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744
post:491744

张薇期初论文

  • 发布时间:2015-03-23 16:36
  • 作者:张薇
  • 点击量:

将二十四节气融入语文课堂教育——一种新的主题尝试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张薇

自古以来,人不同于替他生物之处在于人有其精神的存在和延续,有其意义的支撑和价值的衡量,传统话语体系,便是浓缩、记载、传递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在这个体系中,传统价值观、传统节日、传统风俗民情既是对人类生命生活的记载,也是对人类共同生命主题与价值主题的传承。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创造发明,延伸出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将其纳入小学语文课堂中,将是一种新的尝试。

一、            意想: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

据考证,春秋时代,中国已经有了二至和二分四个节气了,(1)到了秦朝,节气增加为八个,到秦汉时期臻于完备。二十四节气不仅具有农业方面的价值,对农事活动和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也具有极强的文化方面的价值。崔玉霞在《二十四节气中的文化底蕴》中说道:“二十四节气蕴含着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习俗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诗词曲赋名篇佳作很多,所反映的内容有农业生产劳动和不同节气里的民风民俗;随景寄情、四时感怀之作;描写节气变迁的自然之景及百姓不同的活动。”

二十四节气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节气已经成为一种民俗文化,传承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立春,人们会把泥土塑造的土牛放在城门外,官府摆上贡品,于正午举行隆重的“打牛”仪式,以求来年丰收兴旺。惊蛰,山东民间有在院内点火生灶的习俗,据说可以驱赶蚊虫。冬至,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冬至时吃馄饨来自于汉朝。匈奴经常骚扰边境,百姓对匈奴部落中“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恨之入骨,便用肉馅包成角儿,取名“馄饨”,以求天下太平。不同时期的文化符号,演变成了吉祥如意的寓意,它们的存在,不仅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农耕文化文明,凝聚了老百姓的生活智慧,也变成一种精神寄托。

日前,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涉及到了二十四节气的简单介绍,如节气歌的介绍,如《清明》一诗的学习,但是对于节气的意义拓展和主题性的学习并没有多少。将节气作为一个主题学习,融入到小学语文课堂中,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意义:二十四节气契合幼儿“自然本性”

儿童是自然、纯真、天然的自然之子,儿童发展遵循一定的自然法则。卢梭所说的自然教育,就是任由幼儿身心自由发展,服从自然规律和法则。二十四节气也是自然本真的奥秘,这一本质上,两者是内在统一和高度契合的,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了解和学习,儿童会揭示出自然的奥秘,发现天气的变化,引起对周围坏境的好奇心,激发不断探索世界的理想。

第一,节气折射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心态

“人具有双重属性,既内含了自然物种生命,在这一基础上又创造了支配生命具有文化属性的‘类生命’。人之所以与动物不同是因为人具有学习的潜能,通过学习可以获得超越个体第一自然的第二自然,即类群体的能量——文化”(2)(虞永平。学前课程的多视角透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人类开始在创造节气时作为具体的农业生产的指导原则,形成了农谚,在代代相传中将这些农谚在生产中检验,精炼,促成歌谣,很多农谚和歌谣都体现出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的积极乐观大气。如“寒露草枯雁南飞,洋芋甜菜忙收回,管好萝卜和白菜,秸秆还田秋施肥”春天勤勤恳恳播种、施肥,秋天就能享受丰收的喜悦,这种生活态度体现出豁达、乐天、顺应自然规律的进取精神,通过学习,学生也能感受到农民的真善美,从而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第二,节气所揭示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

所谓审美感知能力,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就孩子身心水平而言,是孩子对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色彩、声音、线条、形态等)的感知能力(江城,传统节日文化对于幼儿艺术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5)大自然的一切风景都是美的,节气正是学生打开大自然之门的钥匙。节气依靠植物的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和自然界的风云雨雪来制定,“惊蛰乌鸦叫,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等,带给学生的不仅是文字上的认知,也是通过多种感官参与认识和发现自然中的美的过程。

第三,节气蕴含的思想促进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

中国古代儒家强调“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对人的存在和价值的问题解决方法是把人和自然联系起来,而节气最初也是根据自然界的既定规律来指导农民生产的,在现代生活中,人类变本加厉地“征服自然”,导致全球气温变暖,环境污染。“教育使文化延续和更新并不是以直接的传递或增添的方式实现,它要把人类共创的文化财富转化为个人的知识、才能、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通过个体智慧、才能的活动,体现出已有文化对今日社会的功能”(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74页)二十四节气中所包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能增加学生对自然的情感,热爱并保护自然。

三、意图:设立多项节气主题活动

在具体的课堂实施中,我们可以结合语文教材和时令特点,将节气组成“立体网络”,分散在课堂内外。

第一,主题故事推荐。二十四节气是个整体,贯穿到一整年的时间,每个月两个,每一个节气都反映着一年中那个时期的物候气候变化规律,学生可以通过诵读节气内容,介绍节气内容,改变内容等形式对节气的故事传说进行改编,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第二,主题诗歌诵读。围绕当月节气,学生收集相关的诗歌,举行诵读会。读林清玄的《季节十二贴》:“一月大寒 冷也到了顶点了。高也高到极限了。日光下的寒林没有一丝杂质,空气里的冰冷仿佛来自故乡遥远的北国,带着一些相思,还有细微几至不可辩认的骆驼的铃声。再给我一点绿色吧,阳光对山说。再给我一点温暖吧,山对太阳说。再给我一朵云,再给我一把相思吧,空气对山岗说。   我们互相依偎取暖,究竟,冷也冷到顶点,高也高到极限了。”感受现代语言对于节气的描绘与表现。读民谚民俗:“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比生硬的知识传授有声有色有味,有画面。读“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耕牛遍地走。”用母语的歌谣和韵律,和学生生活感受相连接,展现节气变化。

第三, 主题作文写作。按节气的时间,通过观察物候气候变化,描摹眼中的节气,记录在特殊的节气里发生的故事。围绕节气,形成节气中的景、节气中的事、节气中的人、节气中的话题、节气里的想象、节气里的诗歌等为内容的一整套习作体系。

以上只是本人的一些粗浅设想,小学语文课堂亲近传统,这条道路永远是艰辛而漫长的,希望能在这个方面做出一点点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