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宝”
的魅力
摘 要:本文就种种原因,种种压力下,小学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逐渐减弱主要困惑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传统课堂模式和开放性课堂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在实践的基础上,就教师以“耍宝”“耍专业”来教学生与鼓励学生利用“耍宝”“耍成就”来反馈学习成果相结合的策略,呈现本篇具有实践性,可操作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耍宝 激发高效学习 夸张的感兴趣
在教学中常听到“设悬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那我的美术课上有一种玩法叫“耍宝”,什么意思,直接了说就是“逗孩子”,类似于“激将”,但更多的是激励。让孩子们在新奇、激动的情绪推动下,积极主动,饶有兴趣地来完成学习,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耍宝,百度百科:炫耀;卖弄;炫示自己的才能等,为吸引人的注意,此为贬义。但用在美术课堂,特别是低年级课堂“耍宝”却积极可爱,有趣多了。
有最初想到“耍宝”这个词是要源于我学生时代的一个深刻记忆:老师们和我们新生都会做个简单的见面交流,美术老师也不例外,她站在讲台一边和我们说话,右手却奇怪的放在身后都来动去,当她说完一系列要求后,闪到黑板的一侧,哇~~~全班惊讶的发出赞叹,原来这位老师在面对着我们说话的时候,背着手在黑板上画出了她的自画像(Q版)!当时,我不知道这样的一个举动在其他同学心里留下了什么,但至少我,什么顶礼膜拜、五体投地等词统统翻出来了,这位老师的神奇举动深深吸引了我,热爱美术的我一直拿这件事激励自己,努力吧,说不定我也能练就一套“神功”呢。从此更加热爱绘画,并积极研究绘画。
工作后渐渐感受到,种种原因,种种压力下,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逐年减弱。怎样才能不停地激发孩子,激活他们丰富的想象,天真的热情?
“宝”在教师——激发高效学习
7、8岁儿童的求知欲旺盛——当他们接触到新事物或新技能时,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为什不不好好利用利用孩子们的这份好奇心、模仿力呢。在课堂,尤其是手工课,“耍宝”对于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相当有效。就拿在《花儿朵朵》一课吧,我用一条皱纹纸、一根小木签,故意装作很随意的裹吧裹吧,一朵漂亮的纸花就绽放在孩子们的面前。其实这是教学过程中的教师示范环节,但操作的随意些、神奇些,让孩子们既新奇又兴奋,首先他们对你很是佩服,进而跟着老师学的想法就很浓烈了,学习时,注意力就会更集中,课堂效率也就更高。
性格使然,我会和孩子们“玩”的比较亲,临下课前,我通常会故意的透露即将开始的下节课任务或者是部分关键词,在此列举几个片段:
如《动物朋友二》一课
师:“下节课我们要用粘土做小动物,不知道有没有人会做?”
生:“会,会!我会.....我会.....”
师:“看我做的小动物们怎么样?(耍宝)嘿嘿,还不错吧,可是我知道你们中间一定有高手做的比它们更可爱,更威猛!”
生:“哇.....”“好好看哦”“老师怎么做的啊?”“哦,这个啊,我也会哎!”“看我做个......”.....
师:“准备好工具材料,下节课来挑战我吧!”
《剪纸》一课
师:“通过学习,大家学会了五折和六折的剪纸方法。谁告诉大家雪花一般呈现什么形状?”
生:“六边形”
师:“好的,用几折的方法能得到一朵雪花?”
生:“六折”
师:“非常好,一会请大家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折一折,剪一剪,尝试的剪朵小雪花。快试试看”
......
学生在剪的过程中会发现问题,最多的是剪得不像雪花。
师:“问题出来了吧,来,抬头看老师是怎么画,怎么剪的。你看这样好不好!”
(教师示范一种简单的雪花画法,裁剪,并展开)
生:(很惊喜)
师:“厉害吧!像雪花了吧,可我还知道小雪花有各种各样的形状,你知道怎么画,怎么剪吗?”
生:“啊,还有其他样子啊?”“对,我知道!”
师:“嘿嘿,一定会有更美的小雪花诞生在我们班,回家好好研究一下哦!”
等等诸如此类具有“挑衅”思考的提示,孩子们通常会表现出夸张的感兴趣。
求知欲加完美的注意力,会让孩子拥有无穷的探索动力。课上“求知欲”有了,来了“探索动力”,那么“去哪学呢”?
家庭!是孩子求知欲成长和发展的摇篮。“我们经常说的卡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地图是怎么绘制成的呢?”“怪兽究竟存不存在?”等等诸如此类具有“诱惑”思考的提示,孩子们听完这些提示后,绝大部分都显示出了极高的兴致,对于留心的孩子来说,他们会询问家长,请求爸爸妈妈陪他们一起阅读各类书籍,通过网络查阅各种资料,选择百科类电视节目。这又自然的引申出另一种学习形态“合作”!不费太多的时间又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这些看似彼此独立的活动,其实是一次次亲子间的合作、孩子与媒体的合作、与书籍的合作。这样的多方位前置合作能够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知识源泉,激发他们的兴趣,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吸收新知识的过程中去。
甚至有些会“自作聪明”的孩子把自己的理解将给其他小伙伴听;有的则记在本子上,等回家揭示答案。不管他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接受问题,总之一种想知道、想表现的主动学习的态度已经有了,不怕下节课上没答案。
“宝”在学生——玩中反馈成绩
“耍宝”在教师“教”时适用,在考察孩子们的学习反馈时也蛮适用呢。
《手手印指印变变变》一课中,我在课堂里启发孩子们多角度的观察想象自己印出的手印或指印,充分挖掘其创造力。在孩子们沉浸在成功有趣的喜悦里时,我又再次“诱惑”学生回家问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会不会、考考他们的想象力。事实上就是“建议”他们回家去“耍宝”,低年级的孩子绝大部分都会乐呵呵,精力充沛的将自己今天美术课学到的新点子、新技法用来考考家里的人甚至是其他小伙伴。在此“考核”的过程中,孩子不自觉充当了小老师,在“教授”和“讨论”中“教会”周围的人,同时也能在家庭的学习中丰富自己原有的知识。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也增强了自信心,同时还增强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也促进了孩子们与家人、朋友之间的情感交流。
从惊叹、好奇到想学,想超越,这就是我故意给学生们“耍宝”想要的效果,当然若想一直有“宝”能拿来“献”,教师必须不停地学习、创新,不然就真的“被超越”了。这样即鞭策了我,又能激励孩子们不停地进步,双利双收,是件挺好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