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771
post:491771

董玄期初论文

  • 发布时间:2014-09-04 15:00
  • 作者:董玄
  • 点击量:

新课改下美术课堂范画探究

         范画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那么何为范画?“范画是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路,有效地进行创作的途径。”换言之,范画是指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将自己构思、创作、完善等艺术创作环节展示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演示得到启发和灵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学生学会美术表现的方法。

本文将就笔者一年的实践经验和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相结合,初步尝试总结了以下小学美术课堂中经常会运用到的范画类型:

一、分步演示性范画

这类范画是小学美术课堂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范画类型。所谓分步演示即指在课堂上,教师将完成表现对象的整个过程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能够清晰准确地理解每一个步骤,从而打消学生在创作前的畏难情绪,也可以降低学生在创作中因为不理解过程而产生的困难,最终达到完成教学目标、学生轻松学习的目的。

这类范画在使用时要注意,第一,步骤清晰明确。教师的演示需要条理清晰,将每一个步骤都明确地展示给学生看。第二,讲解步骤时语言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由于此类范画是由教师独立完成,而对象是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小学生,如果教师的语言再平淡无奇,最终只会产生学生自己画自己的,那么范画所要达到的目的完全不能够完成。教师的画是视觉上的吸引,配合教师抑扬顿挫,甚至可以是讲故事性地语言,给予学生听觉上的刺激,那么范画的效果会事半功倍。

这类范画形式会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的方式(一次性完整作业和分环节作业)分为两个大类:

1、 一气呵成式

所谓一气呵成式,就是指在学生一次性完整作业前,教师将完成作业的完整过程全部呈现给学生,之后学生可根据教师的步骤完成作业。

2、 陪伴式

所谓陪伴式,就是指学生在分环节作业时,每一个步骤前教师相对应地演示该环节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方法和技巧。在一年级的《这是我呀》一课中,我就采用这样的范画方式,让学生能够清晰了解自画像的步骤,降低一年级学生对于画人的畏惧感。

分解细化对象,通过教师的“分解动作”,使学生掌握绘画的过程和技法的范画类型。在本课中,“老师的自画像”贯穿课堂,将其结合教学设计分为两大环节完成:

首先,头部。分三步完成:1、学生描述教师的外貌,让学生首先学会口头表达人物特点;2、教师按照学生的描述来完成头部的描绘,使学生清晰地明白具体步骤:脸型→发型→五官,并且将脸型简化成学生所能掌握的长方形、圆形、三角形,将发型又分为男生、女生常见的发型提示出来;3、提示学生找到教师脸部最与众不同的部分——黑框眼镜,鼓励学生大胆、夸张地突出自己的特征。其次,身体。教师通过教会学生抓住道具、服装、背景等表现自己的梦想,教师以歌星为例,歌星的职业道具中最有特点的就是“麦克风”,背景可以画上舞台和五线谱等。学生边看教师在黑板上分步范画,边听教师的有问有答式的讲解,笔者发现全班几乎没有学生只顾低头自己画的,这样的范画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课前,笔者很担心一年级学生对于画“人”的畏难情绪,因为在平时的课堂中,很多学生都避免画人,又或者画出来的人都几乎相同,但是这次的课程是自画像,教学目标就要求要学会如何生动表现自我的特征,如何让学生学会抓住自己的特点是这堂课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但是通过分步骤的示范技法,大部分学生在看完老师如何从脸型能较好地表现自己的外貌特征和梦想。

二、互动启发性范画

小学生与初高中生有着比较大的区别,在课堂集中能力的控制上比较弱,对于课堂的集中时间也比较短。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看见教师还在讲台上“拼命详细”解说步骤和要领时,许多学生已经自顾自地开始了他们的创作,对于老师讲解的方法和技巧根本没有心思去掌握,长此以往会影响教学效果。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其启发性的互动范画,让学生参与到教师做范画的过程中,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这类范画由教师提供创作时需要的素材,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选取创作素材,根据教师的提示和规则进行创作,如此大大拓展了学生自由构思、独立创作的空间,有很强的启发性。

同时,我们在使用此类范画时要注意,首先,教师要为这类分互动启发性范画准备好大量的素材。因为学生在创作时,收到时间、能力等的限制,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可能无法想到或者想到了却无法表现,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大量的准备各类相关的元素,以便在课堂作业时的使用。其次,在这类范画时最好先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地氛围和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里放下包袱,大胆尝试。最后,教师要注意适时给予学生技巧和方法上的帮助。及时教师课前准备了大量的元素,但是学生的许多创意是教师在课前无法预测的。对于一些技巧上的困难,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及时给予技术上的支持,这样学生才不会让学生知识止步于“想到了”,而“做不到”,给学生的下次创作造成不良影响。

这类范画也比较常见,笔者常常将这类范画用于偏向设计的创作中。比如在三年级《想象中的怪兽》一课中,笔者强调了一种创作自己喜欢的怪兽的方法——加加减减法,即首先在画纸上画出自己喜爱或者是熟悉的小动物,然后根据自己设想的怪兽所具有的特异功能,在已经画好的小动物上进行添加或者删减,比如顺风耳,就可以加上好几个大大的耳朵等。为了增加学生创意的趣味性,在课前笔者就准备了两个基本的动物形状:狗熊和长颈鹿,然后又准备了各种各样的“零件,比如兔子的耳朵、天使的翅膀、小猪的鼻子,羚羊的犄角……最后全班分成了4个大组,每个组派出2个代表,在黑板上直接来进行“加加减减”,最后评比出最佳创意奖。在这个过程,学生开心地讨论,小代表上台拿着各种各样的小零件比划着,班级里不时传出一阵一阵开心的笑声,因为学生自己创作出的小怪兽真的很奇特很搞笑。最后每个小代表对于自己所添加或者删减掉的“小零件”都给予了解释,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的能力。这样的过程也让学生真正地理解了“加加减减”的方法来创作怪兽。

三、对比感悟性范画

对比范画主要用于在绘画方法上正误的对比判断。有学者这样评价此类范画:“这样做,一方面向学生揭示了一些容易走的弯路和常犯的错误,让学生在教师胸有成竹的展示中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在比较中使学生对何有一个比较肯定的、明确的鉴别,成为学生从知其然的感性认识飞跃到知其所以然的理性认识。”

其实美术创作并非像数学题一样有绝对的是与非,只是在方法和技巧上有优与劣之别。尤其是针对小学生,循循善诱的讲解,有时候在小学生的课堂中往往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学生对于教师所说的“这样不好”,“那样不合适”不能够完全理解,所以教师在学生创作前就将不同方法和技巧表现出来的效果图展示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自己感悟,最终选择一些比较适合的方法,这样的方法更具有说服力。

在一年级的《这是我呀》一课中,涉及到自画像的构图要求,于是笔者就采用了对比感悟性的范画。在本课中,适应分层作业的需要,首次作业的构图很重要,于是笔者出示了虚拟人物“小豆豆”的两次作业,其中一幅是较为恰当的构图,即将自画像的头部放在了画纸的上三分之一处,并且画的很饱满;另一幅则是学生容易出现的不太适合的构图,即画的很小而且画在了画纸的一个小角里。两幅范画对比,让学生自己感悟、辨别,让学生在动笔前养成良好的构图习惯,也为后续作业打好基础。对此,笔者也在所教班级进行了实验,发现在使用了对比感悟性范画的班级中,大部分学生能够选择较为适合的构图,而在没有对比范画提示的班级中,有很多学生的构图不是偏大就是偏小,又或者是“偏居一隅”。

四、激发拓展性范画

激发拓展性范画,是指在开放式的绘画主题时,在绘画形式、方法、工具等方面给予学生拓展性的启发。这类范画一般用于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会了某一表现方法或者表现形式后,教师再通过图片、实物展示的方式给学生另一种艺术形式的熏陶和感染。众所周知,美术课堂教学往往因时间、地点、工具和学生人数等客观条件的约束,不能够将所有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教给学生,并让学生在课堂内完成。那么可以通过激发拓展性范画来弥补这样的空缺,让学生了解方法后,利用课余时间去完成。

这类范画,无论是“家常课”还是“公开课”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为这样彰显了美术新课标的创新意图。比如前文提及的《这是我呀》,课堂上教给学生的是绘画表现方式,其实通过彩纸拼贴、纸粘土、水果都可以做类似的自画像的表现。于是笔者就将这些方法找到案例图片,纸粘土和彩纸拼贴笔者还自己做了实物示范,在展示时学生很多学生都很幸福,尤其是彩纸拼贴的方式,很多学生都开心地说回家后要自己做一个全家福,我想这样的范画就达到了拓展学生思路的效果。

五、结论

由此可见,范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专家就总结:“范画能够增项学生对美术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其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范画能够欣赏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范画能更好地将美术创作的技能技巧传输给学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范画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其创造能力……”的确是这样,范画的使用是美术教师尤其是小学美术教师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它能够将“绘画的知识、表现的技能”用最为直观的方式有序清晰地展现给学生,从而达到良好的美术教学效果。作为刚刚涉足小学美术教学的新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仍然需要灵活综合掌握各种范画方式,并且勇于探索发现新的范画形式,让自己的美术课堂更加的有效高效、丰富多彩。

 

下一篇:樊敏期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