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 情感 生命
南师大附小 甘泉
《蚕姑娘》是二年级下册的一篇寓科学性、趣味性为一体的课文。文章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蛾的过程,轻松易懂。课堂上我利用课件展示了一幅幅蚕的图片,每当看到蚕宝宝一次次蜕变长大,学生们都忍不住会心地微笑,他们的目光完全被吸引住了。
然而,每次我的余光都会看到一个小脑袋总是低着头聚精会神地看着桌肚里的什么,丝毫不为所动。我走近他,发现他正在偷偷看一本课外书。我拍了拍他的肩膀,他终于抬起头被“拉”回了课堂。我继续讲课,他又继续“埋头学习”。我终于忍不住了,让他把那本书拿过来。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啊!
《穿花衣的蝴蝶》,多么美妙的名字,多么耀眼的画面。一对对色彩斑斓的翅膀正翩翩起舞。那个孩子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知道蝴蝶是怎么长大的,就在这本书上。”我翻看了那本书,其实从封面开始我就被那精美而真实的画面所“抓住”了,而里面的每一页,每一幅图更是让我震撼,我从未这么近距离地见过,原来那讨厌的毛毛虫是这样一次次地完成它华丽的转身,太惊讶了!我突然想到:如果让这个孩子利用实物投影来讲解一下这本书,对于他和大家来说会是一种别样的收获。随即我问大家:“蚕宝宝长大了就会变成飞蛾,那你们知道毛毛虫长大了会变成什么吗?”“蝴蝶!”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我看了看他说:“是的,今天Z同学也带来了一本十分精美的图片故事,让他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吧。”教室里掌声响起,大家都用期待的目光看着他。而他也十分惊讶,没想到我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让他在大家面前展示这本书。他落落大方地走上前去,随着每一页地翻开,同学们不由地发出“啊!”的赞叹之声。他们跟我一样为毛毛虫的一次次变身而惊叹不已。
课堂之生命。李镇西老师在《教有所思》一书中,这样写道:“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 人是自然界中最具丰富性和主动性的生命。从“认知体”到“生命体”的提升,已成了当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重要分水岭。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关爱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发展已成为当下的最为关注的话题。关爱生命,就必须让每个生命都享有“心灵自由”的空间,显示充分的生命活力。学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主人,在课堂中孩子们才是这个空间的精灵,我们应该创造这样的自由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这个空间中自由驰骋。但是,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被传统的教学惯性所牵制。此案例中如果因为老师的一念之差没收了孩子的书本,孩子失去的不仅仅是那本书,他更失去了享有“心灵自由”的空间,勇于探索知识的思想。《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课堂要摆脱传统的束缚,彰显人之本性。
课堂之生态。梭罗在《种子的信仰》里说道:“如果你在地里挖一方池塘,很快就会有水鸟、两栖动物及各种鱼类,还有常见的水生植物”,这是自然的力量。课堂即生态,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是挖池塘的那个人!对于教师而言,他的主要职责其实不在于具体一节课让学生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努力创设民主自然的空间和氛围,调动孩子积极性和创造性。过分强调教学过程的预设和封闭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又一大弊端,教师似乎只想到自己怎样教,却忽视了学生怎样学,教案编排得细致而又周密,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应有的生气与乐趣。而我们所倡导的生态课堂,是师生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是师生共同的舞台,这里有生动的学习情境、活泼的课堂气氛、积极的师生交流、多样的互动方式。这里学生的潜能得以更好地发掘,生命的价值得到更大地提升。
毛毛虫破茧而出成为美丽的蝴蝶,这是它生命的历程。 我们更期待在课堂中孩子们完成他们一次次生命的历练,成长地蜕变,经历他们完满的生命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