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合作学习”及体育学习中的“合作”
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由于它在改变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和非认知品质等方面效果显著,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最富成效的教学策略之一。
合作是指社会互动的一种方式。指个人或群体之间为达到某一确定目标,彼此通过协调作用而行程的联合行动。参与者须具有共同目标、相近的认识、协调的互动、一定的信用,才能使合作达到预期效果。由于体育的学科特点,体育学习中的合作,更多的是强调肢体上的合作来达到某种目标,或者是通过对项目合作练习,得到某些有规律的总结。合作学习根据不同范畴的特点定义也有所差异,在体育教学方面,”合作学习是相对“个体学习”而言,指的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可以是两人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多人之间的合作。
2.合作学习的分类与运用
在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一般有三种类型:
2.1同伴之间的合作学习。在实践过程中,两个好朋友搭配是典型形式的合作学习,这种形式易于组织,且教学效果比较理想。比如,广播体操、武术教材的复习课,互相学习、纠错,最后两人进行学习成果展示,教学效果非常好。
2.2小组合作学习。
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师面临大班班级授课制的问题,关键是怎样分组及组内的分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分组模式,一般有三种方案。1.稳定分组:分组后保持较长时间,按照体能状况、体育成绩等因素,划为稳定的小组,作为一个学期或学年的学习小组。特点是体能基本相同,爱好和技能可能不同,便于对同一组采用相同的计划,又便于对不同小组的区别。2.阶段分组。阶段性的小组持续的时间比较短,一般只在一个教学单元教学中采用,其有三种分组方式:(1)、按技能水平分组,其特点是技能相同而爱好不近不同。(2)、按爱好相同分组,其特点爱好相同技能却不近相同。这是《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的真正体现。(3)、按技能水平好坏搭配分组,其特点是体育技能、爱好均不同。这种分组的目的是发挥同学们之间的帮带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改善了人际关系。3、灵活分组。灵活分组与阶段分组相似,效果相同,不同的是持续时间更短,仅在一节课中出现,随之即被解散,主要有三种分组方式:(1)、按技能水平分组,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竞争性。例如跳高教学中,在四个跳高区域设四个不同高度:90厘米、100厘米、110厘米、120厘米,由低到高。教师提出要求凡能跳过90厘米高度的,才能去跳下一个高度,以此类推,连续三次跳不过去的,回去跳低一级别的高度。在使用这种分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2)、按技能水平好坏搭配分组,使小组内的学生间互帮互学互评,能缩短教学时间,可提高教学效果。(3)、随机分组,这种小组也是在一节课中出现,一般采取随机报数或自由组合,可以使爱好相同、关系要好的同学分在一组,他们之间的配合更默契。例如球类的教学比赛、跳长绳活动等。
2.3
全员合作教学。它是指教师与全班同学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开展教学活动,它以教学班全体成员为合作对象,强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形成了课堂全体成员参与并合作的教学过程。一般在教材难度较大的新授课的教学中采用。
3、当前体育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入新一轮课改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合作这一教学策略。但是,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合作学习方式的逐渐推广,新的问题有浮出水面,是不是所有体育课堂中的合作学习都是有效的呢?引起了我们的反思,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也随之突显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教师没有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合作学习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有效调控。可是,有部分教师往往过分强调“合作、探究”,该讲的不讲,该指正的不予指正,没有及时地对过程进行调控和点拨,没有及时给学生有效的帮助与指导,却站在一旁冷眼相看。一些教师认为只要有了“合作”的形式,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学会合作,因而也就缺少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合作技能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合作分组的任意性,缺乏适时引导和对合作评价的缺失上,使课堂出现了另类的“放羊”。在教学中常发现这样的情况:老师一宣布任务,操场上就都是学生的身影。案例描述:在篮球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同学们,接下去我们的学习内容是:篮球的人盯人防守的基本战术教学,大家可以根据平时练习的经验和所见所闻展开讨论并演练。”教师草草布置学习任务后,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结果有的男生打起了分组比赛,有的男生甚至把篮球当成了“武器”, 互相打斗嬉戏。女生则围在一起聊天。没有规则的小组合作学习有点像“自由市场”了。教师却在一旁袖手旁观,没有给以任何有效的指导和监控,学生根本而没有互帮互学、共同解决问题。可见当时多需教师的指导与点拨。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合作学习的“水分”,没有“水分”,合作学习就会“枯萎”,教学中就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
3.2、合作的效率较低
课堂上师生、生生交流不够,学生收获不大,合作的有效性不高是合作学习的又一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这样的情况:小组合作学习仅仅是极少数人的专利,他们自始至终充当“话霸”,具有极强的表现欲;有一部分学生似懂非懂的在凑着热闹;还有的孩子一声不吭,在一旁懜懜懂懂做一个旁观者,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例如:笔者在跳跃的教学中要求各小组运用小垫子,通过小组讨论来排布垫子,看哪一组跳的高、跨的远。说完后,各组成绩好、性格外向、表现欲强的个别扮演小组的主角,他不断的叠高、拉长垫子跳跃,而另一些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无意间成了看客。这样,从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却总是那几个少数的学生在学练。当那少数几个同学通过练习,提高了动作技术后,其他的同学就更自卑了,更不敢上去练习了。长此以往,合作学习就成了个别学生表演的舞台了。造成上述这一现象的有以下几点原因:1、教师对困难生的关注不够。2、有依赖心理的学生习惯了“免费搭车”;3、教师在组织策略上的失误。另外,在我们体育课堂中常出现设置的问题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相适应。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造成合作学习高耗低效。有时,学生虽然喜欢合作,但由于缺少教师的引导和缺乏合作方法、技能,故合作的实效性打了个大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