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836
post:491836

李竹竹语文《浅谈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 发布时间:2011-08-31 10:48
  • 作者:李竹竹
  • 点击量:

浅谈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南师大附小   李竹竹              

思维是人类大脑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概括和反映,反映的是从事物一般性到内部联系的规律性。思维是不断发展的,思维的发展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是人的先天生理特征及年龄差异;另一方面是生活环境及教育条件的影响。其中后者是主要的。语文教学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听、说、读、写的要求,都含有大量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因素。只要教师积极挖掘,抓住契机,学生不仅能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而且能发展思维能力,激活创造力。

一、创设宽松课堂环境、培养创新意识。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实施愉快教学,师生关系融洽,双方配合得好,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实施愉快教学,学生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愉悦,情绪饱满。在这种情况下,大脑皮层容易产生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使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如果课堂气氛呆板、严肃、紧张,学生就会感到疲劳、烦躁,如坐针毡,嫌四十分钟难熬,思维就会处于呆滞的状态。

     如何才能营造有利于活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自由、安全、和谐的师生关系呢?不妨试试以下方法:(1)教师和学生打成一片,共同探讨,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2)给学生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想说就说,想问就问,有不同的认识可以展开争辩。(3)尽量取消点名、要求学生立正发言等形式。(4)尽量表演和鼓励不平凡而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5)对学生的作品及意见,不要立即下判断,留到最后让全体学生共同评估。(6)形成学生之间和谐的关系,养成能容忍不同看法的态度,不讥笑他人的意见。除此之外,创造气氛的主导者是教师,学生往往看老师的脸色行事,因此,最重要的也是老师的态度。那么,老师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呢?我想无非两句话,那就是:“微笑和点头,专心听他说”。“微笑”是代表一种亲密关系,是一种“我不讨厌你”或“喜欢你”的具体表现,微笑能解决人际关系固着的现象,是增进师生关系的营养剂,也是教师态度改变的第一个步骤。“点头”表示你接纳或同意对方,是一种鼓励,是一种增强,让对方能继续他的想法,学生看到老师对自己点头,常常会受宠若惊,对老师倍感亲切。“专心”是一种专注行为的表现,老师通过眼神、手势、姿态,以及适当的口语反应等方式,集中精神与学生沟通。专注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观点或想法,也就是说老师尊重学生,是一种强有力的增强作用。“听他说”是一种倾听,除了包含以耳朵听学生的话外,更要以眼神注视学生的身体语言,而且也包含了整个知觉体系。“听”也是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在人与人的相处上,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听,可以减轻情势的紧张与压力,因为不管是一个多么狂躁、愤怒或冲动的场面,当一方在专心倾听的时候整个气氛便已被缓和了。

    教师在平时与学生相处时,就可以用“微笑和点头,专心听他说”的方式,增进师生良好的关系。但我们并不是说在所有的时候都一味地如此做。比如在课堂上,有时会碰到很严肃,气氛很紧张的场面,这时候老师可以用非正式的谈话,也就是说谈些轻松的话题,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也可以做一些有趣的活动来缓和紧张的气氛。

   二、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自主、合作、探究性为主。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主动积极独立的学习,但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凭借自身的主观努力学会学习,形成学力发展个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思维的训练的过程,教师的灌输永远代替不了学生自已的思维。学生只有在读书中学会读书,在说话中学会说话,在作文中学会作文。学习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活动过程。

如果课堂教学的时间大量被教师不必要的讲解,过多的分析,毫无意义的挖掘,翻来覆去的提问等等所占用,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一日复一日,学习的积级性烟消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不会得到发展的。所以,教师只有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让学生有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自主学习,语文课堂教学中,宜采用分组学习的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充分的学习时间,独立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最大限度的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学习的情绪高涨,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他们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监督,互相帮助。教师巡视于小组之间,了解情况,帮助学生理顺思路,适当指导,排除障碍。通过集体交流达到拓宽思路,加深理解,形成共识,共同提高的目的。这样课堂教学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会形成一种内驱力,促进了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讲,学生末必多得。只有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落实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相互配合,相互受到启发,学生才能更好更主动的参与学习的过程,拓宽思路,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一定能得到发展。

三、精心设计提问,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1捕捉提问的时机。在教学中,只有在最佳时机提问效果才最好。所谓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为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排”状态的时候,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对教师的提问能入耳入脑。最佳提问时机,既需要教师敏于捕捉、准于把握,也需要教师,巧于引发、善于创设。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时,及时提问。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的地方,往往是课文重点所在之处,在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要通过采用铺垫性、辅助性的提问,降低坡度,减少难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知识,既能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当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位”时,及时提问。所谓思维“错位”,就是学生对课文内容在理解上的片面性,即模糊认识,教师在学生思维产生“错位”时,应采用反问或点拨性提问能引起学生反思,培养学生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运用正确思维规律,全面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当学生思维缺乏深度时,及时提问。由于学生受阅历水平的限制,他们对问题往往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只停留在一般或浅层次的认识水平上,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时教师要及时发问,步步深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向纵向拓展,深究性的提问,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深探和理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思维水平。

2.设计情境式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所谓温故而知新,那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要有意识地复习与之有关的旧知识。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预示新课题,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极切企盼探个究竟,自觉不自觉地启动自己的思维,而后层层递进,逐步阐述有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去理解新的知识。如此反复,可使学生巩固、拓广旧知,发现、掌握新知,同时使学生有了思考问题的兴趣,进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3.设计发散式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采用发散式提问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有效途径,“发散”是选择一个发散点,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思维去解决同类型问题,即多角度思考、分析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某一问题提出多种解答思路,引导学生按照问题情境去进行发散性思考和理解,另辟蹊径、求取新解。采用发散式提问,教师要精心选择发散点,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切入点思考问题的能力,由点发散,多向思维,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多元性、广泛性,也可以为某些创新提供契机。

4.控制提问时间的“度”。研究表明,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应该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等待时间”与“第二等待时间”。所谓“第一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学生回答,因为学生答问需要一个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只有时间充足,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才会深入,才会抓住要领,有条理的作答,而短暂的思维时间,只能使学生浅尝辄止,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上,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第二等待时间”是指学生回答之后,教师也要停顿足够的一段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迟延评价往往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而过早的评价无论是肯定或是否定的,都会抑制学生的灵感和创造性。

总之,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的方法是多样的。但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才能行之有效,达到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