩子父母那里了解他在家的表现,从任课教师的口中来了解他在学科中的表现……俗话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一个人,才能更加全面,更加客观,这样写起来,我们的内容就不会空洞,不会有偏差,而且可以写出镜头拍摄似的细节,可以写出一个立体的、有生机的人。
在我给我班蒋xx 同学写评语前,脑海中立刻就会想到她每次都急着把写好的字给我看,期待我评价的样子。作文也是如此;也会想到她专注练字,苦苦思索作文的模样。因此,写出以下的评语便很自然:当你迫不及待地把你的书法拿到我的眼前,当你满怀期待地把你的作文放到我的身边,我知道,你已经彻彻底底地爱上了中华文化——这是多么令人欣喜的事情!你的专注,你的用心,你的努力,你的投入,都因为它而有了根、有了魂!……
当然,掌握了足够多的材料,还要学会“归纳法”。观察了一学期,我们还要能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揣摩,并能够撷取他们身上最能反映其个性特征的词语,做概括性的总结,总结出属于个体的一个或几个关键词,便于正式写评语时展开或罗列。像我班的班长马xx,似乎什么都好,但我还是给她概括出“笑语盈盈、落落大方、胸怀宽广、进退合宜”这四个关键词,作为她这一学期来给老师同学留下的最深印象。然后再选择一个方面适当展开,就显得有点有面,重点突出了。
其次,评语需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变化”之处。如果教一届学生多年,每学期都要写评语,难度无疑是最大的。因为人还是那个人,性格还是那个性格,写出来往往发现与上学期无异,感觉是无聊的“复制”“粘贴”。其实,这一方面可能是缺乏细致地观察,一方面是没有看到点子上。在我看来,每学期的评语应该要写到学生的“变化”之处,这才能避免雷同。哲学上说:一切都是运动、变化着的。这话不假。其实小孩子的变化是最大的,无论是容貌、身形还是做人做事的态度等,可谓时时再变。
一段时间不认真写作业的孩子,因为换了个同桌,在榜样力量的驱动下,开始有目标了,作业也学着同桌很认真地写了;一个不喜欢美术的孩子,因为换了个老师,她渐渐地爱上了吹竖笛,平时下课都不由自主地摸出来练习一曲;当然,也有平时一直很专注听课的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出现了矛盾,父母谁也不管,导致她上课时逐渐变得魂不守舍,甚至答非所问;也有四年级前都很好的一个孩子,到了五年级因为身体的发育,心理的朦胧,导致了上课的眼神游移,成绩的直线下降……
这些变化,如果我们做个有心人,把学生找来我问一问,或旁敲侧击地向他最好的伙伴以及家长作了解,原因会很容易找到。进步的,我们在评语中要激励;退步的,我们在评语中要策略地点出来。这样的评语对学生才有作用。我曾经给一位成绩下降的同学写过这样的评语:
这学期,你变得有些沉默,似乎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其实你的思维清晰,学识渊博,只要愿意交流,还是可以产生许多智慧的火花的。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们希望你展露你的自信,把自己的优势让大家看到、听到、感受到!
所以,如果你希望学期结束能轻松搞定学生评语,那么,你必须要锻炼出一双勤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也就是说,评语可能只需要几分钟就能写完,但写之前必须要下足“慢功夫”。
2、 评语也要“断舍离”
我们在写评语的时候,常常有两大痛苦。一是了解不多,素材太少;二是了若指掌,难以抉择。如果前期准备非常充分,第一大困惑就自然冰消了,而第二个烦恼就成了主流。涌入大脑皮层的素材一时如高速路上的车流,大家都想尽快到达终点,结果——堵车了!我们写这样的评语时,千万不要以为“拣到篮中都是菜”,写到情深都是爱。面面俱到的结果是没有重点,没有个性。而且评语的篇幅是有限的,百十来字的短文实在不能承载太多太多的描述及抒情。怎么办?只有用最简省的文字把最精华的东西表达出来,才能做到要言不烦。但,如何做到?
日本最近有一本书很火,名为《断舍离》。何为“断舍离”? 其概念创始人山下英子认为,留在身边的东西,一定要是最少量,最适合,最好的。要放弃不舍心,剔除身边不再合适的东西。山下英子谈的是人生、心灵,我们也可以借鉴到评语的内容的选择上来。只有分清主次,把最重要的写出来,把大而化之地果断“割爱”,才能突出一个人个性中最鲜明的东西。所以,明白了“断舍离”的道理,我们也就掌握了写评语的一大秘诀。我在给本班一名同学写的评语是这样的:
最欣赏的,无疑是你的真知灼见!每一次的发言,在你侃侃而谈之间,我们总能会收获几许新奇几许惊喜——因为你的直率、坦诚和一针见血。然而,曾几何时,你沉默了不少,似乎褪去了激情与勇气。其实,“天生我材必有用”,勇敢跨过人生的冰河,迎来的必然是美好的春天!
有人可能会说,你这样取舍,会不会“只顾一点,不及其余”,不能反映孩子的全面的状态?其实,有时候什么都写等于什么都没写,何谈“个性”呢?况且没有写到的部分,要么大家都差不多,要么并不重要。退一步讲,即使确实“割爱”了某一方面,来年的评语不正好可以做“补笔”吗?这样的“互文见义”还能避免重复啰嗦,何乐而不为?
3、 评语要突破“公文式”写法
现在想来,我小时候所看到的评语,大多数属于“公文式”的。格式整齐划一,文字中规中矩,没有情感,只有理智。这样“不接地气”的形式和文字表达早已被抛进了历史的垃圾箱。然而,在我们对学生满怀热情、充满爱心的时候,在我们拿起笔来对学生作一学期评价的时候,有没有考虑把“公文式”的思维彻底抛弃,取而代之以更加令人喜闻乐见的鲜活的语言呢?
在我看来,评语也需要在语言和形式上敢于突破,寻求创新。
古人云: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评语固不是要流芳百世,但也要能让家长、学生以及看到的人读起来能感受到教师的水准——知人识人的本领以及高人一筹的文字功底,所以对词句的推敲也不可不慎。
前面我们所看到的“写评语软件”中的语言大多陈腐不堪,充斥着老观念、老思维和老掉牙的语言,这就是典型的老生常谈。试想如果我们仍然沿用这样得的陈词滥调,且不论其没有可读性,就连我们自己写的时候也觉得面目可憎吧?我们汉语是与时俱进的,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即使没有新见解、新事例,至少也应该有一点新语言,让学生不仅得到了鼓励,学会了做人做事,也可以感受一下中国文字的魅力。
笔者根据自己写评语的经验发现,好的评语语言既凝练,又生动;既有大局观,又有小细节;既有秉笔直书,又有修辞点缀;既有记叙描写,又有议论抒情……方寸之间,文采毕现。这固然要对学生有相当的了解和无私的爱意,还必然要有驾驭语言的能力——这需要学习和锤炼。笔者曾有一则评语:
“路遥知马力”,随着时间的推移,难度的增加,你的优秀越来越显现出它超出寻常的含金量。在稳居班级前列的同时,你依然沉稳、专注、踏实、努力,课堂上,你双眸粲粲如星;作业时,你一心孜孜不倦。聪颖+勤奋=成功,说的不就是你吗?
在这则评语中,笔者尝试着用名言的引用、特点的排比、细节的对仗、等式的比喻以及强调的反问等修辞手法,来突出一名优秀学生的品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都兼顾,理智与情感也在其中,有心人自会评判。
另外,写评语一定要用这样千篇一律的形式吗?能不能有多改变?笔者试着用诗、词、赋、古文等形式为某些同学写评语,也取得了出奇制胜的效果。如以下几则:
1、小脸红扑扑,双眸灿如星;发展很全面,为人极聪颖。凡事爱动脑,事理辨得清;发言有灼见,条分缕析明;声音很响亮,大家都爱听。嗜书几成癖,文章有创新;观察很仔细,事事总关情。千淘再万漉,勤奋得真金!
2、平时最爱助人,凡事热情似火!能说会道善表演,酷爱阳光生活。
作文颇有情感,英语从小揣摩。若能再下苦功夫,必能超越自我!
——《西江月·寄语赵xx》
3、不言不语,心中有数。性喜自由,雅爱读书。
心念朋友,寄情仓鼠。语言生动,文章质朴。
声音好听,也爱艺术。心门紧闭,不知何故?
敞开心扉,轻松自如!
4、周xx者,东大教授之后裔。嗜书如命,尝于暑假二月间读书达七十八卷之多,时人甚异之。入学,初试笔,因腹有诗书故,信笔写来,不拘一格,文采飞扬,新意迭出。同窗亦不能望其项背也。然爱语文者则轻数理,爱读书者常忘做题。目下汝虽成绩居班级前列,然尚需兼顾数外,不求状元及第,但求均衡高位发展,可乎?
说了这么多,其实最关键的问题还是需要我们心中有爱,目里有人,肚里有才。有爱,就能自觉地去观察、发现、挖掘孩子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有人,才会有意识地时时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有才,可以将自己的赞美和期望表达得更加富有感染力,让人心悦诚服。
再次重温臧克家先生写给斯霞老师的诗歌式的“评语”吧,我们应该能得到更多有益的启示,写出更有个性和价值的评语来!
说了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