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在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的运用
一、研究的目的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以诠释教材为己任,自觉或不自觉的把自己摆在主体地位,以讲授知识、记忆知识为基本特征,重灌输轻启发,重内容讲授轻学生学法的指导,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往往就形成了教师“唱独角戏”,一讲到底,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不仅严重的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严重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甚至于消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大家都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进行着不同的探究,这也是大家一直谈论的话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就明确提出,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改革的这一目标被人们简略地称之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自主、探究与合作”。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型学科,它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社会常识,从小培养他们正确观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初步能力,进行爱国主义以及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但是它的教学内容跨越时间长,涉及面广,而课堂的教学时间却很有限,怎样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进行教学?笔者经过实践发现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能取到较好的效果。
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之间在固定或不固定的组内为了共同的学习目的而进行的相互合作,平等交流。学生在学习时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而是与同伴一起合作学习,与人分享学习与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的体验。合作学习的特点就是学习者的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之间是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小组所有的成员都完成各自的目标,自己才能获得成功,这是一种“荣辱与共”的交互方式。
二、学习的方法
1、利用小组调查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教学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学生主体间缺乏交往活动,课堂教学空间呈现“秧田型”模式。学生受到教师的全方位控制,师生全体之间绝大多数是单独交往,忽视多向交往,每个学生个体在课堂中学习,长期的结果是不断强化了学生的自我表现和封闭意识。而在这种意识形成的过程中,学生便不自觉形成了唯书唯上、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这是区别于传统班级教学的最本质特征,它的所有环节都是以此为核心。小组的组建是为小组活动提供活动的形式与空间,教师的讲授是为了提供活动的知识背景。在此背景下,学生不仅要组成合作小组参与教学,而且还要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参与到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中,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如在教学《中国的传统节日》一课时,教师课前布置小组预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课前预习,搜集信息。有的小组对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的活动感兴趣,他们就找来相关的图片、资料;有的小组对傣族的泼水节感兴趣就找来相关的文章。有的小组对壮族的歌婆节的名字感到疑惑,就去查找相关的传说故事。这样每个小组都会朝着自己制定的目标努力,并且在课堂上竭尽全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利用小组竞赛法,培养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孩子对竞赛有强烈的胜利欲望,通过竞赛能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针对孩子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学习的复习阶段我采用了智力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对一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在竞赛中掌握。如在五年级的学习结束阶段进行复习时,我把每一课的学习重点用PowerPoint制作成课件,并把学生按照学习的分组情况进行分组智力竞赛。竞赛时各组学生对本组的题目积极开动脑筋,他们甚至对其他组的必答题都在争先恐后的抢着答。做法表明利用竞赛法不仅能够培养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所学的知识。
3、利用互相提问法,突破重难点的理解。
教学过程中,无论哪一门学科哪一课的学习都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社会课也不例外。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难点时,光靠老师的讲解就能突破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小组合作时运用组内或组与组之间的互相提问法对突破重难点有一定的效果。如《戊戌变法》一课的教学,“戊戌变法及戊戌变法的失败”这两部分的学习是教学的重点,通过自己的阅读书就可以掌握戊戌变法的时间、经过、主要内容、结局。但学习的情况如何?教师要及时进行反馈了解信息。我在第一个班级教学是采用“出示应掌握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 回答”的方式进行教学,发现课堂学习的气氛沉闷,学生学得机械,且检查的效果较差。经过反思,我在第二个班级教学这一部分时改变了原来的学习方法:首先给学生留下充足的自学时间,让他们通过读书消化吸收学习的重点,接着进行组与组之间互相提问的方法进行学习情况的检测。我发现这次的课堂气氛和谐而激烈,连平时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都加入进来了,检测的效果比以往任何一课的学习要好的多。
4、利用游戏合作法,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游戏是大多数孩子都乐于参加的内容。游戏除了在体育活动中经常使用,在社会的教学中如果把游戏适当的加入到教学中来,不仅可以增强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之间的分工合作精神。如在教学《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划》一课。我在教学时把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划”拼图带到了课堂,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拼图游戏。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了解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划的位置。由于学习的目的明确,且有拼图游戏可以进行,每一位学生都是兴趣高涨的参加进来。不一会儿,就有一个小组完成了任务,而其他的组有的刚进行到一半,有的一半都没有完成。这时,我请他们来介绍自己小组活动的经验:他们在活动开始之前先进行了分工,两人负责拼、一人负责在书上找出各省的具体方位、另外一人负责按照找出的各省名称来找每一小块图形。大家按照不同的分工进行游戏,所以很快完成了任务。其他的小组听了他们的经验介绍按照他们的方法进行游戏,都很快完成了任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在游戏中了解了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具体方位,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游戏中培养了合作精神,同时也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往。
三、注意的问题
1、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在许多的公开课或赛课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广泛的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造成看似小组的合作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的进行着,但你如果加入到学生的学习中,你会发现他们大多数小组没有在实行有效的学习,拉东扯西的大有人在,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有时教师让学生进行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屑一论的问题充斥其中,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半功倍。如我在《神圣的八年抗战》一课的教学。在学习“全民族抗战”一节,我设计了小组讨论的环节,让他们围绕“有哪些人加入到抗战中来,他们是怎么做的”进行讨论。虽然大家看似在认真讨论,当我走下去一听,才发现原来我提出的这个问题没有思维容量,学生不屑一论,没有讨论的兴趣,反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2、合作学习流于自由化。
合作学习,本来应该是在教师精心的组织下,学生间有序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形式。这种学习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技能。合作学习强调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满生命的活力,但绝不是放任自流。如果我们在进行社会合作学习时,一味地突出学生的“自主”,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老师只做一个旁观者,那么,这样的“合作学习”根本不能使学生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因而也只能流于形式,成为自由化学习。
3、合作学习引导不够。
我们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当问题一出现,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如果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匆忙展开讨论,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我观点。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
4、合作学习课堂秩序的失控。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小学科,常态下的教学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常会出现课堂秩序失控的现象而使得合作学习无法正常进行下去。课堂秩序混乱,容易造成学生发言七嘴八舌,听不清究竟谁的思维不严密,谁的思维缺少条理性的现象。如《节日民俗》一单元的学习。节日是我们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学生对节日的习俗也是非常了解的。在小组合作学习和交流时会发现课堂的秩序比往常要差,这就需要教师要具有对小组学习时课堂秩序调控的组织技能,让学生在发散的思维,良好的环境中更有效的进行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我们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力争逐步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