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517
post:491517

袁萍的期初论文

  • 发布时间:2015-09-01 14:30
  • 作者:袁萍
  • 点击量:

点亮课堂教学的航灯
                        ——浅谈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

【内容摘要】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目前,教学目标的制定存在泛化、形式化的现象,教师应认识到制定有效教学目标的意义,要使目标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实用性。本文以低年级朗读训练为例,以点带面阐述了在教学目标中如何应体现不同教材的针对性、落实朗读训练点、明确指导方法、体现年段差异等观点,为细化教学目标,提高目标实效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学目标、针对性、朗读训练点、实用性、层次性

教师备课,制定教学目标是首要环节。所谓教学目标,是指教学之后要达到的目标,包括知识、心理、实际应用等方面,是为了明确教学目的而设定的,它是教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对课堂上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要实施的教学方法以及预期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实施教学过程的时候才有所依据和参考。可是,我们经常在教师的教案上见到这样的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规范的书写课后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教学目标模糊化、空洞化、单一化是目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它只是形式上的存在,而失去了内容上的价值。有意义、有实效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明确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就此,笔者进行了一些思考,现以一年级语文朗读训练在教学目标制定中的体现为例,浅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应体现针对性。
每篇课文就题材、体裁、内容等各不相同,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教学价值,其朗读训练的着眼点也应各不相同。类似于“正确流利地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的教学目标,说了等于没说,试问不同课文的朗读训练目标怎可一概而论,千篇一律呢?如何体现个性,如何体现每篇课文的针对性,这是目标制定的意义所在。如:一年级教材中就有词串、儿歌、古诗、课文等多种文体的课文,不同的体裁,朗读的方法自然不同。词串要求词儿连读,整篇词串格式对整、节奏统一,有韵律;儿歌句子短小,形式活泼,朗朗上口;古诗工整押韵、停顿有规律;课文篇幅较长,注重关键词语和语气的体会。了解了不同问题的特点,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才显得更有针对性。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具有实用性。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上课前预设的教学效果,是基于教学要求对教材、学生、和自己制定的可操作性目标,它应该对老师如何实施教学过程,如何达成教学目标具有明确的指向型,应让老师在教课之前对要解决的知识点及操作方法上有指导意义。
(1)在目标制定中应落实训练点。
每篇课文朗读的训练点是整篇课文朗读训练的基石,只有在教学目标中明确训练点,才能将朗读教学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如苏教版第二册第2课《雨点》,朗读训练的点就在“睡觉、散步、奔跑、跳跃”四个词语上,在目标中加以呈现,整首儿歌的教学重点一目了然。教学中深入理解这四个词语表达的不同状态,抓住这四个词语在朗读上语调、语气的不同,朗读任务的完成自然水到渠成。
(2)在目标制定中应体现方法。
找到了课文朗读训练的点,还应在目标表述中呈现明确的教学方法。这是教师落实教学目标的指导性因素。苏教版第一册第7课《秋姑娘的信》一文中有“充足的食物”一词,一位教师提出了“小松鼠还会准备哪些过冬的食物”这一问题,为的是加深学生对“充足”一词的理解,学生进行了简单的补充后,老师还提供了大量图片告诉学生,小松鼠还会准备“栗子、花生、松子、榛子”等食物,不仅是数量多,品种也多,这就叫“充足”,老师图片补充,丰富内容的方法,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朗读时对词语的表达深刻而有激情;再如:在苏教版第二册26课《小松鼠找花生果》疑问的教学中,第四小节中“睁大眼睛”、“自言自语”是整句话中朗读训练的关键,一位老师在执教时则选择了请同学上来模仿“睁大眼睛”的样子,体会奇怪的心情,演示“自言自语”时说话声音不大的语气,学一学小松鼠说话的方法指导朗读。亲身体验,模仿演示,孩子们一目了然,朗读目标的达成一步到位,教师巧妙地将词语的训练和情感的朗读融为一体。此外,朗读训练的方法还有情感迁移、想象、音乐的渲染等等,只有将明确的指导方法呈现在教学目标中,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才能充分彰显。
    三、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反映层次性。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训练的四大基点,一至六年级都以此为能力培养的方向。但根据年龄特点,年段特色,训练的侧重各用不同,低年级以听、说较基本的语文能力为重点,视情况略加入读、写方面的启蒙训练,而中、高年级则以读、写为主,从汲取内化向外显释放过渡。年段的明确分工是教师教学侧重的依据,也是教学层次性的体现。同样在一至六年级的教学中,我们的朗读训练也应呈现年段特点,不能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样的目标贯穿六年语文朗读教学的始终。低年级孩子,语文阅读能力尚未形成,需要老师引导、启发、甚至是直接传授,所以,课文的朗读着眼点要小,要以读准生字读音、读通句子、正确断句和不同语调句子的训练为主,以苏教版第二册第15课《放小鸟》为例,老师在教学目标中这样表述:“重点指导第二小节第二句话的断句方法,创设情境体会“焦急”一词,指导感情朗读”。在这则目标中,教师充分考虑到一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特点,降低难度,以断句、词语理解为朗读训练的切入点,目标明确,循序渐进。到了中年级教师则可以发现关键词语,理解感悟,句子朗读训练为主,而高年级则可以段、篇为单位,指导朗读。当然,这仅仅是从训练的内容上来划分,在训练方法、训练数量上也应反映出不同年段特点,在此暂不做深究。
当然,教学目标的内容决不仅限于朗读训练,识字教学、写字指导、课文理解……都囊括其中。任何目标都应在知识点、方法、学生达到的标准等方面体现出个性,要具备指导性、明确性和实用性。用教学目标衡量教学效果,以教学目标引领课堂教学,这才能真正发挥目标的价值。

下一篇:袁晖期初论文