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767
post:491767

姚萍期初论文

  • 发布时间:2013-09-12 09:50
  • 作者:姚萍
  • 点击量:

这样的课堂是为“有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的,失去了爱,教师成为传播知识的机器,学生成为吸纳知识的木偶,课堂成为毫无生机的工厂,失去了爱,教育既失去了土壤也失去了灵魂,失去了爱,教育有何意义?那么,在师生共同学习的课堂上,爱是什么?作为课堂引导人的教师,应当构建怎样的课堂,给予学生怎样的爱?

   

    一、爱的源泉——对于知识的追求

    当今的学校教育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以课时为载体来实现的,每堂课短短的40分钟时间,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在每个这样的40分钟里,学生会有许多的 “我知道” 、 “为什么”,还会有一些在教师看来是“瞎胡闹”的现象,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想,学生能有这些反应,恰好说明他对学习有兴趣,对知识充满渴求,教师应当特别注意保护这些求知欲,因为,这是课堂上爱的源泉。

    1、爱上学生的“我知道”

    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在学前教育时就已经积累下不小的识字量,看了不少的课外书,因此在课堂上也比较活跃。一年级下学期有一篇课文叫《春到梅花山》,讲的是南京的著名景点梅花山,因为我们就生活在南京这座城市,于是想向同学们介绍一些南京的历史,就提到了梅花山附近的明孝陵,就在这时,班里一位平时不太坐得住认真听讲的小朋友脱口而出“老师,我知道,我知道南京是明朝的都城,明孝陵是明朝皇帝的陵墓,明朝的开国皇帝叫朱元璋,他的孙子叫朱允炆,后来朱棣夺取了皇位。”我起先对他的不举手就发言的不守纪律的行为感到不满意,但是听他说完后不由暗自称赞,于是对他说:“你说的很对,看来你很喜欢读课外书啊,对于明朝的历史这么了解,老师很佩服你!”听到我这么说,他很高兴很自豪的坐下去,坐姿端正,眼睛有神,这节课听讲也特别认真。本来还想加上一句提醒他遵守课堂纪律的话,但是没有说,因为突然想到,这样的提醒是不合时宜的,一定会冲淡他的自豪感。

    课堂上经常会有学生冒出“我知道”,他们迫不及待高举小手要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告诉老师和同学。“老师,我知道蛐蛐就是蟋蟀。”在我们读“蛐蛐”这个词语时有学生说;“老师,我知道这叫做先苦后甜。”在我们学《蚂蚁和蝈蝈》时,一个班里最调皮的孩子说;“老师,我还知道一首写小雨点的小诗,我想背给大家听。”在我们学习《雨点》时,一个孩子举手说。

    每当课堂冒出“我知道”时,教师都应当尽可能给他们说的时间,让他们畅所欲言,因为,这是在保护他们的表达欲望,而表达欲望是爱的课堂所必不可少的一汪活水。

    2、爱上学生的“为什么”

    众所周知,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以前有学者指出中国人在21世纪为什么不能再培养出杰出英才,因为中国学生会问问题的太少了,能问出有价值的问题的学生就更少了。面对学生的“为什么”,我们应当尊重、鼓励并且激励他自己去探索,帮助他一起去探索。

    目前我只接触了一年级的小学生,在我看来,他们应该是对于知识最渴望了解,心中装满最多为什么的学生,所以当他们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时,我是最开心的,对于善思善问的学生也特别喜爱,即使有时候他们的问题让你不知所措。这里举一个我们组许老师课上发生的例子,在学习《这儿真好》一课时,课文上到一半,一个孩子举手了:“老师,既然说是荒岛,为什么小熊能活下来呢?后来小熊要去种树,小树苗从哪里来的呢?小鹿、小猴是怎么到达荒岛上的呢?”一系列的问题让许老师有些无措,但是内心深处觉得孩子们问得很好,于是交给孩子们自己去讨论到底什么是“荒岛”。许老师的行为呵护了学生的求知欲,保护了他们的提问精神,并且让学生知道了善于提问的可贵。

    学生从小对于外部世界是充满好奇心的,也会不自觉的提出很多问题,并且天生具有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如果老师能对学生这样的精神加以保护和激励,对于学生来说是幸运的,对于国家民族的未来也是有益的。

    3、爱上学生的“瞎胡闹”

    孩子的世界是奇妙的,没有哪一个大人敢说自己完全了解孩子的内心,即使是亲生父母也未必对于孩子丰富的内心有透彻的了解,更何况要面对许多颗心灵的教师。对于课堂内外产生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对于大人眼里孩子的“瞎胡闹”行为,教师不能一味否定,应当多一份理解和尊重,先了解原因再做出评判。

    春天来了,泥土松动,许多小西瓜虫破土而出,引起了部分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的强烈兴趣,他们开始到花坛里、树底下到处寻觅西瓜虫的影子,并且将之带到文具盒里,上课也忍不住偷偷去瞧一下,在他们眼里,这可比书本上的知识有趣多了。和西瓜虫做朋友,把树上的果子摘下来保存,在课本上涂鸦,用铅笔、橡皮和尺子搭积木玩游戏,这些对于孩子来说都意义非凡。我们能够给予的应当是尊重和理解,宽容和鼓励。也许,研究西瓜虫的孩子里会走出一个动物学家,保存果子的孩子里会对植物的世界做出探索,而涂鸦和搭积木会变成一些孩子终身的爱好。有什么理由说不呢?有什么理由说你们就应该只在课堂上书本上努力钻研呢?

    爱的课堂应当充满理解和尊重,有爱的老师是有宽容之心的老师,他们的眼光更加长远更加深邃,能站在孩子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学生。爱上孩子的“我知道”、“为什么”、“瞎胡闹”,便是保护孩子的求知欲望,对于知识的渴求,便是课堂的源泉,将源源不断地滋润着爱的课堂。

   

    二、爱的动力——对于研究的热爱

    如何让课堂充满活力,如何让学生爱上课堂,是每一位教师在不断实践不断钻研的命题。只有师生共同成长和有所收获的课堂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师只有对于课堂教学持续不断的研究,找到新思路、新方法、拓展新内容,才能赋予课堂新的生命力。

    1、以研立教

    教师的教学应当体现出教师对于教材的分析、理解和把握,应当是有选择的教,而不是走教案。要把一堂堂课上得生动又精彩就需要教师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学情。

  例如刚刚进入小学的一年级学生要开始学习汉语拼音了,而很多家长已经在幼儿园阶段让孩子学过一些或者接触过一些,学生对于汉语拼音的掌握程度是不同的,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对于班级汉语拼音学习情况做出统计和分析,要对哪些孩子学过哪些没学过、哪些孩子学得好哪些学得不够好了如指掌,并且根据学习程度对教学内容和要求作出相应调整。让学得好的孩子当小老师,以免重复的学习使得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重点关注没有学过的孩子,以免他们掉队。这样的研究对于汉语拼音学习具有指导作用,在一年级开学初是非常必要的。

    南师大附小提出了“以研立学,因学而教”的教学方式改革,“以研立学”是指学生带着研究的眼光和视野而学习,这是在阐述我们希望培养怎样的学生。而作为教师应当“以研立教”,即教师也应当带着研究的眼光和视野来教学,只有立足于研究的教学才能为课堂带来生命力,才能为爱的课堂注入不竭的动力。

    2、不教而学

    教师都明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而“教是为了不教”也是教师努力的方向,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愿望,便提供了课堂源源不断的动力,这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学习和研究,并且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学生,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研究。现在,学校和教师都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的培养,开展了例如布置课前小研究、前置性学习、课前一问等活动,都能够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探索石子丢进瓶子里水会上升的道理,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乌鸦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喝到水时,孩子们就产生了很多不同的答案:

    生1:把瓶子弄倒,将水倒出来。

    生2:水倒出来就喝不到了。

    生3:可以用塑料袋把瓶口抱住,将瓶子弄倒,水流进塑料袋里,乌鸦就喝着水了。

    生4:我觉得最简单的就是用吸管。

    生5:乌鸦怎么会认识吸管啊,再说吸管从哪儿来呢?

    生6:实在喝不到,就继续找小河。

    ……

    这样的实验和讨论中,学生渐渐产生探究意识。在日常学习中,学生有了这样的研究意识,今后遇到问题他们就会想办法自己去寻找答案。

    有爱研究的老师,便会教出爱研究的学生,师生在课堂上共同研究,相互学习,便是爱的课堂生机勃发的动力。

   

    三、爱的灵魂——对于学习的坚持

    怎样的课堂才是有爱的课堂?穷其本质,应该是让学生爱上学习,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当成一辈子的事。

    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决定了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要关注考试,关注分数,从而势必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以及学习观念的培养,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学生以及家长都是以考试为目的,以找工作为目的来进行学习的,诚然,这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先生存才能有所希望,但是,立足于学生一生的发展来看,我们应当更关注学生对于阅读的体验,对于学习的认知,对于自身内涵的塑造。作为教师,不仅仅应该关注学生的成绩和考试分数,更应该关注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帮助学生去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被评为草根名师的薛瑞萍老师便是这一观念的最好践行者。她开展的经典诵读,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读书,从绘本故事到儿歌童谣,从民间经典到中外名著,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汲取着语言文字的精华,感受着阅读带来的愉悦享受。我想,薛老师的学生是真正幸福的,因为从薛老师那儿,他们学到了最宝贵的真知,即与阅读不离不弃,从阅读中体验生命。能将终身学习的理念注入课堂,爱的课堂便有了根基和灵魂。

 

    综上所述,爱的课堂应当是让学生体会到终身学习的必要性的课堂,教师应当为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而努力探索,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让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可以为整个人生和生命提供营养的资源。教育植根于爱,保护学生对知识的的追求,激励学生对研究的热情,教会学生终身学习,这样的课堂,是为“有爱”的课堂。

下一篇:张薇期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